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23)
2023(12417)
2022(11067)
2021(10308)
2020(8710)
2019(19903)
2018(20016)
2017(38301)
2016(21342)
2015(24078)
2014(24243)
2013(23804)
2012(21931)
2011(19665)
2010(19483)
2009(17713)
2008(16898)
2007(14552)
2006(12709)
2005(10823)
作者
(63219)
(52287)
(51841)
(49334)
(33125)
(25108)
(23537)
(20753)
(20010)
(18548)
(17999)
(17480)
(16534)
(16434)
(16045)
(16023)
(15884)
(15472)
(14888)
(14708)
(13254)
(12693)
(12607)
(11923)
(11687)
(11658)
(11516)
(11307)
(10517)
(10449)
学科
(80146)
经济(80051)
管理(57579)
(53374)
(43078)
企业(43078)
方法(37020)
数学(32143)
数学方法(31752)
(23933)
中国(20673)
(20402)
地方(19802)
(19143)
业经(17830)
农业(15994)
(14950)
理论(14458)
环境(13480)
(13083)
(12771)
贸易(12765)
技术(12449)
(12311)
教育(12290)
(11710)
财务(11639)
财务管理(11618)
(11512)
(11233)
机构
大学(294950)
学院(294389)
管理(116187)
(108506)
经济(105763)
理学(101031)
研究(100521)
理学院(99788)
管理学(97859)
管理学院(97341)
中国(71907)
科学(67079)
(63631)
(55320)
(51411)
业大(50126)
(48355)
研究所(47463)
中心(45381)
(43727)
农业(43655)
(41089)
师范(40634)
北京(39668)
财经(38748)
(36905)
(35208)
(35183)
技术(33702)
(32981)
基金
项目(210127)
科学(163777)
研究(151217)
基金(149862)
(132055)
国家(130940)
科学基金(111430)
社会(91715)
社会科(86654)
社会科学(86625)
(85739)
基金项目(80892)
自然(74862)
自然科(73031)
自然科学(73009)
自然科学基金(71643)
(71306)
教育(69602)
编号(62702)
资助(61182)
成果(50456)
重点(47241)
(45012)
(44872)
课题(43706)
(43287)
科研(40345)
创新(40341)
计划(39698)
大学(38179)
期刊
(118367)
经济(118367)
研究(83654)
中国(58582)
学报(53236)
(50130)
科学(47046)
管理(40494)
大学(39109)
教育(36939)
学学(36745)
(35296)
农业(34974)
技术(25721)
(20765)
金融(20765)
业经(20312)
(17677)
财经(17604)
经济研究(17584)
图书(17254)
科技(15716)
问题(15548)
(15115)
资源(15052)
(14838)
业大(14601)
理论(14267)
技术经济(13510)
实践(13311)
共检索到424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莉  冯德显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熊鹰  李艳梅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利  张卓  王丹  王瑜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定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以及其他较为显著的地理特征进行"感性试划",即通过定性分析断定一部分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归属,这些单元称之为"易划区"。对于通过"感性试划"不能断定主体功能区类型的分析评价单元称之为"难划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理性试划",最终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政府战略相结合、综合指标分析与关键指标判别相结合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和方法,取得的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永江  董建国  张莉  
确定指标体系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依据,指标确定的适宜性是划分主体功能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深入研究全国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确定的15项指标基础上,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出了确定河南省划定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初步提出了适合河南省省情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同时就构建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张莉  杨瑞霞  赵永江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历史剖析,探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规划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实践价值。结合河南人地关系发展现状,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研究,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构思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目前进行的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瑛  李同升  牛西平  
主体功能区划是功能属性更为突出的综合性区域规划,用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运用指数评价法,选取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等8个可度量指标,以及调控指标项战略选择,形成覆盖全县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数,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参数进行测算,根据反馈结果对区划过程和方案进行优化,划分主体功能类型,提出区划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于思  高阳  周震虹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划分结果,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备选方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  高国力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调整完善分类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围绕这一战略性思路,本课题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主体功能区概念和界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拓展、深入的研究,着力于构建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焕珍  
传统的GIS主体功能区划分存在等级分界处评分差别太大、不能区分同级别不同类别、主观赋权引起的评价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等不利因素,已有的文献未能将相关的数学模型引入GIS进行改进,导致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精度较低。因此引入系统聚类法进行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分,采取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以胶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胶州市分为四类区域都市核心圈、核心外围圈、限制发展圈、禁止发展区;并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将胶州市规划为"一核一轴两翼五区"的发展模式,从而将主体功能区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衔接在一起。研究结果与胶州市实际情况相符,本研究对于其他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留科  孙淑英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旅游区划时 ,要考虑到 :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措施的相对一致性、自然地域与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旅游中心地与旅游活动完整性、主导因素分析 (相似性 )与综合分析 (差异性 )相结合等。根据旅游区划的目的和原则 ,依据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的优势 ,以根文化为主将河南省划分为 6个分区 ,即 :沿黄 (三点一线 )重点旅游区、豫北旅游区、以楚文化为主的豫西旅游区、以商文化为主的豫东旅游区、以茶文化为主的豫南旅游区、以三国文化为主的豫中旅游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镜   邱爽   张又萍   王丽娟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河南省18个地区的截面数据,运用3E体系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障碍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2010—2021年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演变类型以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1年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由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转变,整体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区融合等级在逐年提升,且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中高东西低的聚集趋势;(2)根据融合发展类型归纳出3种融合类型、6种文旅融合演变类型,融合发展类型逐渐向优先文化发展演进的地区增多;(3)发展环境作为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中最显著的障碍因素,是河南省实现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需要重点攻克的因素,在文旅融合实践过程中以旅彰文显著,但以文促旅不足,旅游需积极向文化借力,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李小建  
以河南省2 191个乡镇单元为基础,从农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土地资源支持、农区科教管理子系统来勾勒河南省的农区经济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河南省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富裕区、小康区、温饱区、贫困区4种类型,再进一步划分为9大亚区、28个小农区,并就每个类型区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了阐明,为进一步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连琴  夏保林  
结合空间结构分析、空间组织研究的需要 ,从河南实际出发 ,综合各地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状况的诸项要素 ,选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河南农村集贸市场类型区进行了划分 ,并对各种类型区的特征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瑞华  李明秋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测度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效益保持稳定。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源于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当前耕地利用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祝坤艳  蔚霖  
[目的] 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程度,旨在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运用DEMATEL方法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准则层中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主导因素。指标层中,原因因素以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融资渠道3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结果因素以农村转移就业人数、特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施肥技术等比较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属于中等水平,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性为良好,社会服务体系、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益均为中等水平。[结论]现阶段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社会服务体系贡献率相对较低,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旧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短板,因此,提升以信息、金融为主的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