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1)
- 2023(4538)
- 2022(3732)
- 2021(3431)
- 2020(2515)
- 2019(5647)
- 2018(5185)
- 2017(9713)
- 2016(5348)
- 2015(5840)
- 2014(5692)
- 2013(5722)
- 2012(5363)
- 2011(4991)
- 2010(4689)
- 2009(4245)
- 2008(3924)
- 2007(3334)
- 2006(2985)
- 2005(2633)
- 学科
- 济(27345)
- 经济(27334)
- 地方(13355)
- 管理(10740)
- 农(8933)
- 方法(8530)
- 业(8294)
- 地方经济(7906)
- 数学(7883)
- 数学方法(7802)
- 学(6547)
- 农业(6174)
- 中国(6163)
- 环境(5178)
- 业经(5100)
- 企(4285)
- 企业(4285)
- 资源(3699)
- 发(3639)
- 财(3395)
- 和(3369)
- 生态(3204)
- 域(2982)
- 区域(2977)
- 融(2956)
- 贸(2954)
- 金融(2953)
- 贸易(2952)
- 划(2894)
- 农业经济(2830)
- 机构
- 学院(77373)
- 大学(75279)
- 研究(32268)
- 济(30496)
- 经济(29795)
- 管理(26539)
- 科学(23688)
- 理学(23209)
- 理学院(22754)
- 中国(22620)
- 管理学(22188)
- 管理学院(22062)
- 农(19153)
- 所(17363)
- 研究所(16336)
- 京(16319)
- 农业(15365)
- 业大(14989)
- 中心(14319)
- 范(12791)
- 师范(12667)
- 省(12360)
- 院(12240)
- 江(11559)
- 科学院(11394)
- 财(11329)
- 南(11260)
- 师范大学(10438)
- 农业大学(9772)
- 资源(9728)
- 基金
- 项目(61326)
- 科学(49221)
- 基金(45118)
- 家(41828)
- 国家(41579)
- 研究(40866)
- 科学基金(34988)
- 社会(26890)
- 省(25869)
- 社会科(25579)
- 社会科学(25572)
- 基金项目(25269)
- 自然(23882)
- 自然科(23258)
- 自然科学(23251)
- 自然科学基金(22793)
- 划(21239)
- 教育(16914)
- 资助(16648)
- 编号(15270)
- 发(14990)
- 重点(14793)
- 计划(12775)
- 创(12296)
- 部(12159)
- 科技(11736)
- 发展(11722)
- 创新(11721)
- 科研(11678)
- 国家社会(11676)
共检索到110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苗长虹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研究指标,以河南省12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移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豫北中部、驻马店与信阳交汇处的东部地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集聚区域,豫西、豫西南山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集聚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均粮食占有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分析,结果得出,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与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历史发展基础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水平呈显著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 高秉博 潘瑜春
运用空间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异特性和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热点区域在东北平原区积聚,东南沿海出现了新的冷点带,总体差异扩大;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增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日益显著;从不同方向的空间变异格局看,东南—西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较小,而南—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胡艳兴
以甘肃省8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1991、1996、2001、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期间波动的态势,重心自西北向东南迁移。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冷点区主要聚集在陇中和甘南,20 A间,冷、热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均粮食变化驱动因素的非均衡联动局域性特征显著,人口数量对人均粮食占有变化的影响最大,呈负相关,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多个...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地理加权回归 甘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以全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4年各县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4~2014年,全国各县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心在10a间由西南向东北转移,且南北方向迁移的幅度大于东西方向迁移的幅度。2004年全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冷热点分布相对分散,东北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2014年热点区相比于2004年有所缩小,冷点区则有所扩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其重要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空间关联度在提高,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态势增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中,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人均GDP,驱动因素表现出过渡性、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和人均GDP的变化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影响从高值区向东西两侧递减。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应处理好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外,统筹考虑自身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状况,发展一定规模的草畜、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县域,注重产粮大县的建设,政府政策、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保障产粮大县以及粮农的利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剑 韩娟 刘玉 张凤荣
基于12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揭示1980—2010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437.1×104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产粮大县和平原区集中;②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局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强烈,粮食生产显著高高集聚类型区在以周口为中心的黄淮平原区聚集,显著低低集聚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且研究期内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能力不断增强;③31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26.07 km,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经向差异更加明显;④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华 蔡建明
通过ESDA相关分析,利用ARCGIS9.2及GeoDA软件提供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描述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极化分异,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其次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西北方向集聚,冷点区域则向豫东南的黄淮四市集聚。值得注意的是热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演化和迁移的现象,但是幅度比较小。再次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稳定性,经济增长高值聚簇区的数量减少且位置向豫北转移,然后向西转移;而低值聚簇区的数量呈现出波动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金龙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金龙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关键词:
平均寿命 平均死亡年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陈苏
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变化特征;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呈现"平缓—快速"的阶段性特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甘肃、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幅较大,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幅较大;严重缺粮区在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呈分散分布,一般缺粮区呈零散分布,基本自给区在西部呈聚集分布,一般余粮区在中部呈聚集分布,重要余粮区在东北呈聚集分布;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亩均化肥施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偏好种植、复种指数和取消农业税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正向作用,自然灾害程度和人均GDP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负向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