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6)
2023(5547)
2022(4688)
2021(4510)
2020(3662)
2019(8273)
2018(8125)
2017(15604)
2016(8882)
2015(9682)
2014(9751)
2013(9369)
2012(8940)
2011(7994)
2010(8358)
2009(7660)
2008(7633)
2007(6927)
2006(6259)
2005(5557)
作者
(26433)
(22097)
(21696)
(20789)
(13827)
(10518)
(9756)
(8633)
(8277)
(8126)
(7243)
(7132)
(7019)
(6925)
(6886)
(6786)
(6700)
(6486)
(6279)
(6226)
(5524)
(5419)
(5334)
(5216)
(5001)
(4964)
(4895)
(4701)
(4545)
(4515)
学科
(31845)
经济(31820)
管理(24017)
(22562)
(16337)
企业(16337)
(13477)
方法(11441)
地方(11293)
数学(10377)
数学方法(10032)
农业(8870)
(8861)
中国(8585)
(7647)
业经(7226)
(6762)
(6547)
(6063)
贸易(6060)
(5883)
及其(5850)
环境(5827)
政策(5214)
(5198)
银行(5192)
地方经济(5062)
(4950)
(4949)
税收(4845)
机构
学院(121336)
大学(115446)
(46615)
经济(45263)
管理(44684)
研究(43431)
理学(37554)
理学院(37107)
管理学(36236)
管理学院(36016)
中国(33163)
科学(28629)
(26151)
(24331)
(23175)
(23053)
研究所(20842)
中心(20777)
(20698)
农业(20531)
业大(20297)
(18977)
财经(16716)
(16693)
(16660)
师范(16530)
(15552)
北京(15224)
(14960)
技术(14737)
基金
项目(78884)
科学(60971)
研究(57989)
基金(54160)
(47478)
国家(47029)
科学基金(39696)
(35960)
社会(33841)
社会科(32012)
社会科学(31997)
基金项目(27819)
(27794)
自然(26787)
教育(26303)
自然科(26079)
自然科学(26068)
自然科学基金(25540)
编号(24847)
资助(23195)
成果(20404)
(18439)
课题(18268)
重点(18012)
(16255)
(15781)
计划(15332)
(15046)
创新(14815)
科研(14657)
期刊
(57701)
经济(57701)
研究(35088)
中国(27678)
(25250)
学报(19773)
科学(17313)
农业(17023)
(16957)
管理(16409)
教育(14644)
大学(14158)
(13455)
金融(13455)
学学(13449)
技术(12236)
业经(10364)
(8971)
经济研究(8235)
资源(7397)
财经(7277)
问题(6967)
(6202)
(6198)
技术经济(5917)
(5880)
科技(5841)
统计(5786)
(5440)
现代(5407)
共检索到191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殷长锁  
河南省冬小麦优化灌溉决策及应用河南省黄淮海开发办殷长锁一、河南省冬小麦的生产现状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5%~16%,产量占全国的16%~18%,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因而,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目的】探索不同乡镇和灌溉模式的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组合特征差异,为农业灌溉模式优化、水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研等多源数据,对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灌溉模式(雨养为主的灌溉模式,PI模式;地表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SWI模式;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的灌溉模式,WDI模式;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GI模式)下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1)2018年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均值为15.05 kg·t~(-1),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波动下降和从北向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碳排放强度高(>20.64 kg·t~(-1))的乡镇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碳排放强度低(<13.76 kg·t~(-1))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4种灌溉模式中,冬小麦单位产量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的是PI模式(22.22 kg·t~(-1)),最低的是SWI模式(11.05 kg·t~(-1))。(3)平均海拔与有效降水量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达到49%和39%,是影响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一驱动因素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能源消耗对WDI模式下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力最强,土地投入强度在GI模式下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结论】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灌溉模式差异,PI模式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WDI模式的碳排放量最高。平均海拔与降水是主导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则是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白选杰  张玉平  宁宏兴  
本文介绍了河南省五大小麦生产区域综合施肥的函数模型及区域间肥料投向的宏观决策。建立了河南省不同生态和生产区域内小麦施肥的函数模型并提出了区域内因地制宜施肥的微观量化决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武洪涛  郭佳伟  郑朋涛  
以河南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干旱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入手,利用熵权法确定反映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的权重,构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计算冬小麦的干旱脆弱性,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东北部的干旱脆弱性最高,山区、平原区零星分布有重度脆弱区域,北部、西部山区和信阳所辖市县有中度脆弱区,豫东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及豫西部和北部山区的部分地区属于一般脆弱区,河南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度脆弱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宁豫  马兰  马勇  
