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9)
2023(17500)
2022(14633)
2021(13430)
2020(11332)
2019(25644)
2018(25605)
2017(49529)
2016(26914)
2015(30290)
2014(30212)
2013(29930)
2012(27178)
2011(24334)
2010(24281)
2009(22807)
2008(22589)
2007(20363)
2006(18282)
2005(16289)
作者
(78080)
(65082)
(64650)
(61392)
(41312)
(31162)
(29265)
(25647)
(24815)
(23306)
(22037)
(21938)
(20697)
(20511)
(19978)
(19801)
(19247)
(19246)
(18605)
(18591)
(16286)
(16087)
(15886)
(14974)
(14587)
(14586)
(14420)
(14364)
(13100)
(12976)
学科
(116365)
经济(116216)
(103163)
管理(86604)
(84829)
企业(84829)
方法(52494)
(49255)
数学(42726)
数学方法(42327)
业经(35127)
(33464)
农业(32695)
中国(30466)
(23266)
地方(23217)
财务(23193)
财务管理(23158)
(22607)
企业财务(21993)
(21018)
技术(20846)
理论(20326)
(19945)
贸易(19935)
(19273)
(19230)
(18160)
(17733)
(17267)
机构
学院(390974)
大学(386299)
(159373)
管理(158653)
经济(156067)
理学(137261)
理学院(135843)
管理学(133698)
管理学院(132999)
研究(125436)
中国(96259)
(81436)
科学(77084)
(74529)
(72704)
(62650)
业大(61211)
(58718)
财经(58259)
中心(57463)
农业(57229)
研究所(56718)
(53053)
北京(50801)
(49607)
师范(49197)
(47288)
经济学(47078)
(44890)
经济管理(42969)
基金
项目(263466)
科学(208589)
研究(194840)
基金(191747)
(165671)
国家(164134)
科学基金(142722)
社会(124597)
社会科(117794)
社会科学(117761)
(104503)
基金项目(102230)
自然(91861)
自然科(89743)
自然科学(89722)
教育(88211)
自然科学基金(88161)
(85632)
编号(80156)
资助(77894)
成果(63695)
重点(58215)
(58134)
(56578)
(56036)
课题(54147)
创新(51745)
国家社会(50968)
教育部(49844)
科研(49719)
期刊
(182428)
经济(182428)
研究(112590)
(73720)
中国(73647)
学报(60196)
管理(59318)
科学(56559)
(56551)
农业(49835)
大学(46725)
学学(44382)
教育(39179)
(35643)
金融(35643)
业经(35344)
技术(34655)
财经(28724)
经济研究(26952)
(25744)
问题(24789)
(24522)
技术经济(20676)
(19529)
现代(18712)
科技(18651)
商业(18339)
理论(18094)
世界(17729)
图书(17423)
共检索到574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汀汀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8.0进行数据建模,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汀汀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选取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8.0进行数据建模,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书钦  
河南省面临着城镇化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反映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VAR模型,探讨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书钦  
河南省面临着城镇化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反映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VAR模型,探讨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涛  杨佳怡  陈池波  
文章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并结合黄淮地区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特征;2009—2019年除山东的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外,安徽、河南、江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总体趋于优化,区域间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安徽、河南在研究期间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山东、江苏则属于农业现代化滞后型,且随着时间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雒海潮  李国梁  
基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从城镇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推进效率、发展潜力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1996—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并没有随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而提升,部分城市反而出现城镇化质量下滑的现象。现状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许昌、新乡为核心由西北向东南呈核心圈层结构降低,18个城市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各类型城市不断发生变化,等级层次并没有固化,各城市间城镇化质量差距并不过大。各城市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质量都需要提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冉光和  郑强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机理,然后构建了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颉颃阶段;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但这种协调更多的由子系统的快速发展所贡献而非系统间的耦合互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晓岚  
城镇化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商贸流通业的配套支持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推进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二者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些指标,并构建了评价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地级市二者耦合协调度展开了具体测度。研究得出,河南省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好,仅有济源市和三门峡市出现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其它地市都是优质耦合协调或者协调状态。最后,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出发,建议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化质量提升,科学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晓岚  
城镇化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商贸流通业的配套支持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推进城镇化和商贸流通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二者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选取了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些指标,并构建了评价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地级市二者耦合协调度展开了具体测度。研究得出,河南省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好,仅有济源市和三门峡市出现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其它地市都是优质耦合协调或者协调状态。最后,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出发,建议优化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加快城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婕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