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7)
2023(5686)
2022(4782)
2021(4197)
2020(3355)
2019(7859)
2018(7547)
2017(14080)
2016(7607)
2015(8447)
2014(8375)
2013(8464)
2012(7780)
2011(7259)
2010(7229)
2009(6444)
2008(6223)
2007(5511)
2006(4913)
2005(4348)
作者
(23259)
(19554)
(19411)
(18522)
(12101)
(9235)
(8656)
(7689)
(7429)
(6850)
(6623)
(6504)
(6118)
(6061)
(6042)
(5987)
(5790)
(5646)
(5483)
(5343)
(4759)
(4726)
(4718)
(4447)
(4403)
(4245)
(4238)
(4173)
(4047)
(3931)
学科
(39058)
经济(39030)
(18713)
管理(17570)
地方(13901)
(13654)
企业(13654)
中国(12647)
方法(12420)
(10948)
数学(10234)
数学方法(10131)
业经(10036)
产业(9308)
农业(7973)
(7219)
地方经济(7078)
环境(6686)
城市(6611)
(6007)
技术(5642)
(5547)
理论(5519)
结构(5397)
(5340)
(5229)
贸易(5224)
(5178)
(4970)
城市经济(4863)
机构
学院(112365)
大学(110197)
(47844)
经济(46747)
管理(42563)
研究(42237)
理学(36904)
理学院(36353)
管理学(35731)
管理学院(35522)
中国(29249)
科学(27602)
(23876)
(21127)
研究所(19535)
(18569)
中心(18441)
(18422)
业大(16988)
(16466)
师范(16329)
(15758)
(15752)
北京(14931)
经济学(14733)
农业(14702)
财经(14612)
(13633)
科学院(13570)
师范大学(13326)
基金
项目(80699)
科学(64974)
基金(58575)
研究(57253)
(51711)
国家(51315)
科学基金(44687)
社会(37723)
社会科(35990)
社会科学(35977)
(33411)
基金项目(32409)
自然(28861)
自然科(28167)
自然科学(28163)
自然科学基金(27608)
(27319)
教育(23941)
资助(21852)
编号(21837)
(19799)
重点(18661)
(16843)
(16282)
发展(16097)
成果(16036)
课题(15991)
国家社会(15935)
(15894)
创新(15774)
期刊
(55616)
经济(55616)
研究(32885)
中国(21666)
科学(17384)
(16992)
学报(16847)
管理(15611)
大学(12431)
农业(11977)
学学(11958)
(11902)
技术(9738)
业经(9523)
问题(9378)
教育(8775)
资源(8277)
经济研究(8247)
城市(7165)
(6884)
(6626)
财经(6489)
现代(6413)
科技(6334)
(6057)
金融(6057)
(5876)
技术经济(5664)
商业(5464)
(5459)
共检索到163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明华  赵爽  杨秀花  
区域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不足,综合考虑区域压力、承压和区域交流等方面的因素,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物元的评价方法,构建可应用于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物元欧氏贴近度模型。依据2001—2012年河南省的统计资料,评价河南省的区域综合承载力,分析长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探讨促进和制约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单项指标。研究表明,2001—2012年间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呈上升态势,可持续发展状况越来越优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宋来敏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涛  
文章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研究湖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探讨其两者的关系对湖北省发展的重要意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侧重探讨了湖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其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付金存  常昕辉  陈静  
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新疆城市发展逐步逼近其综合承载力的极限。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构建了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自然因素差异是其空间分异的主因,区域环境压力和城市建设水平差异的影响也正逐步提升,因此优化人口和产业在城镇间的合理布局是提升新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景峰  李妍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景峰  李妍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建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各系统承压水平,指出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平稳上升,资源、社会承压能力较弱,河北省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吉献  李敏纳  宋绪钦  
文章首先对各区域的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产水系数、供水模数、用水模数和人均供水量6个主要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最佳的综合与简化,研究其在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率及综合效应。据此,对河南各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以河南省各地市的统计资料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