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3)
- 2023(7078)
- 2022(6054)
- 2021(5703)
- 2020(4655)
- 2019(10461)
- 2018(10162)
- 2017(19650)
- 2016(10771)
- 2015(11596)
- 2014(11361)
- 2013(11199)
- 2012(10638)
- 2011(9660)
- 2010(9574)
- 2009(8551)
- 2008(8574)
- 2007(7462)
- 2006(6504)
- 2005(5845)
- 学科
- 济(41988)
- 经济(41941)
- 业(25253)
- 管理(24696)
- 企(19079)
- 企业(19079)
- 方法(17610)
- 数学(15219)
- 数学方法(14990)
- 学(13245)
- 农(13011)
- 地方(12709)
- 中国(9882)
- 业经(9399)
- 财(9300)
- 农业(9021)
- 制(7337)
- 贸(6923)
- 贸易(6921)
- 环境(6793)
- 易(6643)
- 技术(6469)
- 理论(6422)
- 融(6382)
- 金融(6379)
- 和(6154)
- 银(5989)
- 地方经济(5965)
- 银行(5965)
- 行(5749)
- 机构
- 大学(154438)
- 学院(153216)
- 研究(58010)
- 济(56809)
- 管理(55508)
- 经济(55402)
- 理学(48445)
- 理学院(47648)
- 管理学(46497)
- 管理学院(46212)
- 科学(41225)
- 中国(40643)
- 农(33146)
- 京(32556)
- 所(31106)
- 研究所(29162)
- 业大(27358)
- 中心(26409)
- 农业(26361)
- 财(26038)
- 江(24257)
- 范(23643)
- 师范(23382)
- 省(21388)
- 院(21086)
- 财经(21014)
- 北京(19374)
- 师范大学(19223)
- 州(19215)
- 经(19133)
- 基金
- 项目(113458)
- 科学(90576)
- 基金(84501)
- 家(76966)
- 国家(76437)
- 研究(75786)
- 科学基金(64826)
- 社会(48444)
- 省(46954)
- 基金项目(46122)
- 社会科(45895)
- 社会科学(45876)
- 自然(45413)
- 自然科(44405)
- 自然科学(44387)
- 自然科学基金(43597)
- 划(38899)
- 教育(33981)
- 资助(33196)
- 编号(28372)
- 重点(26741)
- 发(24670)
- 部(24324)
- 计划(23545)
- 创(23274)
- 成果(22545)
- 科研(22372)
- 创新(21923)
- 科技(20692)
- 课题(20320)
共检索到219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秦耀辰 闫卫阳 潘少奇
以最短时间和可达性系数为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对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断面的河南省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公路网络连接的县级城市可达性值以中部及中北部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增高,大致呈不规则环状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化不是很大,可达性比较好的县级城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及中北部,可达性较差的县级城市均分布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带,3个时间断面中,新县、台前始终是可达性最差的2个县;随着河南省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河南省整体可达性及各县的可达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同阶段可达性的提高幅度又有所不同,1986—1996年各县可达性值减少率高于19...
关键词:
可达性 公路网络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晓威 曹卫东 罗健 朱胜清 唐云云
以1996、2004、2010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探讨安徽省公路网络中节点城镇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6-2010年,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总体空间格局变动不大,其值大体以合肥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递增,且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交通干道指向性。公路网络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节点城镇可达性,其中第一阶段(1996-2004年)可达性值提升较第二阶段(2004-2010年)更为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与初值有关,第一阶段可达性值变化率空间格局由"徐合高速—合芜宣高速"沿线地区和沿江地区组成的"T型"区域向周围递减,第二阶段呈现出沿新建高速公路地区向四周递减的多极空间格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益迥异,江南地区可达性受益最为显著,其次是淮北、江淮地区;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可达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优化,可达性等值线趋于均匀、平滑,中心城市可达性差异逐渐缩小,可达性分布趋于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1984—2004年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可达性变化,并对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可达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湖南公路网络变化过程中,可达性显示以中南部为主的“中心—边缘”同心圈层结构,呈现明显“东北—西南”轴线特征,网络变化使湘西、湘南等边远地区受益巨大,但滞后的特征仍然显著。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异先减小后增大,到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完成,城市间可达性将逐步实现优化均衡,14个地级市4h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沙等核心城市2h交流圈的扩展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
公路网络 可达性 空间格局 区域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徐建 王玥
以安徽沿江为实证,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了高速公路网构建对节点区内联系及区外联系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节点总体可达性格局的变动;随后对总体可达性的变动幅度及其相对可达性变动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沿江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显著提高了区域整体可达性,且促进了可达性的均衡化;区内联系可达性、区外联系可达性及总体可达性三者格局特征不同,路网构建所形成的影响也各有差别;东部及北部地区可达性变动幅度小于西南部地区;根据可达性系数的变化幅度及方向,可将节点归为相对可达性下降、相对可达性稳定及相对可达性上升3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关键词:
可达性 高速公路 空间格局 城市可达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沛权 曹小曙
利用GIS手段,以重力度量模型、网络连通度和最短距离度量模型为基础,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广佛都市圈17个县区、127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表明:广佛都市圈的公路路网发育较成熟,受自然环境、经济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其通达性空间格局呈明显的圈层结构,通达性从都市圈的几何中心向外围递减,且向东—西方向延伸,成走廊态势,南北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明显快于东西向,珠江北岸通达性优于南岸,并对广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提出调整建议。
关键词:
