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38)
2023(11068)
2022(10022)
2021(9483)
2020(7968)
2019(18396)
2018(18548)
2017(35759)
2016(19707)
2015(22266)
2014(22271)
2013(22133)
2012(20476)
2011(18428)
2010(18492)
2009(17011)
2008(16327)
2007(14270)
2006(12656)
2005(11245)
作者
(57432)
(47471)
(47436)
(44962)
(30112)
(23000)
(21433)
(18760)
(18036)
(17078)
(16340)
(15821)
(15106)
(14879)
(14582)
(14371)
(14230)
(14005)
(13563)
(13397)
(11837)
(11744)
(11379)
(10707)
(10686)
(10596)
(10588)
(10450)
(9496)
(9385)
学科
(78049)
经济(77958)
管理(56871)
(52218)
(43091)
企业(43091)
方法(34582)
数学(29383)
数学方法(29033)
(22012)
地方(20082)
中国(19927)
(18619)
(18551)
业经(17335)
环境(16460)
农业(14771)
(14095)
(13644)
贸易(13633)
(13513)
理论(13309)
(13164)
(12828)
技术(11852)
(11515)
(11468)
财务(11450)
银行(11431)
财务管理(11430)
机构
大学(275892)
学院(274386)
管理(110300)
(105353)
经济(102825)
理学(95102)
研究(94111)
理学院(93985)
管理学(92391)
管理学院(91897)
中国(69434)
(59908)
科学(59892)
(47898)
(47723)
(44133)
研究所(43728)
中心(43309)
业大(41427)
(40233)
(38478)
北京(38443)
师范(38170)
财经(37962)
农业(34502)
(34386)
(34298)
(33780)
师范大学(30852)
经济学(29874)
基金
项目(189955)
科学(148436)
研究(139821)
基金(136403)
(118804)
国家(117794)
科学基金(100700)
社会(85730)
社会科(81010)
社会科学(80985)
(74508)
基金项目(73521)
自然(66339)
自然科(64673)
自然科学(64658)
自然科学基金(63461)
教育(63368)
(62677)
编号(57962)
资助(55916)
成果(47520)
重点(42521)
(41322)
(40701)
课题(39701)
(38827)
科研(36204)
创新(36154)
项目编号(35435)
教育部(35065)
期刊
(118602)
经济(118602)
研究(82402)
中国(52182)
学报(44394)
科学(40792)
(40303)
管理(39952)
(34919)
教育(33294)
大学(33073)
学学(30584)
农业(28142)
技术(23249)
(23082)
金融(23082)
业经(19203)
图书(18817)
财经(17680)
经济研究(17607)
问题(15537)
(14906)
理论(14700)
资源(14385)
(14257)
科技(13808)
实践(13768)
(13768)
技术经济(13004)
书馆(12926)
共检索到406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开封  马春梅  高文华  李溯源  李中轩  潘燕芳  
河南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史前文明璀璨发达,是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区域。近二十年来,河南地区环境考古研究中,文化演化的环境背景分析成果突出,灾变事件影响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亦有涉及,数字环境考古工作也开始逐渐起步。但在河南地区仍缺少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方面的研究,且已有环境考古研究多关注环境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而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响应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研究尚显不足。此外,随着RS、GIS等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景观考古的不断关注,考古遗址预测模型以及史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定量和模拟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环境考古研究的热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威  朱诚  王富葆  田晓四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部分遗址点的古环境复原、个别次流域环境变迁研究及初步建立的古洪水发生序列,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仍需考虑区域特殊性并重视:①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②遗址“次生堆积”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和“事件层”多成因分析;③遗址地层与自然地层的对比研究、区域环境考古及其比较研究;④区域古环境变化序列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⑤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玉凤  李双权  杜军  王朝栋  郭仰山  
黄土是记录新生代晚期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最好载体。河南黄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详实地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短周期的演替旋回。首先,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研究,对河南黄土发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阐述了河南地区黄土分布及其地貌类型、黄土地层的划分、全新世黄土的研究以及黄土与考古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河南地区黄土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坦  马晓冬  
基于对1983年以来有关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对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内涵、类型、功能、评价及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认为国内外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趋势十分明显,从1983年到2014年经历了探索性研究、推进型研究和研究高潮三个阶段。针对大型考古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研究目前仍是热点问题,对遗址公园的评价研究也进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阶段。但是,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存在理论单薄、分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分类体系、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与效应等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范佳佳  叶继元  
本文从"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提出的评价六大要素角度,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制度,对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网站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应包括: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根据现实需要,理性拓展网站评价客体类型;明确评价目的;努力完善形式、内容与效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确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实用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网站评价制度研究。表7。参考文献63。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德昌  韩永强  
