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5)
2023(2492)
2022(2175)
2021(2048)
2020(1751)
2019(3895)
2018(3737)
2017(6592)
2016(3872)
2015(4503)
2014(4459)
2013(4521)
2012(4467)
2011(4159)
2010(4254)
2009(3751)
2008(3648)
2007(3236)
2006(2843)
2005(2614)
作者
(15179)
(12961)
(12837)
(12010)
(7673)
(6452)
(5480)
(5192)
(4779)
(4625)
(4374)
(4106)
(4077)
(4072)
(4068)
(3887)
(3822)
(3558)
(3519)
(3490)
(3423)
(3214)
(3097)
(3028)
(2898)
(2798)
(2768)
(2759)
(2734)
(2698)
学科
(15377)
经济(15366)
地方(7664)
(6464)
(6367)
(6107)
管理(5958)
农业(4327)
方法(4114)
地方经济(3808)
(3592)
贸易(3588)
(3581)
企业(3581)
中国(3572)
(3454)
环境(3347)
数学(3242)
业经(3209)
数学方法(3203)
生态(3074)
(2883)
资源(2349)
(2304)
(2214)
(2149)
(2127)
(2105)
植物(2096)
(2085)
机构
学院(57622)
大学(55221)
研究(29917)
科学(22935)
中国(20703)
(20191)
(19653)
经济(19147)
(18351)
研究所(17155)
农业(16240)
管理(15624)
业大(14042)
(13683)
理学(12671)
中心(12428)
理学院(12325)
(12015)
管理学(11948)
科学院(11906)
管理学院(11847)
(10782)
农业大学(10101)
(10085)
(9685)
北京(9259)
实验(9092)
(9075)
(8909)
资源(8897)
基金
项目(42725)
科学(31713)
(29531)
基金(29412)
国家(29347)
研究(25605)
科学基金(22340)
(17863)
自然(17325)
自然科(16736)
自然科学(16729)
自然科学基金(16378)
基金项目(16057)
(15709)
社会(13494)
社会科(12617)
社会科学(12609)
资助(11757)
科技(11217)
计划(11181)
重点(11163)
(10563)
教育(10078)
编号(9522)
(8321)
科研(8172)
(8156)
专项(8145)
(7973)
课题(7795)
期刊
(24697)
经济(24697)
(18867)
学报(17745)
研究(15293)
科学(14077)
中国(13654)
农业(12762)
大学(11226)
学学(10898)
(8355)
资源(7219)
管理(5473)
业大(5281)
林业(4904)
(4678)
(4295)
金融(4295)
(4208)
教育(4165)
中国农业(4120)
自然(4032)
农业大学(4031)
科技(3867)
经济研究(3624)
业经(3619)
国际(3421)
问题(3355)
(3243)
技术(3130)
共检索到91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卫东  杨君健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RCP情景模式输出的同时段模拟数据以及2001—2050年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选取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全生育期≥0℃积温、3—4月辐射总量、3—4月雨日、5月降水量、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5月日最高气温≥32℃天数和5月辐射总量等8个气候指标来确定河南省优质小麦区划指标,结合台站经纬度和DEM信息,利用梯度距离反比法对各区划指标进行1km网格推算,采用打分法分别确定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河南省强筋、中筋和弱筋优质小麦种植区域及面积比例。结果表明:1)在现有种植制度和品种属性不变的情况下,RCP4.5和RCP8.5情景下,河南省2001—2050年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面积比例将从基准时段(1971—2000年)的37.2%逐渐下降到13.0%以下;2)中筋适宜区面积比例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16.8%~22.9%;3)弱筋适宜种植区面积比例从6.1%,增加到11.6%~12.4%。综上,可通过调整播期和增强品种耐高温能力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建杰  张改清  
当前,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户仍以小农户为主,户主决策具有明显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且呈现出男性户主、中年户主以及初高中文化程度户主的家庭选种优质小麦的倾向性高于其他类型户的特征。优质小麦种植户的农地流转规模小、频度高,呈现"小麦-玉米""小麦-花生"为主的种植结构;其农资选用和农机作业倾向于外包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而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耕种程度得以提升;依托合作社订单生产的签约率和履约率均高于普通小麦种植户。优质小麦种植户麦作经营行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优质优价的实现,而优质优价的实现受到户主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小麦种植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比、优质小麦种植技术、履约订单以及政府补贴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孟俊杰  田建民  王静  杜涛  上官彩霞  
[目的]探究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主要影响因素,为决策部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进行小麦供给侧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文章运用农户调查问卷和Logistic模型,以农户是否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为因变量,用反映农户户主特征和家庭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组织情况、区域政策支持情况的10个变量为自变量,对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农户家庭劳动力个数、农户文化程度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5%显著水平,农户非农收入比例具有负向影响,达到10%显著水平。[结论]农户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扩大统一供种力度、加大价格补贴,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重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清春  千怀遂  任玉玉  焦士兴  
棉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变化很敏感。该文运用温度适宜度模型,选取河南省46县区,对该省棉花生产适宜性的生育期和时空差异进行计算、评价及预测。首先分析棉花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吐絮期适宜度较低,受温度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变率,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表现出较高的温度适宜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变率也较小;其次分析河南省各县区的平均温度适宜度,并据此将河南省分为高、中、低三大适宜度类型区;最后分析棉花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的年际变化,发现未来各生育期中开花期无明显变动,其它生育期适宜度未来都有升高趋势,同时对河南省46县区的棉花温度适宜度变化趋势作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来刚  郑国清  陈怀亮  邹春辉  刘忠阳  程永政  
