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2)
- 2023(15271)
- 2022(13164)
- 2021(12230)
- 2020(10052)
- 2019(22824)
- 2018(22825)
- 2017(43146)
- 2016(23604)
- 2015(26615)
- 2014(26987)
- 2013(26768)
- 2012(25113)
- 2011(22824)
- 2010(22852)
- 2009(21037)
- 2008(20395)
- 2007(18041)
- 2006(16143)
- 2005(14070)
- 学科
- 济(100314)
- 经济(100210)
- 业(62837)
- 管理(60950)
- 企(47221)
- 企业(47221)
- 方法(39936)
- 农(37274)
- 数学(32988)
- 数学方法(32622)
- 中国(29865)
- 地方(28823)
- 业经(25328)
- 农业(25020)
- 学(21874)
- 财(21230)
- 制(17650)
- 理论(16506)
- 贸(16429)
- 贸易(16415)
- 环境(16097)
- 和(15990)
- 发(15923)
- 易(15811)
- 银(15430)
- 银行(15385)
- 融(15105)
- 金融(15103)
- 技术(14976)
- 行(14860)
- 机构
- 学院(337066)
- 大学(334755)
- 管理(131248)
- 济(129524)
- 经济(126354)
- 研究(118541)
- 理学(112660)
- 理学院(111298)
- 管理学(109389)
- 管理学院(108769)
- 中国(87966)
- 科学(75763)
- 京(72689)
- 农(62841)
- 所(60477)
- 财(58029)
- 研究所(55100)
- 中心(53690)
- 业大(52833)
- 江(51925)
- 范(49113)
- 师范(48665)
- 农业(48005)
- 北京(46290)
- 财经(45470)
- 院(42972)
- 州(42454)
- 经(41201)
- 省(39385)
- 师范大学(39247)
- 基金
- 项目(229983)
- 科学(179699)
- 研究(169809)
- 基金(163411)
- 家(142487)
- 国家(141156)
- 科学基金(120177)
- 社会(105383)
- 社会科(99479)
- 社会科学(99453)
- 省(93455)
- 基金项目(87675)
- 自然(77365)
- 划(77079)
- 教育(76595)
- 自然科(75469)
- 自然科学(75452)
- 自然科学基金(74043)
- 编号(70764)
- 资助(66471)
- 成果(57498)
- 发(53451)
- 重点(51400)
- 课题(49396)
- 部(49286)
- 创(47355)
- 创新(44056)
- 科研(43263)
- 发展(42638)
- 国家社会(42061)
- 期刊
- 济(153655)
- 经济(153655)
- 研究(100070)
- 中国(72279)
- 农(62225)
- 学报(55470)
- 科学(52203)
- 管理(46927)
- 农业(42227)
- 教育(42011)
- 大学(41614)
- 财(40675)
- 学学(39055)
- 融(30882)
- 金融(30882)
- 技术(28890)
- 业经(28767)
- 经济研究(22195)
- 财经(20821)
- 问题(20140)
- 业(20051)
- 图书(19274)
- 经(17725)
- 科技(17305)
- 版(17096)
- 资源(17022)
- 理论(15896)
- 技术经济(15717)
- 现代(15146)
- 商业(15023)
共检索到510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蔡籽焓
河北省冀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其所蕴含的商品属性和文化价值因难以激活而无法能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急迫需要重要的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可以成为这一抓手,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协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旅游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炜 黄碧宁
从协同论视角辨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以及问卷调查法遴选出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路径,即主体拉动、客体推动、介体支持,建议激活主体驱动因素源动力作用、发挥客体驱动因素牵引力作用、强化中介驱动因素桥梁作用,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梅 王佳欣
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也是区域旅游市场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化程度高,但三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客源互送,既需要三地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京津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分析三地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和文化旅游项目创新路径,实现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屹立 冯海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应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还应有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上层建筑的体育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民族的、传统的、饱含体育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沿袭下的民族精华,其健身性、休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屹立 冯海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应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还应有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上层建筑的体育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民族的、传统的、饱含体育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沿袭下的民族精华,其健身性、休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形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严润成
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应用于旅游开发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保护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形式之一。目前四川江油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与开发。灾后重建中,如何实现其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辛儒 吕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收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河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社军 吴必虎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一个地区、民族乃至国家的无形财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和举证法,从生物遗传学视角出发,从历史沉淀和地理变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因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从具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及性状表达差异。同时,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旅游开发将无形遗产有形化、大众化,优化文化基因赖以生存的遗传基质的可行性,从而探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策略。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娟 李治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
非遗 乡村振兴 治理基因 非遗资源要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发挥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优势,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更有力地传播弘扬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全面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格局过渡阶段,消费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提质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因此成为旅游业各项工作的重点。非物质文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利用 文化自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