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83)
2023(7425)
2022(6195)
2021(5974)
2020(5268)
2019(11368)
2018(11418)
2017(21808)
2016(12292)
2015(13431)
2014(13482)
2013(13318)
2012(12704)
2011(11362)
2010(11399)
2009(10596)
2008(10807)
2007(9799)
2006(8487)
2005(7733)
作者
(38194)
(32107)
(31727)
(30456)
(20386)
(15711)
(14430)
(12474)
(12108)
(11436)
(11035)
(10904)
(10319)
(10231)
(10074)
(9782)
(9697)
(9444)
(9431)
(9042)
(8021)
(8018)
(7954)
(7304)
(7297)
(7189)
(7060)
(7025)
(6540)
(6468)
学科
(44957)
经济(44903)
(32570)
管理(30610)
(23660)
企业(23660)
方法(21075)
数学(18643)
数学方法(18318)
(13772)
(13471)
中国(13222)
(12888)
地方(11566)
(10897)
(10848)
保险(10804)
(9820)
银行(9798)
(9271)
(8967)
金融(8967)
农业(8934)
业经(8717)
(8447)
财务(8430)
财务管理(8405)
企业财务(8057)
环境(7528)
理论(7390)
机构
大学(171786)
学院(170564)
(63309)
研究(62644)
经济(61661)
管理(60357)
理学(51243)
中国(50612)
理学院(50526)
管理学(49085)
管理学院(48772)
科学(43351)
(37273)
(36429)
(34249)
(33344)
研究所(31468)
中心(29932)
农业(29619)
业大(29527)
(27744)
财经(25995)
(24227)
(23589)
(22849)
(22659)
北京(22503)
师范(22329)
(22109)
经济学(19495)
基金
项目(117417)
科学(91438)
基金(85606)
研究(78453)
(77533)
国家(76910)
科学基金(64454)
(48291)
社会(48230)
社会科(45503)
社会科学(45485)
自然(45417)
基金项目(45161)
自然科(44382)
自然科学(44368)
自然科学基金(43518)
(40083)
资助(36557)
教育(35368)
编号(29763)
重点(27412)
(25316)
(24598)
计划(24597)
成果(24140)
科研(23717)
(23128)
创新(21901)
科技(21710)
课题(21611)
期刊
(69389)
经济(69389)
研究(50249)
中国(36883)
学报(35779)
(33350)
科学(30567)
大学(25712)
(25352)
学学(24664)
农业(22265)
(21244)
金融(21244)
管理(20833)
教育(15329)
技术(12701)
财经(12365)
(12144)
(10454)
资源(10415)
经济研究(10206)
(10203)
业经(10147)
统计(9821)
业大(9589)
(8689)
问题(8612)
科技(8149)
决策(7906)
农业大学(7885)
共检索到260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晓康   吴海燕   程玲   车瀚钰   刘丽娟   牟海津   谭志军   郑关超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份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GTX2&3,且紫贻贝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燕棠  贾晓平  杨美兰  全桂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傅萌  颜天  周名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雷芳  吴锋  江涛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贾晓平  全桂英  
于1990~1999年对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3个海域14种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水平检测并比较其季节性变化和种间差异。采用麻痹性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测定PSP毒性水平,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僧帽牡蛎轻微染毒(PSP),大鹏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不同程度染毒,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和棕带仙女蛤具潜在染毒危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华娟  秦小明  章超桦  长岛裕二  
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70离子交换柱层析等二次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膝沟藻毒素群(GTXs)为主的纯化PSP毒素。HPLC分析结果显示,扇贝中主要含有膝沟藻毒素GTX3,GTX1、GTX2、GTX3、和GTX4的组成比例约为2∶4∶14∶1(以HPLC上的峰面积比例计)。纯化后的毒素可以作为标准物质用于GTX1-4的HPLC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晓玲  杨桥  惠芸华  冯兵  马丽艳  于慧娟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 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 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晓丽  章超桦  解万翠  杨锡洪  秦小明  
为了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的来源和检测,对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接种对数生长期藻细胞,培养8d内就能达到最高细胞密度(2.4×104cells/mL)左右,再以0.05mol/L的醋酸超声波破碎藻细胞提取粗毒素,结合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株藻主要含有C1/2、GTX4、GTX5和NEO,浓度分别为GTX5(0.8275)>GTX4(0.3392)>C2(0.2526)>NEO(0.1266)>C1(0.0455)(单位:μmol/L),毒素粗提液经过S...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