针对目前省域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业务化运行中所存在的监测精度与成本之间相互制约的现实问题,该文以冬小麦主产区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008年我国发射升空HJ卫星提供的遥感影像,通过分区解译,得出2009/2010年度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年际变化率。结合两年冬小麦地面样方进行精度检验表明,利用HJ-CCD影像来进行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全覆盖监测是可行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千怀遂  焦士兴  赵峰  
运用建立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三因子(降水、温度和光照)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冬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陈正洪  柳俊高  吴蓁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近代气候变化规律等方面做了诸多研究。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和水资源缺乏的省份之一,影响粮食生产的降水量的具体变化研究尤显重要。通过分析河南省49个台站近50年来的日降水资料,对河南省春季降水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春季及其代表月4月份的平均降水日数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可以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74和-1.07 d/10 a。利用滑动t检验法发现春季及其代表月4月份的降水日数均发生了均值突变,突变年份分别在1973和1977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常向阳  韩园园  
农业技术扩散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农户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及渠道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扩散动力中的政府推动力、市场牵引力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正,其对农业生产效率既产生直接效应,又通过农业技术扩散渠道运行产生间接效应;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组织、渠道支持、渠道控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正,农业技术扩散渠道运行受动力因素影响,在动力因素与农户生产效率之间产生中介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王绍中  曹广才  吴东兵  张成琦  
1988~1990年,将河南省的过渡型小麦品种在北京、郑州、贵阳三个试点播种.结果表明:依北、中、南的顺序,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逐渐减少,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生理拔节~抽穗~成熟这三个生育阶段在北京、郑州表现“长~短~短”的特点,在贵阳则表现“短~长~短”的特点.从播种至抽穗,对日长无严格要求.播种~生理拔节、生理拔节~抽穗,都受温光互作的影响,其天数多少都和“平均光温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在适温范围内,其天数与平均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千怀遂  魏东岚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带 ,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气候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南北过渡性很明显。文中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小麦产量 ;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首先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 ,分别把河南省分为4个降水量影响区、4个温度影响区、5个日照影响区 ;然后 ,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 ,分别分析了亚热带和温带3个影响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变化 ;最后 ,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邵元军  李建平  周振亚  
本文基于产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基础,以综合区位商作为小麦产业区位度的衡量。采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对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区位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确定了河南省小麦产业区位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改进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同类粮食主产区的投资和政策倾斜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振剑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变化,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预测了河南省未来国际、国内旅游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坤慧  延军平  白晶  张立伟  王晓喆  李建山  田青霞  
适应度是气候变化下适应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淮河南北的小麦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并非淮河干流区,而是由原位置北移约300 km处的最大支流地带,冬小麦的适应度空间变化大致围绕该分界线呈经向分布。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域适应度为62.57%,高于以北地域的56.81%,研究结果表明,欲达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距离完全适应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人为调控,且北部相比较南部其调控压力更大。在年际变化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气候的突变,各地小麦温度适应度骤增,水分适应度骤减,之后随着气候的日趋稳定,各气候要素的适应度不断上升,但在21世纪初上升速度下降,甚至有降低趋势,表明气候变暖的环境对小麦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守法  董中东  詹克慧  崔党群  
为科学划分河南省适宜小麦和夏玉米两熟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利用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和土壤肥力资料及历年小麦和夏玉米平均产量等46个指标,提取出7个主成分,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可分为六大区:第Ⅰ区包括12个样本县(市),覆盖了河南省豫北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和豫中的部分地区,可分为4个亚区;第Ⅱ区包括9个样本县(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第Ⅲ区包括偃师和济源两个样本市;Ⅰ-1、Ⅰ-2、Ⅰ-3亚区和Ⅱ、Ⅲ区都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适宜种植区,Ⅰ-4亚区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次适宜种植区。第Ⅳ区仅包括温县,该区位于太行山的山前平原,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