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40)
- 2023(10341)
- 2022(9370)
- 2021(8731)
- 2020(7441)
- 2019(17113)
- 2018(17181)
- 2017(33066)
- 2016(18326)
- 2015(20436)
- 2014(20353)
- 2013(20243)
- 2012(18526)
- 2011(16572)
- 2010(16190)
- 2009(14654)
- 2008(13990)
- 2007(11782)
- 2006(10112)
- 2005(8507)
- 学科
- 济(70542)
- 经济(70465)
- 管理(49557)
- 业(47680)
- 企(38777)
- 企业(38777)
- 方法(34838)
- 数学(30579)
- 数学方法(30272)
- 农(20240)
- 地方(17665)
- 学(16884)
- 财(16870)
- 中国(16584)
- 业经(15500)
- 农业(13824)
- 环境(12074)
- 和(11390)
- 技术(11273)
- 贸(11158)
- 贸易(11153)
- 理论(11095)
- 务(10785)
- 易(10778)
- 财务(10728)
- 财务管理(10712)
- 制(10704)
- 企业财务(10169)
- 划(9913)
- 教育(9101)
- 机构
- 大学(253138)
- 学院(252732)
- 管理(102546)
- 济(94093)
- 经济(91900)
- 理学(90145)
- 理学院(89136)
- 管理学(87552)
- 管理学院(87138)
- 研究(85159)
- 中国(58975)
- 科学(58222)
- 京(53328)
- 农(49559)
- 业大(44917)
- 所(43873)
- 研究所(40914)
- 财(40368)
- 农业(39410)
- 中心(38352)
- 江(35644)
- 范(33645)
- 师范(33288)
- 财经(33229)
- 北京(32984)
- 院(30587)
- 经(30285)
- 州(29414)
- 省(28517)
- 技术(27371)
- 基金
- 项目(186298)
- 科学(144877)
- 基金(133706)
- 研究(131229)
- 家(118824)
- 国家(117874)
- 科学基金(99946)
- 社会(80219)
- 省(76509)
- 社会科(75906)
- 社会科学(75879)
- 基金项目(72926)
- 自然(68221)
- 自然科(66568)
- 自然科学(66548)
- 自然科学基金(65312)
- 划(63169)
- 教育(59218)
- 资助(54523)
- 编号(53366)
- 重点(42027)
- 成果(41524)
- 发(39985)
- 部(39819)
- 创(38827)
- 课题(36537)
- 计划(36411)
- 创新(36274)
- 科研(36161)
- 大学(33647)
共检索到348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亚恒 曲春红 刘现武
农户兼业问题是在我国人地矛盾较尖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制约下形成的农户家庭内部分工的均衡形态,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普遍现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户兼业经营现象将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户兼业现象进一步不断深化,且兼业农户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纯农户。文章首先对河南省农户兼业整体情况进行阐述,并对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小麦生产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对样本农户数据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河南省2004~2011年间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值较高,同时对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技术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3种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李铁庄 汤其林 田云峰 吕凤荣 苗玉芳
利用 1999年河南省 4 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测定结果 ,对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河南省目前推广和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差异较大 ,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 ,其次是沉降值、面粉质量评价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这些小麦品种中中筋粉品种占 75%以上 ;强筋粉品种约占 2 0 % ;弱筋粉品种不足 5%。②强筋小麦品种豫麦 34,4 7,14号 ,宛 798,豫麦 4 9号和弱筋品种豫麦 50 ,6 0号等品种基本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而且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适宜黄淮南片麦区广泛种植。③郑州 90 2 3、小偃 54、漯育麦、陕优2 2 ...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品质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鹏钰 卫丽 白田田 张宝娜 杨明达 韩静丽 关小康 王同朝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幼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幼苗期抗旱性逐渐增强。渗透胁迫条件下,各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洛旱2号和洛旱12号2个为强抗旱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198和周麦18为中抗...
关键词:
小麦 苗期 抗旱性 生理响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南 徐霞 黄玉芳 孙笑梅 叶优良
【目的】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量和节氮潜力,为河南省及黄淮海区域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和氮肥消费情况及趋势;基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多年多点试验分析河南省小麦(n=748)和玉米(n=624)氮素累积量及生产单位籽粒的氮素需求;采用肥料效应计算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节氮潜力。【结果】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总消费量持续增加,单质氮肥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复混氮肥数量增加。2015年全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分别为133.0×10~4 t和60.9×10~4 t。河南省小麦、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平均为209.4和183.7 kg·hm~(-2),每生产1 000 kg籽粒的氮素需求量平均为29.1和23.0 kg。肥料效应函数法计算的河南省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 kg·hm~(-2)和202.5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155.1和172.8 kg·hm~(-2)。全省小麦氮肥需求总量折纯氮为57.8×10~4—67.7×10~4 t,节氮潜力为21.8×10~4—48.8×10~4 t,节氮16.4%—36.7%;全省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为42.7×10~4-67.7×10~4 t,节氮潜力最高为18.2×10~4 t,节氮30.0%。【结论】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产量和管理水平下,实际消费量高于需求量;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仍有很大的节氮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跃 王守正 李洪连 袁红霞
通过对病害的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查明,河南省小麦发生了一种新病害,就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引起的小麦泡囊线虫病.经人工接种测定,该线虫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和黑麦;在谷子、玉米、水稻和高粱上未见表现症状,根部也未查到线虫.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沟施涕灭威或呋喃丹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鉴定了河南省12个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性,结果均不抗抱囊线虫病,但感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千怀遂 魏东岚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带 ,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气候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南北过渡性很明显。文中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小麦产量 ;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首先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 ,分别把河南省分为4个降水量影响区、4个温度影响区、5个日照影响区 ;然后 ,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 ,分别分析了亚热带和温带3个影响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变化 ;最后 ,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小麦产量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煜 鞠荣华 杨汭华 周俊玲 李晓峰
