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9)
- 2023(9022)
- 2022(7433)
- 2021(6829)
- 2020(5474)
- 2019(12041)
- 2018(11540)
- 2017(21945)
- 2016(11885)
- 2015(12707)
- 2014(12679)
- 2013(12756)
- 2012(11901)
- 2011(11145)
- 2010(11173)
- 2009(10286)
- 2008(9843)
- 2007(8859)
- 2006(7775)
- 2005(6528)
- 学科
- 济(55531)
- 经济(55481)
- 业(30883)
- 农(27200)
- 管理(26682)
- 方法(20649)
- 企(19541)
- 企业(19541)
- 地方(18666)
- 数学(18497)
- 农业(18478)
- 数学方法(18330)
- 中国(14405)
- 业经(13788)
- 学(13506)
- 财(11997)
- 制(10234)
- 地方经济(9651)
- 发(8968)
- 融(8151)
- 金融(8148)
- 农业经济(8129)
- 环境(8063)
- 银(7827)
- 银行(7807)
- 行(7559)
- 发展(7183)
- 展(7173)
- 收入(7075)
- 贸(6770)
- 机构
- 学院(173474)
- 大学(170874)
- 济(67738)
- 经济(66052)
- 研究(64330)
- 管理(62115)
- 理学(54298)
- 理学院(53442)
- 管理学(52268)
- 管理学院(51960)
- 中国(46791)
- 科学(43665)
- 农(39112)
- 京(35211)
- 所(33544)
- 研究所(31090)
- 财(30404)
- 业大(29741)
- 中心(29689)
- 农业(29687)
- 范(26276)
- 江(26247)
- 师范(26017)
- 财经(24199)
- 省(23573)
- 院(23404)
- 经(22010)
- 州(21389)
- 北京(21222)
- 师范大学(21099)
- 基金
- 项目(126482)
- 科学(101417)
- 基金(93931)
- 研究(87903)
- 家(84326)
- 国家(83612)
- 科学基金(71098)
- 社会(58419)
- 社会科(55140)
- 社会科学(55129)
- 基金项目(51053)
- 省(50945)
- 自然(46812)
- 自然科(45744)
- 自然科学(45732)
- 自然科学基金(44914)
- 划(42569)
- 教育(38390)
- 资助(35966)
- 编号(33829)
- 重点(29467)
- 发(29008)
- 部(27057)
- 成果(26732)
- 创(25776)
- 国家社会(24693)
- 计划(24345)
- 科研(24326)
- 创新(24144)
- 课题(24029)
共检索到250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娟 赵阳 何艳冰 王茂军 蔡蓓蕾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功能的差异性、动态性特征,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文章基于多功能性理论,分析2000和2017年河南省县域尺度上乡村功能性结构与等级体系的时空差异性,解读乡村多功能性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演化进程中各功能的空间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功能结构与等级体系不断变迁,市辖区乡村成为乡村功能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聚集区,多功能性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逐渐减弱。(2)多功能性正在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多元化价值和功能日益突出,非农生产功能渐趋增强;农业生产内容不断由传统作物生产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变,多功能农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向;乡村生态保育功能强度增加,休闲价值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城市中心靠拢;乡村经济的多样性与非农生产功能的增强强化了乡村居住生活功能,凸显了林果生产功能。(3)河南省乡村越发嵌入地域多功能发展理念,各种功能在相吸相斥中表现出较大的分离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悦 吴克宁 李晓亮 康龙 孟佳林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与耦合协调度,为区域土地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该文以河北省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9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行时空分异特征评价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河北省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都明显增强,空间差异特征明显;生产、生态功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差异格局;生活功能呈分散式空间分布。(2)从动态演变来看,河北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变化幅度大,均有较大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空间上存在集聚。(3)研究区“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性显著提高,2000年、2010年和2019年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 0.30、0.39 和 0.40,土地利用冲突正逐步减小;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论]河北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金龙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金龙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回归模型等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上表现出中部地区密集、外围逐层递减的圈层分异规律。(2)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但是网络的关联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3)从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新密市、新郑市和禹州市等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南乐县、商城县和义马市等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4)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深度剖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城乡融合效应呈现网络非均衡性特征,可以为乡村联动发展以及县域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华 蔡建明
通过ESDA相关分析,利用ARCGIS9.2及GeoDA软件提供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描述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极化分异,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其次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西北方向集聚,冷点区域则向豫东南的黄淮四市集聚。值得注意的是热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演化和迁移的现象,但是幅度比较小。再次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稳定性,经济增长高值聚簇区的数量减少且位置向豫北转移,然后向西转移;而低值聚簇区的数量呈现出波动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苗长虹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研究指标,以河南省12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移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豫北中部、驻马店与信阳交汇处的东部地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集聚区域,豫西、豫西南山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集聚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均粮食占有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分析,结果得出,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与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历史发展基础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水平呈显著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嘉妮 陈海 史琴琴 刘迪 梁小英
[目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不同县区时空上的变化与作用关系。[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维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契合研究区背景的指标阈值,分析了2000—201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5年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15年陕西省县区土地利用单项功能及总功能值逐步提高、但动态变化幅度不大、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缓慢转变,仍以生态功能为主;(2)陕西省生态功能对土地利用总功能的影响最强为0.308,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封山育林总面积分别为社会、经济、生态功能的主要指标,且各层级因素两两交互后协同关系显著。[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为维护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国富 刘长运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相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ARCGIS9.2和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显著;②总体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浅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其次,低海拔平原区县域经济普遍落后;③县域经济空间聚积特征明显,发达经济圈位于郑州—洛阳段及其邻近县市;④LISA值表明,河南省目前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经济塌陷区。
关键词:
河南省 区域差异 GIS 空间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荣钦 刘英 马林 李宇翔 侯丽朋 张战平 丁明磊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了县域空间碳收支核算和碳补偿方案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县域空间碳收支及其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县域空间碳吸收强度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县域空间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从市辖区向外围的周边县(市)逐渐减少"的特点。2)县域碳补偿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工业能源消费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3)依据河南省各县域单...
关键词:
碳收支 碳补偿 县域空间 河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