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4)
2023(9222)
2022(7575)
2021(6952)
2020(5420)
2019(12062)
2018(11527)
2017(21697)
2016(11589)
2015(12840)
2014(12593)
2013(12081)
2012(11189)
2011(10104)
2010(10562)
2009(10143)
2008(8861)
2007(7824)
2006(7277)
2005(6499)
作者
(31697)
(26541)
(25902)
(25021)
(16457)
(12727)
(11900)
(10306)
(10046)
(9587)
(9024)
(8944)
(8379)
(8309)
(8306)
(8265)
(7575)
(7551)
(7480)
(7413)
(6498)
(6404)
(6300)
(6187)
(6040)
(5958)
(5875)
(5762)
(5525)
(5424)
学科
(45205)
经济(45149)
(31721)
(27899)
管理(25699)
(25156)
金融(25155)
(22604)
银行(22598)
(22006)
中国(21944)
(20340)
企业(20340)
农业(19333)
地方(18936)
(14768)
业经(14600)
(14160)
方法(13697)
数学(12338)
数学方法(12184)
中国金融(10942)
(9862)
(9125)
农业经济(8373)
发展(8248)
(8233)
(7826)
财务(7812)
财务管理(7793)
机构
学院(153024)
大学(146372)
(61278)
经济(59620)
管理(53871)
研究(53420)
中国(47332)
理学(45307)
理学院(44776)
管理学(43936)
管理学院(43654)
(32041)
科学(31631)
(30546)
(29310)
中心(27897)
(26068)
(25785)
农业(23486)
研究所(23466)
业大(23039)
财经(23020)
(21781)
师范(21582)
(21511)
(21452)
(20778)
经济学(19587)
(19398)
(19255)
基金
项目(103054)
研究(80222)
科学(80120)
基金(71343)
(60985)
国家(60300)
科学基金(51608)
社会(51409)
社会科(48328)
社会科学(48311)
(46219)
基金项目(38142)
教育(35868)
(34813)
编号(33805)
自然(30007)
自然科(29202)
自然科学(29193)
自然科学基金(28612)
资助(27500)
成果(27373)
课题(24773)
(24729)
重点(23850)
(21645)
(21638)
(20932)
国家社会(20789)
(20615)
发展(20547)
期刊
(77069)
经济(77069)
研究(46413)
中国(38585)
(36640)
(32335)
金融(32335)
农业(23684)
学报(22954)
(22651)
科学(21488)
大学(18443)
教育(18158)
管理(18071)
学学(17545)
业经(15792)
技术(13464)
财经(10841)
农村(10229)
(10229)
经济研究(10104)
(9991)
问题(9930)
农业经济(9336)
(9238)
(9142)
资源(8629)
社会(7522)
(7517)
经济问题(7215)
共检索到247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敏  
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经验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意义。依法自治,把村民自治严格纳入法治框架。强化法治,突出乡村治理的法治思维和制度性供给。弘扬德治,与自治、法治形成刚柔并进的治理格局。从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三治融合"经验可以得出,党建引领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政治保障,乡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物质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思想保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亚婵  
当前,河南省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助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轶博  
[目的]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雅倩   王芳  
本文以河南省瓮厢村土地调整为例,在对该村土地调整中相关“土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第4次土地调整中的“外嫁女”和“新媳妇”分地事件进行分析,从“法、理、情”融合视角切入,探讨消极“土政策”在乡村治理中何以存在和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地“土政策”在相关利益主体中均能获得相应的社会承认,从而拥有了一定的合法性,这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土地产权所带来的收益有限,农民地权敏感度不高,使分地“土政策”既未受到强烈的质疑也没有被取缔,这是其合理存在的客观条件;来自村庄关系网络的情感制约使分地“土政策”具有一定的合情性,这是其存在和持续运行的制约条件;消极“土政策”在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情性三个层面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从而可以存在和运行。此外,中央的“不得调地”与村庄的土地调整不是二元对立的。在保证“不得调地”的政策大方向下,只有推进土地确权及其颁证工作的规范与完善,加快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租赁市场的培育,才能使土地承包关系中存在的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品文  
发展循环农业是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文章就河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3种,即再资源化模式、减量型模式、再使用型模式。同时,通过分析模式下的经济环境特性,探讨了河南省循环农业带来的启示,如政策支持循环农业发展、农民素质适应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模经济有效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科技创新逐步适应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等。并提出了落实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帮扶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努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环境与增长机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循环农业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思思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村规民约可以很好地内嵌于"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目前中国村级层面已基本实现了村规民约的全覆盖,但在形式内容、制定程序、推进机制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把村规民约作为建设"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改进形式、提升内容、完善程序、强化执行、组织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文涛  郑景露  唐轲  
构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理论框架,以河南省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为观察对象,揭示农村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理论逻辑、传导路径与现实困境。结果表明,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是多要素共同支撑下的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展和多要素交互效应等多维传导路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驱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搭建三产融合平台,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的农户就业选择多样性和收入增长预期获得持续改善。尽管如此,考虑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深度产业融合缺失,农户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多要素参与激励机制相对缺位,本地就业机会和就业类型多样性依然缺失等现实约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赋能农民就业增收尚且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亟待构建以“人”为核心,并以农户广泛参与为典型特征的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可持续实现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翔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 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雪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构建新时代农村现代化格局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河南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河南省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目标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把脉河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现状,探究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河南省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然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德治”作为“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是“三治融合”的支撑力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乡村德治建设,明确乡村德治定位,健全乡村德治建设组织体系,挖掘改造乡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德治”的“软支撑”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