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4)
- 2023(2104)
- 2022(1940)
- 2021(1766)
- 2020(1511)
- 2019(3601)
- 2018(3534)
- 2017(6945)
- 2016(4102)
- 2015(4565)
- 2014(4784)
- 2013(4672)
- 2012(3910)
- 2011(3532)
- 2010(3430)
- 2009(3137)
- 2008(2828)
- 2007(2689)
- 2006(2442)
- 2005(2154)
- 学科
- 济(16783)
- 经济(16772)
- 管理(8596)
- 业(7935)
- 地方(7723)
- 方法(6695)
- 农(6298)
- 数学(6190)
- 数学方法(6090)
- 企(5465)
- 企业(5465)
- 环境(5001)
- 学(4697)
- 中国(4557)
- 农业(4427)
- 发(4221)
- 财(3569)
- 发展(3360)
- 展(3358)
- 业经(3272)
- 地方经济(3083)
- 镇(2960)
- 划(2810)
- 资源(2673)
- 城市(2660)
- 生态(2515)
- 和(2427)
- 及其(2377)
- 城市经济(2246)
- 制(2219)
- 机构
- 学院(53782)
- 大学(52477)
- 研究(21475)
- 管理(19789)
- 济(18991)
- 经济(18432)
- 理学(16786)
- 理学院(16568)
- 科学(16557)
- 管理学(16183)
- 管理学院(16111)
- 中国(15572)
- 农(14205)
- 所(12310)
- 研究所(11549)
- 京(11305)
- 农业(11104)
- 业大(10850)
- 省(10077)
- 中心(9680)
- 江(9323)
- 院(8496)
- 财(7951)
- 范(7938)
- 师范(7779)
- 河(7536)
- 室(7121)
- 州(7067)
- 科学院(7042)
- 农业大学(6944)
- 基金
- 项目(41355)
- 科学(31742)
- 基金(28428)
- 研究(27561)
- 家(26207)
- 国家(26007)
- 科学基金(21406)
- 省(18613)
- 社会(16557)
- 基金项目(15651)
- 社会科(15621)
- 社会科学(15613)
- 划(15029)
- 自然(14780)
- 自然科(14371)
- 自然科学(14362)
- 自然科学基金(14008)
- 资助(11805)
- 教育(11282)
- 编号(10530)
- 发(10061)
- 重点(9881)
- 计划(9606)
- 科技(9353)
- 部(8185)
- 课题(8173)
- 科研(8152)
- 创(7818)
- 发展(7716)
- 成果(7569)
共检索到80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焦宝玉 刘慧 贾砾 张凤枰 刘耀敏 但德忠
调查了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底泥中Cr、Cu、Zn、Pb、Cd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首要污染重金属Cr平均含量高达53.35mg/kg,超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最高限量幅度为6.7%;Cd含量在0.07~1.13 mg/kg之间,其平均值0.45 mg/kg未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Cu、Zn、Pb、Hg含量范围分别7.98~40.31 mg/kg、30.24~80.22 mg/kg、11.29~24.50 mg/kg、0.08~0.17 mg/kg,平均值均未超过2项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倪蒙 张雷鸣 顾志敏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背景值)和112.42 mg/kg(处理组)培养120 d,通过定期采集根际土壤和收割根茎叶部位测定各相关指标,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这3种沉水植物对Cu胁迫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植物对Cu的富集差异很大,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且差异显著;(2)试验结束时,Cu处理组中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u去除率依次为55.72%、48.62%和39.27%,对照组底泥中去除率分别为19.90%、21.88%和16.23%;(3)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沉水植物SOD和POD活性及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苦草对重金属Cu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适应机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惠凤 陆开宏 金春华 王扬才 吴科峰
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运用投放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添加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检测底泥及上覆水在不同生物修复技术作用下溶氧、氨氮、硝态氮、CODcr、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异养细菌数量和反硫化细菌数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据此评价不同修复技术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均对污染底泥产生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以VB997底泥营养促生剂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为理想,在为期60 d的实验中,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70.00%,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从12.00 kg/(kg.h)提高至45.60 kg/(kg.h),底...
