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8)
2023(9584)
2022(8605)
2021(8238)
2020(6924)
2019(16007)
2018(16056)
2017(30589)
2016(17040)
2015(19141)
2014(19071)
2013(18940)
2012(17252)
2011(15490)
2010(15244)
2009(13804)
2008(13172)
2007(11184)
2006(9619)
2005(8166)
作者
(51294)
(42524)
(42154)
(40058)
(26982)
(20468)
(19013)
(16999)
(16122)
(14972)
(14546)
(14150)
(13324)
(13231)
(13108)
(13091)
(12904)
(12599)
(12067)
(11967)
(10905)
(10373)
(10282)
(9636)
(9553)
(9514)
(9382)
(9322)
(8619)
(8561)
学科
(63315)
经济(63250)
管理(44932)
(42543)
(35625)
企业(35625)
方法(30569)
数学(26250)
数学方法(25950)
(20076)
(16537)
中国(14993)
(14454)
地方(13787)
业经(13708)
理论(11689)
农业(11163)
(10970)
环境(10524)
(10214)
贸易(10209)
技术(10129)
(9873)
教育(9619)
(9506)
(9379)
财务(9322)
财务管理(9306)
企业财务(8816)
(8778)
机构
大学(239663)
学院(236953)
管理(94004)
(84838)
经济(82789)
理学(82369)
理学院(81361)
研究(80165)
管理学(79806)
管理学院(79408)
科学(55861)
中国(55512)
(50874)
(45252)
业大(41798)
(41669)
研究所(38807)
(36868)
农业(36060)
中心(35523)
(32491)
(31949)
北京(31886)
师范(31536)
财经(30401)
(28903)
(27644)
(27395)
技术(26873)
师范大学(25572)
基金
项目(172508)
科学(133086)
基金(123209)
研究(121194)
(109377)
国家(108476)
科学基金(91647)
社会(72351)
(69279)
社会科(68291)
社会科学(68270)
基金项目(66757)
自然(63063)
自然科(61506)
自然科学(61484)
自然科学基金(60344)
(58453)
教育(55179)
资助(50669)
编号(49481)
成果(39785)
重点(38911)
(36602)
(36539)
(35909)
课题(34110)
计划(33997)
科研(33699)
创新(33493)
大学(31604)
期刊
(89411)
经济(89411)
研究(64717)
学报(46992)
(40900)
中国(40875)
科学(40124)
大学(33691)
管理(32408)
学学(31839)
农业(29126)
教育(26416)
(26120)
技术(19275)
(14735)
业经(14729)
(14661)
金融(14661)
图书(14609)
财经(13781)
经济研究(13605)
科技(13287)
业大(13143)
(12393)
理论(12269)
实践(11595)
(11595)
(11535)
林业(11442)
问题(11419)
共检索到328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阮柳  刘东霞  刘振宇  张雨竹  秦丰  袁军海  马占鸿  王海光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冰  黄宇飞  张鑫宇  傅俊范  刘长远  
2016年7月在辽宁省北镇市的茄子大棚内发现了一种茄子花腐病,该病害发病初期表现为花瓣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进而侵染茄子幼果。湿度较大时,发病的花瓣和幼果均产生白色霉层,果实干瘪。为了鉴定自茄子花腐病斑上首次分离出的疑似镰孢菌Fp01,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其致病性,并且对菌落的形态、色素颜色、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初步将病原菌鉴定为层出镰孢菌;采用真菌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过测序后,测序的结果在Gen Bank中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洋  刘长远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陈彦  王辉  
对尖镰孢菌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尖镰孢菌具有致病性,回接症状与田间一致;PDA为病菌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3~12,病菌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以麦芽糖为碳源病菌生长最快,D-半乳糖最慢;以赖氨酸为氮源病菌生长最快,甲硫氨酸为最慢。总体上,孢子萌发和病菌生长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要求基本一致,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凌霄  杨成德  田有辉  张收霞  张莉  薛莉  任宝仓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俊斌  邱仁胜  赵纯森  向发楚  黄维涨  杨东  
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atovora) 引起,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0 ℃,最适酸碱度为pH6.0~6 .5,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黄欣阳  刘淼  杨红  孙俊  赵志慧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间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旭玉  魏建和  黄娴  冯锦东  隋春  甘炳春  
本文对温郁金叶枯病病原菌(Curvulariaclavat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温郁金叶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温郁金弯孢霉叶枯病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CA培养基,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值为7。不同碳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影响差别不大,适宜碳源为葡萄糖,乳糖和D-山梨醇。不同氮源对弯孢霉菌丝生长有差异,适宜氮源为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弯孢霉菌在硫酸铵中生长缓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绍江  李传涵  王长荣  李家儒  冯新梅  
从施用过彩色豆马勃菌剂林地采集的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中分离到2株外生菌根菌LH1和LH2。经回接试验,能在松树幼苗根上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且促生作用明显。在MMN培养基上,LH1生长较快,LH2生长较慢,在PDA培养基上均生长较快。LH1菌落灰白、绒状隆起;LH2菌落黄褐色、绒毛状突起。2菌均产生褐色素。2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6,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KNO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天辉  杨启智  
腐皮镰孢菌培养液中存在一种耐热性的诱导因子,发酵培养7 d 后,其生成量最大;在对3 年生花椒的4 种诱导方法中,以根部注射和根茎部注射的诱导抗性效应较明显,其抗性诱导期、最大期、持续期分别为10 、20 、35 d ,在抗性表现的开始期和最大期,重复诱导可以明显增强诱导抗性,以重复诱导4 次效果最好,可使抗性诱导效应由38-1 % ~81 % 提高到60 % ~95-0 % ,在诱导抗性最大期进行4 次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到至少55 d;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诱导效应与诱导因子剂量成正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颜梅新  廖旺姣  袁高庆  韦继光  赖传雅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菌丝在pH3~8时生长量最大;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碳源以糊精、甘露醇、D-山梨醇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40%的荸荠水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3~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仕玉  萧凤回  
对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进行分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齿瓣石斛叶片中分离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以PS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培养基pH值、附加不同碳源和氮源、温度、光照等培养条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齿瓣石斛链格孢菌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20℃最宜产孢;最适宜的pH值为5~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下培养最多;在PSA培养基上加入淀粉或硝酸铵对菌丝生长最好,产孢则以葡萄糖较好,在其他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上极少产孢。齿瓣石斛链格孢菌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费诺亚  李媛  石凌波  孟婷婷  傅俊范  严雪瑞  
【目的】2015年6月在来自湖北随州的蓝莓苗木中,发现一种由帚梗柱孢霉引起的枝枯病。本研究开展了致病菌的鉴定工作,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病样分离物通过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及纯化后,用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致病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ITS序列比对及基于EF-1α,β-tubulin和Histone 3三段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联合确定,同时本研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通过分离及致病菌测定后,选取代表菌株HBSZ05Ba进一步研究。形态学特征及ITS比对结果均将代表菌株划分入帚梗柱孢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玮  刘波微  李洪浩  彭丽年  巫庆  彭化贤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蔗糖生长较好,果糖生长较慢。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 d及以上不萌发。通过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生产上辣椒菌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