针对我国农作物保险实践中仍然使用"试探性"的经验费率而忽视纯费率研究的问题,使用经验费率法和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及Logistic分布3种单产分布模型对河南省5市的小麦保险纯费率进行厘定。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焦作市的小麦单产服从正态分布,单产均值为524kg,纯保险费率为1.77%;新乡市小麦单产服从Weibull分布,其单产均值为458kg,纯保险费率为1.14%;而鹤壁市、洛阳市和驻马店市服从Logistic分布,其单产均值分别为104、341和421kg,据其测定的纯保险费率分别是6.32%、4.70%和2.55%。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模型拟合出的费率不同,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
关键词:
小麦 保险费率 单产分布 经验费率 河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喻璋 李大伟 朱明德 马奇祥 张忠山 刘红彦
1987~1990年在河南省洛宁等13个县、市调查40余个品种(系)小麦的病害情况表明,除锈病和白粉病引起小麦叶片枯黄外,尚有12种由真菌病原引起的叶枯病.其中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和针孢叶枯病等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40%以上;交孢叶枯病和芽孢叶枯病发生最为普遍;球孢叶枯病、球黑孢叶枯病和匐柄孢叶枯病出现较少.在这12种真菌病原中,黄斑叶枯菌等10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关键词:
小麦 叶枯病 真菌病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武洪涛 郭佳伟 郑朋涛
以河南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干旱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入手,利用熵权法确定反映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的权重,构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计算冬小麦的干旱脆弱性,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东北部的干旱脆弱性最高,山区、平原区零星分布有重度脆弱区域,北部、西部山区和信阳所辖市县有中度脆弱区,豫东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及豫西部和北部山区的部分地区属于一般脆弱区,河南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度脆弱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建军 王新爱 闵东红 李生秀 郑武乾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耐肥性不同的主要小麦品种的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小麦品种中,丰产3号、周麦9号和长武134在低氮和高氮下均可获得高产,是适应性较广的品种类型;西农1376、西农6028和陕229对氮素累积量大,但体内氮的利用效率低,对土壤氮利用能力也差,需肥量大,氮肥利用率高,比较耐肥,适用于高肥土壤种植;低氮条件下,周麦9号、小偃6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而在高氮条件下,丰产3号、周麦9号和偃师9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低氮条件下耐瘠品种主要靠发达的根系和对NO-3的有效利用获得高产,高氮条件下耐肥品种主要靠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在...
关键词:
小麦 氮营养效率 氮利用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凤龙 李正玲 胡琳 许为钢
【目的】研究可用于小麦品种特异性和一致性鉴定的SSR分子标记特点,筛选出适合河南省小麦品种DUS测定的SSR分子标记。【方法】以18份来源于河南省小麦骨干品种周麦13和周麦16亲缘关系较近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252对SSR标记进行筛选,分析可用于小麦品种特异性和一致性鉴定的SSR分子标记的特点,对鉴别力较高的标记进行稳定性分析,进而确定出可用于河南省小麦品种DUS测定的骨干引物,并以10份来源于周麦13和周麦16亲缘关系较近的高代品系和41份河南省60年以来的大面积推广品种对骨干引物分辨能力作进一步验证。【结果】SSR分子标记对品种的鉴别力与多态位点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从252对...
关键词:
小麦品种 DUS测试 SSR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纯 王晓航 熊淑萍 马新明 丁世杰 吴克远 郭建彪
【目的】明确不同氮肥生理利用率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差异,为小麦高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小麦节氮增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从16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的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效型品种西农509、豫农202。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类品种在N0(CK),N120(120 kg·hm-2)和N225(225 kg·hm-2)3个供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叶片GS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NO3-及全氮含量等氮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氮肥生理利用率、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燕 王国强 王令超 杨建波 杨建锋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全省粮食产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为主要产粮区,而西部山区粮食生产力低下。农用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而作物的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影响着农用地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纬度地带渐变规律,现实生产力则是在土地的自然属性融入社会经济因素而导致的土地投入和利用上的差异。文章以小麦为例,主要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2个方面阐述了造成小麦产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它们对农用地分等产生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淑萍 高明 张志勇 秦步坛 徐赛俊 付新露 王小纯 马新明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其中,产量和穗数均表现为豫北和豫中产区显著高于豫南和豫西产区,以豫北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而穗粒数表现为豫中、豫南和豫北产区显著高于豫西产区,豫中产区最高,豫西产区最低。千粒重表现为豫北产区最高,豫南产区最低。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多在豫中和豫南交汇处(漯河、周口、驻马店等地)表现较高且在年际间稳定。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小麦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关系不一致。其中,豫北和豫中产区以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而豫西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则表现为穗数最高,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4个小麦产区间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其中,豫北产区以穗数、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均为0.67;豫中和豫南产区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豫西产区则为穗数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最低,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9、0.45、0.39。同时,间接通径系数显示,豫北、豫中、豫南产区提高千粒重的增产效果优于提高穗粒数,而豫西产区则为提高穗粒数更优。【结论】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间区及年际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不同小麦产区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河南省在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方面,应分区域、分年型精准分类进行。就本试验条件而言,河南省各小麦产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豫北、豫中、豫南产区应着力进一步挖掘千粒重的潜力,而豫西产区提高穗粒数的增产效果优于千粒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