关键词:
底泥 有机污染 生物修复 曝气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施沁璇 叶雪平 孙博怿 周冬仁 高晟 罗毅志
为探究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修复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有效性,对沉水植物修复前后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总量和赋存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并降低生态风险,其中对底泥中Cu、Pb、Cd、Hg的去除率较高,但对Cr的去除率较低。不同季节生长的沉水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不同。聚类分析显示,苦草、黑藻等春夏季生长沉水植物对Cd、As、Cu、Zn、Pb的去除效果较好,而菹草等越冬沉水植物对Cr的去除作用较好。形态分析显示,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MF)较高的Cu和Cd在沉水植物修复后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相比其他元素显著增加。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可以有效表征沉水植物对底泥中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忠明 陆开宏 蔡惠风 王扬才 金春华 宁修仁
通过测定上覆水的多项水质指标、底泥总有机碳(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底泥异养细菌数和反硫化细菌数等指标值,在野外实验围隔条件下比较了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微生物(FR-M)对污染底质的生物修复能力。微生物固定所用载体包括:纤维网状活性炭,生物活性炭,沸石和硅藻土(相应的固定化微生物分别标记为FC-M,BC-M,ZE-M和D I-M组)。结果显示:固定化微生物对围隔内水质有间接影响,试验后期固定化微生物组(ZE-M,D I-M和FC-M组)的上覆水硝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M组和ZE-M组上覆水中的COD值显著低于游离微生物组(FR-M)和对照组(P<0.05),说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鑫 宁平 唐晓龙 易红宏 周连碧 李凯
【目的】对河南陕县赤泥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性和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方法】在陕县红旗沟、大坪赤泥库周边设置11个采样点,采集0~20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中重金属Hg、Cd、As、Cu、Pb、Cr、Ni、Zn含量,并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相比,河南陕县赤泥库周边土壤重金属Zn、Cu、Cr、Hg、Ni的含量均较高,但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3级标准;Pb、Cd、As含量均明显低于河南土壤背景值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3级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最小的为Pb,污染最严重的为Cr,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迟爽 刘海军 刘冉 赵振军 马家好 崔龙波
通过检测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6项理化指标和8类细菌数量,研究了山东省莱州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周年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底泥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趋势相同,变化范围分别为(7.15±0.40)~(7.80±0.21)和(42.8±85.5)~(-351.0±61.5)mV。硫化物的变化趋势与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反,其含量变化范围为(47.66±47.01)~(496.12±418.57)μg/g(干重)。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57.42±103.40)~(865.83±187.85)、(166.83±17.12)~(241.32±27.21)μg/g和0.27%±0.08%...
关键词:
刺参池塘 底泥 理化指标 细菌数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丹丹 田秀平 韩晓日 卢显芝 张伟洁 郝建朝 王芳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对照、沸石、脲酶抑制剂、芽孢杆菌及其组合处理,经过培养后,分析了底泥中脲酶活性与底泥和上覆水中NH4+-N含量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处理对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底泥脲酶活性与底泥铵态氮含量以及底泥脲酶活性与上覆水中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都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底泥和上覆水中NH4+-N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在养殖水体中加入脲酶抑制剂、沸石及去磷脱氮的芽孢杆菌均能抑制脲酶活性,从而减少上覆水中NH4+-N的含量,并且以加入脲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脲酶活性减少量2.12g·kg-1,上覆水中NH4+-N含量减少6.09mg·L-1。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底泥 脲酶 NH4+-N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东兴 蔡春芳 华雪铭 杨超 曾庆飞 谷孝鸿 沈建明 张卫业
为准确估计混养鱼、青虾、河蟹养殖池塘清塘时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实验选取三种类型池塘(混养鱼塘、青虾塘、河蟹塘)各5口。混养鱼塘清塘时一边捕捞一边用潜水泵排水;青虾塘在捕捞完成后即用潜水泵排水;河蟹塘在捕捞完成后1个月左右采用自流装置从表层开始排水并滞留30 cm水于塘内。采集三类池塘清塘前塘内水样及清塘过程中排水口水样,分析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分别以塘内水质和排水口水质的监测值估算了污染物的表观排放强度和实际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随着塘内水位下降,混养鱼塘和青虾塘排水口的污染物浓度显著提高(P<0.05)。混养鱼塘的实际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其表观污染强度(P<0.05)。然而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国樑 王德汉 林丹妮
