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65)
- 2023(10684)
- 2022(9592)
- 2021(9121)
- 2020(7508)
- 2019(17358)
- 2018(17272)
- 2017(33541)
- 2016(18460)
- 2015(20737)
- 2014(20566)
- 2013(20404)
- 2012(18775)
- 2011(16755)
- 2010(16381)
- 2009(14728)
- 2008(14039)
- 2007(11813)
- 2006(10192)
- 2005(8530)
- 学科
- 济(71581)
- 经济(71508)
- 管理(48882)
- 业(46494)
- 企(37015)
- 企业(37015)
- 方法(34125)
- 数学(29902)
- 数学方法(29585)
- 农(21376)
- 地方(18559)
- 学(17495)
- 中国(17120)
- 财(15853)
- 业经(15632)
- 农业(14476)
- 环境(12426)
- 贸(11761)
- 贸易(11755)
- 和(11659)
- 易(11333)
- 理论(11023)
- 技术(10781)
- 制(10414)
- 划(9946)
- 务(9829)
- 财务(9771)
- 财务管理(9755)
- 企业财务(9237)
- 地方经济(9174)
- 机构
- 大学(254729)
- 学院(254419)
- 管理(103213)
- 济(95810)
- 经济(93566)
- 理学(90774)
- 理学院(89664)
- 管理学(88045)
- 管理学院(87611)
- 研究(87279)
- 中国(61884)
- 科学(59149)
- 京(54641)
- 农(48220)
- 所(44778)
- 业大(43879)
- 研究所(41669)
- 财(40466)
- 中心(39360)
- 农业(38183)
- 江(36179)
- 范(35158)
- 师范(34845)
- 北京(33854)
- 财经(33308)
- 院(31851)
- 经(30379)
- 州(29574)
- 师范大学(28545)
- 省(27604)
- 基金
- 项目(187530)
- 科学(146784)
- 基金(135465)
- 研究(133095)
- 家(120115)
- 国家(119167)
- 科学基金(101491)
- 社会(81659)
- 社会科(77305)
- 社会科学(77279)
- 省(75418)
- 基金项目(74256)
- 自然(69208)
- 自然科(67514)
- 自然科学(67497)
- 自然科学基金(66229)
- 划(63011)
- 教育(59615)
- 资助(54822)
- 编号(54547)
- 重点(42361)
- 成果(42082)
- 发(40251)
- 部(40234)
- 创(38514)
- 课题(37022)
- 科研(36341)
- 创新(35968)
- 计划(35744)
- 大学(33634)
共检索到353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千 金晓斌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周寅康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域范围内粮食产量Moran’sI指数的平均值为0.346,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格局;粮食产量局部空间集聚显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庄山前平原区高产区(HH)和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低产区(LL),1986年、1996年、2006年落入HH和LL象限的县分别占总样本数的55.07%、66.67%和71.74%,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效果显著;20...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空间格局变化 ESDA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月霞 郭爱请
本文在分析河北省近期(1997-2005年)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太淑 刘乃郗
本文通过分析1995—2012年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降雨量数据和粮食作物单产数据,显示出粮食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雨量与粮食产量具有作物理论上的相关性。而通过ARIMA模型预测方法得到关于石家庄市2010—2012年降雨量预测与实际观测值具有0.666的相关系数,而2010年预测与实际观察值具有0.888的相关系数,说明对降雨量进行短期预测具有较好的有效性。而基于KDE和PWIM的Mont Carlo情境模拟分析从方法上解决了编制降雨指数的基准值难题,为利用降雨指数提供了可行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新旺 王树涛 门明新 齐跃普 许皞
论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78年以来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时空多尺度的分析。从粮食产量波动的趋势量分布来看,1978年以来河北省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增长停滞,且有下降趋势。EMD分解结果表明:河北省粮食产量存在4年、6年及11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并以4、6年左右的周期波动为主;在对河北省4个国家二级生态类型区进行EMD分解时发现,Ⅵ1辽吉西蒙东南冀北山地区与Ⅱ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是粮食产量4年左右周期波动的控制地区,而Ⅱ1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与Ⅱ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是河北省粮食产量6年左右周期波动的主要控制地区;在对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影响...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经验模态分解 河北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刃刚 李春林
粮食产量周期波动的成因及对策——以河北省为例于刃刚李春林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倍受人们的关注。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粮食问题更要作为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旦我国的粮食产量发生大的滑坡,并由此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忠义 郝晋珉 李新波 张富刚 侯湖平
本文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土地利用选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度,并具体以耕地资源的内部微观调整对县域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例。结果表明:①农户和政府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构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②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农户的微观选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二者的性质决定了各自的行为;③耕地内部作物面积构成变化是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的结果;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内部流转的主要原因,并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曲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粮食生产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千 金晓斌 周寅康
为了揭示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与产出的空间格局特征,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论文以国家粮食主产区河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能值理论与空间分析技术,估算了河北省138个县种植业主要投入产出能值指标,从地理学视角上,重点探讨各项能值指标的空间格局差异与分布趋势。研究结果显示:①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与产出各项能值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其区域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差异显著;②能值投入率(EI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地区,平均值15.81,区域差异相对较大;③能值产出率(EYR)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邢台—邯郸的东南部地区;④县级层次上有机能能值(FR)、能值投入功率(...