通达性 空间格局 公路网络 广佛都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崔之珍 李二玲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Pajek和ArcGIS等分析工具,探究1985—2017年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的空间特征及其网络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关系较少且松散,尚未形成长期且稳定的合作联系,合作以公司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双方互动为主,三方合作比较稀少。(2)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网络处于初级发展水平,整体联系的紧密程度不高且核心-边缘结构突出,高等院校在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公司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有待进一步发挥,郑州、洛阳等少数地市在网络中的贡献度和控制度较高,周口、驻马店等多数地市的影响相对较弱。(3)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鲜明,本地合作主要集中在郑州、新乡和洛阳等省内本地知识生产能力较强的城市,跨省域合作主要是与北京、武汉、徐州和西安等具有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城市的合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潘少奇 苗长虹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全域公路交通网络的长度-半径维数、分枝维数以及其所辖18个省辖市各等级公路的相似维数及权维值。研究表明: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具有分形特征,长度-半径维数与分枝维数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市权维值存在较大差异,表明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中原城市群和黄淮的部分地区公路交通较好,而豫北、豫西、豫西南及豫东南部分地区交通覆盖度较差。为进一步探讨各地市公路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公路规模与经济产出的分形模型测算出18个省辖市的分维值,发现郑州等10个城市经济发展超前于公路规模、开封等3个城市基本一致、平顶山等5个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于...
关键词:
长度-半径维数 分枝维数 分形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利峰 高晓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交通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与变革,从而提升景区的可达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河南208个4A级及以上景区、122个城镇为例,利用K密度估计、可达性模型和百度地图导航功能,对景区前往城镇的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景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平均通行时间3 h以内的景区占38.94%,5 h以内的占97.60%,中短途观光旅游和周末度假游具有明显优势。(2)景区的可达性呈现“核心-外围”圈层结构,省内旅游便捷的景区位于郑州、开封、许昌、漯河等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客源地市场对景区开发市场影响较大。(3)山区公路交通路网有待提升,省内公路交通连结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相比理论性的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行时间更为真实。将人口数量作为影响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开发客源地市场、调配旅游交通负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宝琪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非均衡性,以京广、陇海铁路为轴线形成了发达区俱乐部和不发达区俱乐部;经济热点分布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极,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冷点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惯性难以突破;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据此提出优化全省经济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慧敏 张香玲 李立 李小建 王兵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1)嵩县中小学空间布局在一些地形条件地区局部集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初中则局部集中在浅山丘陵区;(2)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的分布差距缩小,趋势线逐渐平缓;(3)Voronoi模型的Cv值结果显示,中小学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状态,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其空间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县域北部沿东北—西南走向呈现面状密集分布区,沿境内两条主要干线路(G311和S247)分别形成南北和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区;(4)2015年中小学空间可达性区域差别明显,小学最远入学距离为最近入学距离的160倍,有26.1%的村庄初中入学距离达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中山和低山地区;(5)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等对嵩县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范黎丽
论文运用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资源的可达性较好,整个区域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5.89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9.79%,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并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分析了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三种类型的空间关联情况,均呈弱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都表现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围地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景点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即:旅游景点分布、路网结构的地区差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关键词:
旅游地理 可达性 旅游景点 长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晖 郭雪白 赵万东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晖 郭雪白 赵万东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结论]河南省的各类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因此,有必要加强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缪理玲 方朝阳 潘彦江 高丹 徐健
运用可达性方法定量研究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空间结构,考虑地形、道路等级、拥挤度等因素对车速的影响,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旅游季节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变化。研究表明:1井冈山风景区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分别呈现"中心—外围"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与"东—西"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可达性空间分布遵循空间距离衰减性、交通指向性、高等级路网指向性等。2旅游季节因素对可达性影响显著,旅游旺季可达性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达性空间分布也受其影响。3路网结构、景点布局和节点规模是影响可达性分布的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达性优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