以柠檬酸预处理、竹炭吸附、电极周期性切换作为强化手段,采用电动修复技术,设计了非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竹炭吸附区联合电极切换等3个处理,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及电渗流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壤pH和电导率的迁移分布,并对每组试验中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和各截面重金属的迁移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檬酸预处理能降低底泥初始pH,提高底泥电导率,有利于重金属的去除;添加竹炭,有利于重金属从底泥中迁出,显著提高重金属的去除率,本试验条件下,重金属Zn、Ni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0.95%、68.26%;周期性切换电极可以维持底泥中的pH和电导率,防止重金属在两极的富集,提高重金属的迁移效率。
关键词:
电动力学修复 竹炭 重金属 修复效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施沁璇 赵汉取 王俊 张敏 姚伟忠 盛鹏程 徐磊
于2013-2014年间对湖州市5个县(区)98个养殖池塘及其周边外河采集表层沉积物,原子吸收法测定Cu、Zn、Pb、Cd、Cr干重,原子荧光法测定Hg、As干重。结果表明: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相对土壤背景值Cd、Zn污染程度较高,绝对浓度分别为0.24 mg/kg和105.82 mg/kg,As较为清洁;县(区)间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均为中等污染水平,远低于周边外河,但高于本地区耕地等土壤的污染水平,说明渔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输入性污染;单个重金属生态风险系数中Cd为强、Hg为中等,依次为Cu、Pb、As、Cr、Zn,均为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此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Cu、Z...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来源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彭自然 张饮江 杨杰 张剑雯
分析上海世博园区水体底泥中Hg、Cu、Zn、Cd、Pb、Cr、As、Se等重金属(类金属)含量,结果表明,Hg为(0.35±0.17)mg/kg,Cu为(65.86±11.33)mg/kg,Zn为(190.9±28.9)mg/kg,Cd为(0.3585±0.0611)mg/kg,Pb为(32.50±11.04)mg/kg,Cr为(180.7±68.5)mg/kg,As为(10.8±5.5)mg/kg,Se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钟立强 李冰 王明华 张世勇 姜虎成 陈校辉 朱健 边文冀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池塘底泥中细菌群落机构特征,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样品相似性较高。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池塘水体细菌群落间有明显的差别。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冬、春和秋季的特异性优势菌群较为丰富,冬季和春季分布较为集中,分别集中于浮霉菌、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秋季特异性优势菌群分布特别分散,而夏季优势细菌类群最少,只有绿弯菌门厌氧绳菌属1个属具有显著优势。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和总溶解性悬浮物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P<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最大。本研究旨为斑点叉尾鮰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调控提供借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曦沛 宗良纲 孔和云 陈来金 陈双全 徐财福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有机和常规养殖底泥中氮、磷的溶出规律。结果显示:有机组氨态氮溶出总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覆水前期,底泥厚度是决定氨态氮溶出总量的主要因子,中后期底泥类型成为主要因素。相同厚度底泥中有机组硝态氮的污染负荷明显低于常规组。常规组较有机组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溶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5 cm和10 cm底泥厚度下有机组溶出总磷量分别高于常规组60.5%和56.5%,但在前4 d有机组的溶出速率低于常规组,应提早换水以有效控制总磷浓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莉莉 牛生杰 徐建强 谢学俭 杨雪贞 晏培
简要介绍了Haka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用该法对疏浚后外秦淮河南京市区段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的13处底泥样品进行分析,评价重金属对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除清凉门大桥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略高外,外秦淮河其他市区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疏浚后外秦淮河底泥中的重金属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一段时间后重金属污染仍然存在。对有效磷与重金属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其中有效磷和全量铅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0.963 5,说明磷与铅具有同源性。
关键词:
秦淮河 底泥 重金属污染 疏浚 生态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