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1)
- 2023(10649)
- 2022(9218)
- 2021(8265)
- 2020(7231)
- 2019(16504)
- 2018(16117)
- 2017(31257)
- 2016(17122)
- 2015(19174)
- 2014(19381)
- 2013(19523)
- 2012(18795)
- 2011(17246)
- 2010(17448)
- 2009(16217)
- 2008(16023)
- 2007(14541)
- 2006(12706)
- 2005(11577)
- 学科
- 济(93993)
- 经济(93917)
- 管理(43710)
- 业(41649)
- 方法(36450)
- 数学(32746)
- 数学方法(32457)
- 企(31308)
- 企业(31308)
- 地方(24271)
- 农(21867)
- 中国(21334)
- 学(20114)
- 财(18344)
- 业经(16367)
- 农业(15004)
- 地方经济(14564)
- 制(14084)
- 贸(12966)
- 贸易(12962)
- 环境(12580)
- 易(12411)
- 融(11951)
- 金融(11949)
- 和(11695)
- 银(11252)
- 银行(11225)
- 行(10728)
- 务(10258)
- 财务(10237)
- 机构
- 大学(257944)
- 学院(257145)
- 济(115830)
- 经济(113436)
- 研究(95850)
- 管理(92933)
- 理学(79772)
- 理学院(78724)
- 管理学(77228)
- 管理学院(76741)
- 中国(70019)
- 科学(59997)
- 京(54113)
- 所(50941)
- 财(50494)
- 农(48032)
- 研究所(46456)
- 中心(42786)
- 财经(40265)
- 业大(39823)
- 江(39578)
- 农业(37837)
- 经济学(37340)
- 经(36396)
- 范(34583)
- 师范(34265)
- 北京(33862)
- 院(33651)
- 经济学院(33530)
- 省(31067)
- 基金
- 项目(169630)
- 科学(133183)
- 基金(123774)
- 研究(119224)
- 家(109160)
- 国家(108329)
- 科学基金(91513)
- 社会(77287)
- 社会科(73249)
- 社会科学(73224)
- 省(67803)
- 基金项目(65974)
- 自然(59567)
- 自然科(58121)
- 自然科学(58100)
- 自然科学基金(57077)
- 划(55985)
- 教育(53626)
- 资助(51026)
- 编号(46188)
- 重点(39014)
- 发(38277)
- 部(37554)
- 成果(37515)
- 创(33898)
- 课题(32764)
- 科研(32637)
- 国家社会(32223)
- 创新(31949)
- 计划(31698)
共检索到386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淑娜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数量、GDP总量等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整体不均衡性、局部不均衡性以及不均衡性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研究。30年来,河南省人口-经济分布的整体匹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呈波动式缓慢变化;局部不均衡在1980—1995年持续加强,表现在人口-经济协调型县域数量持续减少而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县域数量持续增加;1995年之后呈波动式变化。人口-经济不均衡性的全局空间关联模式为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式增强的趋势;经济极化聚集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文超
文章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以黄河流域313个县域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时空演化情况。结果显示: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绝对程度在拉大,相对程度在不断缩小,同时呈现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空间集聚的程度在不断强化。从空间集聚的形态看,"高-高"型县域主要集聚在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少数分布在山东;"低-低"型县域主要集聚在黄河上游的西部地区;"低-高"型的塌陷型和"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相对较少。2018年,"高-高"型县域有局部扩散的现象,"低-低"型县域出现了向西扩散和向山西转移的趋势,"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数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县域经济 时空演化 ESDA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 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华丽 吴尚昆 王传君 刘建芬 陈其慎
为对我国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定量化的测度和比较,进一步明晰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为政府进行差别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相结合的方法,以矿种在省域空间的地均查明资源储量作为指标,对我国28种重要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按不均衡程度将28种矿产划分为4类,结论显示:总体上看,我国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有15种矿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相对较高,而不均衡程度相对较低和极高的矿种较少,共6种,不均衡程度相对中等的矿种有7种。从矿类上看,3种能源矿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都相对较高,金属矿产基本属于相对中等和相对较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文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假说思想对2004—2015年中国省际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现均衡化的发展趋势,区域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全国范围土地利用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空间极化分析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极化特征显著,并且极化程度不断增强;省际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与条件β收敛趋势,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趋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则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趋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金玲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动、人口密度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河南乡村老龄人口仍占多数,但其分布重心正逐步向城镇转移;各地区老龄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且分异明显,同时,地区间老龄人口密度差异悬殊,增长变化差距很大;老龄人口分布虽存在地区差异,但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增大。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老龄人口 空间分布 养老服务体系 河南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平 彭妮娅
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空间不均衡 ArcGIS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于忠江
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4—2008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水平、医疗服务状况之后,我们仍旧能够观察到由城市偏向的教育支出导致的人口城市化。这个结论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自主调节城市化的速度与节奏;二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其实现的过程可能较为艰巨,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努力。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于颖
相对于静态经济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来说,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动态理论本身是落后的。这些理论的推理,目前被用来解释诸如均衡成长及投资优先次序决定等少数密切相关的问题。二者实质上都涉及发展的途径或设计,这也是目前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均衡成长 不均衡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肖金成 李军培
一、引言众所周知,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结构是极不平衡的。东部12个沿海省、市、区以占全国13.52%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41.38%的人口;而西部10个省、区以占全国56.76%的国土面积,仅承载着全国 22.39%的人口。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413人/ 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只有53人/平方公里。如果仅从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这一表象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空间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宝琪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非均衡性,以京广、陇海铁路为轴线形成了发达区俱乐部和不发达区俱乐部;经济热点分布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极,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冷点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惯性难以突破;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据此提出优化全省经济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霍再强
本文认为,在第四次、第五次森林清查期间,我国森林资源的吉尼系数已大大超过世界公认的吉尼系数警戒线,达到两极分化线;片面追求森林覆盖率,一是容易陷入统计陷阱,二是并不意味着实现山川秀美,不意味着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很可能会出现生态状况“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结果。文章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对均衡性要求纳入我国林业战略规划,大力挖掘土地潜力,依靠科技创新,改革体制和机制等改善森林分布的非均衡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积超
本文在解析社会资本非均衡性概念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资本对民间资金流动 形式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社会资本非均衡性分布影响民间资金流动形式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民间资金流动 非均衡性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富强 郑壮丽 冯德显 张莉
基于ESDA方法,利用河南省2000—2009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分析各市县人口、经济集聚特征、两者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市县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2000—2009年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变化不大,但经济却呈现不平衡增长,空间差距日益拉大;河南省人口主要集聚在豫东黄淮海平原区,而经济发展则以郑汴洛为核心高高集聚,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相分离。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发展的规律下,河南省应加快推进粮食核心区的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并释放农业劳动力;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郑汴洛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经济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