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12)
2023(11822)
2022(10532)
2021(9935)
2020(8199)
2019(19063)
2018(18957)
2017(36079)
2016(19923)
2015(22250)
2014(22384)
2013(22134)
2012(20104)
2011(18210)
2010(17876)
2009(16197)
2008(15514)
2007(13329)
2006(11558)
2005(9981)
作者
(57907)
(47927)
(47806)
(45444)
(30336)
(23268)
(21651)
(19254)
(18359)
(16954)
(16623)
(16028)
(15056)
(15032)
(14849)
(14661)
(14555)
(14224)
(13561)
(13517)
(11999)
(11642)
(11521)
(10874)
(10753)
(10746)
(10605)
(10364)
(9645)
(9623)
学科
(81796)
经济(81716)
管理(54765)
(51365)
(43332)
企业(43332)
方法(38209)
数学(33110)
数学方法(32686)
地方(21341)
(20525)
中国(19838)
(18471)
业经(18042)
(17599)
农业(14060)
(13767)
理论(13698)
环境(13414)
(13337)
贸易(13328)
(12875)
(12333)
技术(12087)
地方经济(11632)
(11423)
(11120)
财务(11053)
财务管理(11033)
教育(10613)
机构
大学(277700)
学院(276890)
管理(112644)
(104836)
经济(102412)
理学(98456)
理学院(97316)
管理学(95517)
管理学院(95043)
研究(92564)
中国(66436)
科学(61572)
(59281)
(46712)
(45521)
(45048)
业大(43701)
研究所(43218)
中心(41467)
(38447)
(38228)
师范(37882)
北京(37375)
财经(36998)
农业(35441)
(34405)
(33682)
(32212)
师范大学(30748)
经济学(29966)
基金
项目(199922)
科学(156732)
研究(144449)
基金(143508)
(125732)
国家(124697)
科学基金(106980)
社会(88941)
社会科(84210)
社会科学(84184)
(80173)
基金项目(77437)
自然(71253)
自然科(69522)
自然科学(69505)
自然科学基金(68168)
(67044)
教育(65903)
编号(59140)
资助(58930)
成果(46648)
重点(44954)
(42958)
(42925)
(41167)
课题(41021)
创新(38332)
科研(38239)
计划(36822)
大学(36336)
期刊
(112134)
经济(112134)
研究(77827)
中国(49727)
学报(46053)
科学(42347)
(39845)
管理(39630)
大学(34099)
(32273)
教育(32183)
学学(32013)
农业(28603)
技术(24989)
(18759)
金融(18759)
业经(18750)
经济研究(17081)
财经(16436)
图书(15537)
资源(15005)
科技(14938)
(14899)
问题(14381)
(13872)
技术经济(13683)
理论(13674)
(12844)
实践(12711)
(12711)
共检索到390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明华  赵爽  杨秀花  
区域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不足,综合考虑区域压力、承压和区域交流等方面的因素,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物元的评价方法,构建可应用于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物元欧氏贴近度模型。依据2001—2012年河南省的统计资料,评价河南省的区域综合承载力,分析长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探讨促进和制约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单项指标。研究表明,2001—2012年间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呈上升态势,可持续发展状况越来越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吉献  李敏纳  宋绪钦  
文章首先对各区域的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产水系数、供水模数、用水模数和人均供水量6个主要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最佳的综合与简化,研究其在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率及综合效应。据此,对河南各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以河南省各地市的统计资料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焦士兴  李勇  李静  
在对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改进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承载力指数研究模型,并探索性地提出了社会发展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以河南省为参照区,计算分析了18个城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数、综合资源承载力指数。研究表明:①不同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差异;②区域资源积累量较好、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城市分别占7个、8个和3个;③城市的发展分为剧烈变化型、起伏和缓型、发展稳定型、良性发展型四个类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建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各系统承压水平,指出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平稳上升,资源、社会承压能力较弱,河北省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崔兴齐  孙文超  鱼京善  赵江萍  曹丹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结合河南省水环境现状,建立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向量模法及雷达图对2002-2011年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评价值由2002年的0.451提高到2011年的0.880;影响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水资源总量、用水效率、水质及水污染控制处理能力等;河南省仍需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承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倩  汪嘉杨  张碧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资源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2006年以前,水资源承载力呈加速增长趋势,其增长潜力较大。2006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而2009和2011年年增幅趋于零。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的大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值越大则对应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越大。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5项指标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三废"治理投资、人均GDP、单位GDP水耗和森林覆盖率。压力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比重为26.15%,表明压力子系统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此模型具有实用性,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倩  汪嘉杨  张碧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翠娟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 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 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 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一河  傅微  李婷  刘源鑫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1)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2)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3)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4)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丹  吴凤平  
文章在对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探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通过严格控制初始水权和初始排污权,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保障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求解的遗传算法,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选取特定年份相关数据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描述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此综合分析评价中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西南省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相对较大;长江、珠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已无水资源承载力优势;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超载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渐趋枯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景峰  李妍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