近十几年来,营销能力作为企业创造优异顾客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能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营销能力的理论基础及内涵、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营销能力的评价体系、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理论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希望为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卫东  杨君健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RCP情景模式输出的同时段模拟数据以及2001—2050年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选取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全生育期≥0℃积温、3—4月辐射总量、3—4月雨日、5月降水量、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5月日最高气温≥32℃天数和5月辐射总量等8个气候指标来确定河南省优质小麦区划指标,结合台站经纬度和DEM信息,利用梯度距离反比法对各区划指标进行1km网格推算,采用打分法分别确定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河南省强筋、中筋和弱筋优质小麦种植区域及面积比例。结果表明:1)在现有种植制度和品种属性不变的情况下,RCP4.5和RCP8.5情景下,河南省2001—2050年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面积比例将从基准时段(1971—2000年)的37.2%逐渐下降到13.0%以下;2)中筋适宜区面积比例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16.8%~22.9%;3)弱筋适宜种植区面积比例从6.1%,增加到11.6%~12.4%。综上,可通过调整播期和增强品种耐高温能力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的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芮玉巧  
再融资对于壮大上市公司实力、促进公司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共有17家(次)实施了再融资,融资总额为58.9亿元,对比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2006年度在经营业绩上具备再融资条件的公司有15家,其中具备增发和可转债条件的有10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强  高文举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亦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苏君华  杜念  
[目的/意义]旨在回顾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梳理相关研究结构及内容特征,并展望未来研究。[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全评价”体系的评价六要素对21世纪以来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集中于医疗健康领域,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包括来源、交换获取、内容、表达、效用五个维度,主要指标有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未来研究趋势是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应急信息质量评价、混合评价方法、构建完善的应急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价值]从“全评价”体系角度系统梳理国外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有助于从信息质量方面提升国家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裴然   侯冠宇  
利用Co-Occurrence(COOC)和Cite Space文献计量工具,本研究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关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度的可视化分析。绘制了研究作者、发文机构、高频词汇、研究主题聚类以及研究热点前沿的图谱。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文献数量持续递增,研究主题的演变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密切相关,展现出动态的调整和深化发展趋势。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主要阵地,然而,目前尚未形成以某一机构为核心的合作网络。面向未来,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需要深化合作,扩展研究领域,特别是探究数字驱动农业生产模式、打破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阻碍以及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等方面。此外,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和实证研究,深入探索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与传统农业模式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加强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推动农业数字化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将成为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策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郭平  董兆乾  侍茂崇  刘洪生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关键物理海洋学问题包括水团特性、环流特征和冰架-海洋-海冰相互作用过程等。该海域水团可以分为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和南极冰架水等,受外部条件影响,这些水团时空变化显著。普里兹湾区域的环流以普里兹湾流涡,西向的沿岸流和东向的绕极流,以及两者之间的南极辐散带的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是环流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埃默里冰架-海洋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普里兹湾海域的水团特性和环流状况。冰泵机制,是埃默里冰架外海水进入冰穴,并引起冰架底部消融和冻结的重要原因。冰架-海洋-海冰相互作用形成的低温高盐水,是普里兹湾形成南极底层水的潜在因素之一。加强现场观测,并建立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嵇涛  姚炎宏  黄鲜  诸云强  邓社军  于世军  廖华军  
交通韧性是指在极端条件下交通系统能够通过自身抵抗、减缓以及吸收的方式维持其系统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或者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恢复原始平衡或者新平衡状态的能力。受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极端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包括不同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对其强度的影响),如何监测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以及多长时间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尤其是缺乏气候变化对交通韧性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的状态,提升自然灾害交通防治水平亟待解决。而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时空预测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为重建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数据集,进而揭示历史极端事件影响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论文对国内外近50年来交通韧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结合国内外交通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气候变暖情况下交通韧性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交通韧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