- 年份
- 2024(11434)
- 2023(16067)
- 2022(13894)
- 2021(12712)
- 2020(10891)
- 2019(24788)
- 2018(24431)
- 2017(47397)
- 2016(25697)
- 2015(28762)
- 2014(28792)
- 2013(28644)
- 2012(26253)
- 2011(23601)
- 2010(23525)
- 2009(22179)
- 2008(22092)
- 2007(19529)
- 2006(17414)
- 2005(15597)
- 学科
- 济(110165)
- 经济(109997)
- 业(95387)
- 管理(93402)
- 企(90397)
- 企业(90397)
- 方法(51265)
- 数学(41414)
- 数学方法(40989)
- 财(35951)
- 业经(30996)
- 农(26931)
- 务(25443)
- 财务(25372)
- 财务管理(25335)
- 中国(25068)
- 制(24407)
- 企业财务(24122)
- 地方(21459)
- 技术(20784)
- 学(20458)
- 理论(19907)
- 和(19742)
- 划(18574)
- 贸(18367)
- 贸易(18355)
- 体(18228)
- 农业(18204)
- 易(17788)
- 环境(16495)
- 机构
- 大学(372415)
- 学院(372031)
- 管理(153594)
- 济(150260)
- 经济(146954)
- 理学(132490)
- 理学院(131122)
- 管理学(129188)
- 管理学院(128495)
- 研究(117974)
- 中国(89015)
- 京(78115)
- 财(73642)
- 科学(71205)
- 财经(58208)
- 所(58004)
- 江(56085)
- 农(55091)
- 中心(53824)
- 业大(53325)
- 经(52728)
- 研究所(52306)
- 北京(48816)
- 范(46741)
- 师范(46352)
- 州(44928)
- 经济学(44755)
- 财经大学(43158)
- 院(43090)
- 农业(42759)
- 基金
- 项目(250830)
- 科学(199024)
- 研究(185258)
- 基金(183635)
- 家(158166)
- 国家(156804)
- 科学基金(137056)
- 社会(117992)
- 社会科(111897)
- 社会科学(111865)
- 省(99434)
- 基金项目(97797)
- 自然(89002)
- 自然科(86927)
- 自然科学(86903)
- 自然科学基金(85380)
- 教育(84637)
- 划(81534)
- 编号(75315)
- 资助(75313)
- 成果(60976)
- 部(55643)
- 重点(55331)
- 创(53156)
- 发(52197)
- 课题(51087)
- 创新(49529)
- 制(49336)
- 教育部(48393)
- 国家社会(48283)
- 期刊
- 济(168250)
- 经济(168250)
- 研究(108822)
- 中国(70013)
- 管理(60412)
- 财(60161)
- 学报(55242)
- 科学(51728)
- 农(49369)
- 大学(42680)
- 学学(40217)
- 教育(38039)
- 农业(33555)
- 技术(33352)
- 融(32372)
- 金融(32372)
- 财经(29373)
- 业经(27541)
- 经济研究(25002)
- 经(24971)
- 问题(21476)
- 技术经济(19573)
- 业(18476)
- 理论(18418)
- 科技(17949)
- 图书(17874)
- 现代(17470)
- 财会(17257)
- 实践(16630)
- 践(16630)
共检索到548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亮 晋晶晶 肖美丹 吴静
以校企合作为背景,首先构建了技术机制、信任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机制6种耦合机制与知识集成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路径分析法,将原概念模型分解为4个复回归模型,并对模型逐一进行修正,得到校企合作知识集成耦合机制的路径图。最后分别对6种耦合机制的直接效果值和间接效果值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校企合作的技术机制、知识产权机制、信任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与知识集成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校企合作的信任机制通过学习机制的中介作用影响知识集成绩效;校企合作的激励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知识集成 耦合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亮 黄淑华
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引入潜在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维度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伟 李红艳 王莉亚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间的相互作用,把握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子系统耦合度模型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六大产业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河南省或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耦合机制 耦合协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淑婷 王秀丽 李程秀 李玲
[目的]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十八个地市2010—2020年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 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红艳 薛宝琪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别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文化产业波动相对较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远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今后河南应重视两大产业互动互促,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人才,科技兴产,广泛宣传,进而实现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耦合协调度 河南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汀汀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8.0进行数据建模,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汀汀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8.0进行数据建模,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亮 刘岩
根据河南省60家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从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信任机制、学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这5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过于注重理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网络 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运杰 霍文慧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创新机制在河南省的运行状况,分析创新机制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意见。
关键词:
创新机制 企业创新 制度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耦合发展 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耦合发展 协调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啸啸 欧阳新欢 李爱增 李文权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翔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 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