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00)
2023(5623)
2022(4823)
2021(4365)
2020(3812)
2019(8562)
2018(8348)
2017(16291)
2016(9167)
2015(9833)
2014(9806)
2013(9915)
2012(9620)
2011(8588)
2010(8620)
2009(7981)
2008(7707)
2007(6995)
2006(6326)
2005(5713)
作者
(27154)
(22860)
(22653)
(21964)
(14086)
(11245)
(10165)
(8815)
(8657)
(8248)
(7793)
(7781)
(7333)
(7287)
(7176)
(7124)
(6827)
(6738)
(6620)
(6440)
(5909)
(5723)
(5561)
(5267)
(5180)
(5066)
(4993)
(4968)
(4643)
(4634)
学科
(42155)
经济(42121)
(23803)
管理(21020)
(16809)
企业(16809)
地方(15541)
(14999)
方法(14646)
数学(12775)
数学方法(12647)
中国(10673)
农业(10533)
业经(10463)
(9124)
产业(9004)
(8813)
(8807)
地方经济(8150)
结构(6836)
(6565)
环境(6415)
技术(6283)
(5658)
贸易(5651)
(5460)
银行(5427)
(5380)
(5196)
(5183)
机构
学院(126950)
大学(124862)
(53377)
经济(52135)
研究(47213)
管理(46739)
理学(39845)
理学院(39314)
管理学(38564)
管理学院(38349)
中国(34367)
科学(30563)
(26563)
(25764)
(24232)
(23513)
中心(22310)
(22147)
研究所(22137)
业大(21217)
农业(20102)
(20008)
(18355)
师范(18155)
财经(18000)
(17493)
(17320)
经济学(16344)
北京(16195)
(16091)
基金
项目(87994)
科学(69758)
基金(63041)
研究(62578)
(55544)
国家(55093)
科学基金(47169)
社会(40247)
(39083)
社会科(38358)
社会科学(38347)
基金项目(34666)
自然(30850)
(30258)
自然科(30061)
自然科学(30054)
自然科学基金(29510)
教育(27138)
资助(24860)
编号(24394)
(21293)
重点(20404)
成果(19020)
(18469)
(18119)
课题(17911)
发展(17261)
创新(17086)
(17017)
计划(16796)
期刊
(65029)
经济(65029)
研究(38383)
中国(27661)
(24452)
学报(22191)
科学(20695)
(16870)
管理(16769)
农业(16363)
大学(16335)
学学(15449)
业经(11754)
教育(11669)
(11550)
金融(11550)
技术(10613)
问题(9152)
经济研究(9124)
财经(8826)
(8448)
资源(8329)
(7781)
科技(6935)
(6681)
技术经济(6651)
(6262)
经济问题(6126)
现代(6097)
图书(5992)
共检索到196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延哲  刘彩玲  李世杰  汪雪峰  杨文新  王鑫  
针对目前对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的产业转移承接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探讨。指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对不同规模区域单元的影响不同,较小的单元受承接产业的影响较大,而较大的单元受到的影响较小且对承接产业的影响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讨论产业转移内涵特征以及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的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转移承接要受到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约束,承接的产业应采取相对集中的空间格局,微观上集中在集聚区园区等各类产业发展平台,宏观上的重点则是主体功能上属于重点开发的中原城市群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静  
随着政策导向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及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安士伟  刘珂  万三敏  
产业集聚度的演变可以判断区域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回顾了衡量产业集聚度的传统模型首位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计算方法及其不足。EG指数将空间基尼系数与赫芬达尔指数结合起来,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与赫芬达尔指数的缺陷,避免了因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规模过大而造成的误差。运用EG指数模型对河南省2003—2011年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九大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产业集聚度的高低与产业性质密切相关,2003—2011年各产业集聚度升降规律性明显,产业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通过论证高产业集聚度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承接产业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恒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梯度排列态势。河南作为中部劳动力资源大省,积极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静波  
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中部大省和欠发达省份,在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按照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宏波  苗长虹  冯渊博  李苛  
文章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2000—2014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14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其中豫北地区的产业吸引能力受货运量与对外联系强度的影响提升明显并超越豫南地区;豫南的支撑力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鉴别力和发展力仍较为薄弱;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豫东地区处理综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超  
在沿海和内地要素禀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产业转移建立沿海和内地之间"营销-制造"、"研发-制造"和"高端-低端制造"等类型的区域分工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分工模式。降低企业迁移和运营的成本、为企业在承接地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对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彦  陈靖  
贯彻实施湖南省确立的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必须从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坚持特色承接、绿色承接,突出搭建重点平台,建设重点园区,优化投资环境。主要实践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整体呈现由低端到高端、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詹花秀  
湖南作为我国的中部省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承接的大多是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为此,湖南要主动加强产业对接,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优势,创造条件实现多种模式的产业对接;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占领国内外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优惠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华  
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既面临重大机遇,同时存在一些障碍因素。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招商引资工作、解决要素制约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对外开放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韦鸿  陈凡  
中国产业布局"东中西"梯度明显,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承接产业过程中通过规划主导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用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通过承接本地资源优势的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还可以利用反梯度理论实施超越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旭宁  顾羊羊  牛海鹏  黄贤峰  冯德显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焦作28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各县(市、区)投资环境进行测算,探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并提出空间重构策略。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优势产业作为发展方向,焦作市区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电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沁阳市适合发展电热生产供应业和金属加工业,孟州市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陟县应重点发展造纸印刷业,温县应发展当地特色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和现代农业,博爱县宜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修武县应发展旅游业和轻纺工业。焦作市应构建"一主一副、两带、多集群"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晓军  陈国生  张瀚文  彭文武  蔡琴  罗歆  肖璨  
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在工业规模差异、工业结构差异、生产效益差异和高新产业差异等方面所存在较大梯度差异,使得珠三角与大湘南示范区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势能差,这种势能差有利于两地产业转移与承接,按照克拉森区域分类法分析,重点对大湘南示范区从珠三角可承接的产业进行甄别,力图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