关键词:
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河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凯,袁璋,许越先
河北省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84.4千hm2,其中小麦占37.8%,玉米39.7%;粮食、棉花、油料的种植比例为15.9:1.0:1.6。北部四地市粮食播面占全省的23.3%,南部七地市76.7%。2002年粮食总产2435.8万t,为1949年的5.2倍;粮食单产3756kg/hm2,为1949年的5.8倍;人均粮食362kg,为1949年的2.4倍。北部地区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7.2%,南部地区82.8%。据回归分析与双向差分建模分析,2010年粮食总产可达3087.5万t,粮食单产4478kg/hm2,人均粮食460kg。据灰关联分析,影响粮食总产的主要因子有:粮食单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978年=10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田化肥施用量与有效灌溉面积等。根据笔者预测,若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989万kw,农村用电量240.8亿kwh,农田化肥施用量356.1万t,有效灌面4549.2千hm2,则其粮食单产可达4664kg/hm2;若2010年仍保持2000年小麦播面所占比例(0.387),玉米播面所占比例达0.439,则其单产可达4387kg/hm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慧军 吕丽华 李英杰 孙世刚 王桂荣
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世刚 李英杰 张建斌
以3年滑动平均数为基础,对1995-2006年河北省山前平原耕地面积、灌溉条件、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的变化趋势和1996-2007年河北省粮食作物审定品种区试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该区域2009、2015和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呈上升趋势。此结果是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提高单产和严格保护耕地、推广节水技术基础上的,如果背离这些原则,粮食生产能力则有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关键词:
河北省山前平原 粮食生产能力 估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林 汪丽萍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加上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影响政府财政灾害补偿工作的因素较多,深入开展灾害补偿工作变得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河北省粮食生产自然灾害的财政补偿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财政补偿的开展情况,并对财政补偿发挥的功能进行实证分析,阐述了粮食生产中自然灾害财政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自然灾害 财政补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树涛 李新旺 门明新 许皞
【目的】定量分析河北粮食产量波动成因,为全省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撑。【方法】综合运用EMD和剩余法剥离河北省粮食产量及其各影响因素波动量,并采用一种灰色关联与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有机融合的改进灰色关联方法定量分析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度。【结果】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各要素时序特征为:自然资源各指标波动振幅在-113.43—34.38;政策经济支持能力各指标振幅在-34.59—31.79,波动强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各指标振幅在-17.17—10.52,波动强度较小;可变要素投入各指标波动振幅均在-11.39—9.16。粮食产量波动主控因素为:成灾面积、有效灌溉...
关键词:
粮食产量 波动性 灰色关联 河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艳昭 吴艳娟 封志明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从洲际、区域、国家等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1980-2010年非洲粮食产量波动的时空格局,并通过比对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拟合度,探讨了近30年来非洲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0年以来,非洲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短期波动以3年周期为主,长周期约为10年;粮食单产为非洲粮食产量短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②就各个地区而言,南非地区粮食产量短时间序列波动周期相对较长,为3.75年,并呈缩短趋势;其他各地区短期波动周期均在3年左右,与非洲整体波动水平相近;从长时间序列看,东非长周期时间序列最长,约10年,并呈变长趋势;南非地区次之,约为7.5年;北非...
关键词:
非洲 粮食产量波动 EMD 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川 张宁
[目的] 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了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 (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五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亚飞 廖顺宝
[目的]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及时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应对挑战、制定农业适应性对策的关键。相关研究已产生了不少方法,通过综述对方法进行分类,明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期扬长避短,促进研究方法的综合、发展与完善。[方法]利用文献法、归纳法和比较法,从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3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产量分解法可用于分析粮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与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的关系,实验比较法一般用于粮食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或若干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生产函数法适用于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边际效应,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法侧重于农业生产环境发展评估,作物生长模型法便于结合气候情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研究方向上得以运用的同时,各方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产量分解法的技术产量难以拟合,实验比较法的数据获取难、模型稳定性较差,生产函数法容易遗漏重要变量、函数构造困难,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法的结论难以验证,作物生长模型法参数标定难、模型应用存在尺度错位。[结论]研究方法将逐渐形成一套综合的气候—水文—作物—经济模型法,多源数据融合和多目标模式已经成为方法发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 产量 农业生产 研究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