在河南省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项目的实践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河南省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综合分析研究全省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之后,结合水资源、经营规模、管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全省划分成若干个节水灌溉的类型区,同时分别提出节水灌溉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和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自玺  赵国强  邓天宏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指标、产量反应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灌溉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三因子(降水、温度和光照)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发军  蔡德龙  邓挺  
研究表明,河南省境内长江流域灌溉水平均硅含量较高,黄河流域次之,淮河流域最低。其分布规律由南至北呈递增的趋势。各流域的平均硅含量都低于10ppm,此外,灌溉水的硅含量是一动态过程,不仅不同水体硅含量不同,而且同一水体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下硅含量也不相同,这主要受流域内母岩发育的影响,也受温度及酸碱度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琳  许为钢  赵献林  宋宏超  
选育 750 0~ 90 0 0kg/hm2 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 9750kg/hm2 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 ,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 ,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白选杰  
本文从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产量年际变化、投入产出效果、产品质量类型、市场销售形势和财政支持力度五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应对入世的策略依据 ,提出了河南省小麦生产应对入世的如下策略要点 :依靠先进技术努力增加单产降低成本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扶持重点企业加速小麦深层加工转化 ,勇于走出河南 ,开辟新的小麦销售市场和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小麦生产支持力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世成  李金香  杨小丽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穗粒数、千粒重的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时,将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聚为四个类区,即豫南、豫北、豫中北、豫中南;并对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作了概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洵瑀  王靖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珂  柳乐  张俨娜  苗茹  杨阳  
【目的】使用遥感技术对2017—2020年河南省冬小麦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高精度的提取,然后对2020年冬小麦的长势进行高频度的监测并结合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选取的Landsat 8影像数据根据NDVI最大值进行合成,然后进行特征构建,添加地形特征、纹理特征、NDVI以及一个新特征NDVI增幅,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样本数据按照构建的特征进行训练提取河南省2017—2020年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信息;经过精度验证后对提取的河南省2020年的冬小麦种植区域生成掩膜,对掩膜区域(冬小麦种植区域)结合MODIS高时间分辨率影像数据,使用NDVI同期差值法对2020年2—4月份的冬小麦进行高频度的长势监测。【结果】使用GEE云平台能够对河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快速制图;使用随机森林方法加入地形特征、纹理特征、NDVI后再加入新特征NDVI增幅,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的提取精度以及降低与统计数据的相对误差,基于混淆矩阵计算的平均总体分类精度为95.2%、平均kappa系数为0.909、冬小麦的平均分类精度为95.3%,与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相比,本文方法提取的2017—2019年河南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相对误差均低于3%,河南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域的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6%;使用MODIS影像数据结合NDVI差值模型能够对河南省2020年的冬小麦进行高频度的长势监测,河南省冬小麦在返青初期长势较往年及2019年好,到生育后期大部分区域长势与往年及2019年持平,总体上2020年冬小麦的长势较往年及2019年好。【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对河南省冬小麦进行高精度的提取以及高频度的长势监测,且能够为地方政府或者一些农业部门在安排指导农事活动上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磊  李刚  贾德伟  刘佳  黄灿辉  
[目的]快速、准确估算空间尺度上作物产量,对于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政策、对外粮食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占全国1/4,准确估算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单产估算作为农作物估产中的关键技术,也是作物估产的难点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利用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估算冬小麦NPP(Net Primary Product),结合收获指数、冬小麦收获部分的含水量、含碳量、NPP分配到地上或地下部分比例等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峰  千怀遂  焦士兴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适宜度模型的建立是农作物气候适宜度评估的基础。该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河南省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旬温度适宜度函数、旬光照适宜度函数和旬降水适宜度函数。考虑到不同生育期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强度的客观差异,运用相关系数法设定每个生育期内各旬的权重;运用因子分析法设计全生育期20个旬的权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光温水的共同影响,为反映其气候适宜性变化,必须模拟三因子的协同效应,因此该文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同期光温水的综合气候适宜度,对10个代表站点的气候适宜度计算结果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的相关性极为显著,说明用这种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