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8)
- 2023(11434)
- 2022(10213)
- 2021(9643)
- 2020(8149)
- 2019(18570)
- 2018(18548)
- 2017(35581)
- 2016(19912)
- 2015(22028)
- 2014(22054)
- 2013(21868)
- 2012(20187)
- 2011(18043)
- 2010(17686)
- 2009(15960)
- 2008(15283)
- 2007(13079)
- 2006(11103)
- 2005(9441)
- 学科
- 济(73347)
- 经济(73265)
- 管理(52154)
- 业(50862)
- 企(41400)
- 企业(41400)
- 方法(35510)
- 数学(30916)
- 数学方法(30558)
- 农(20824)
- 学(20332)
- 地方(18044)
- 财(17801)
- 中国(17688)
- 业经(16108)
- 农业(14242)
- 理论(12211)
- 环境(12127)
- 技术(12063)
- 制(12060)
- 贸(11968)
- 贸易(11963)
- 和(11875)
- 务(11602)
- 易(11581)
- 财务(11543)
- 财务管理(11525)
- 企业财务(10987)
- 划(10234)
- 银(9966)
- 机构
- 大学(276126)
- 学院(275185)
- 管理(107196)
- 济(99506)
- 经济(97135)
- 研究(95041)
- 理学(94186)
- 理学院(93025)
- 管理学(91212)
- 管理学院(90753)
- 科学(66713)
- 中国(66015)
- 京(58316)
- 农(57795)
- 业大(50139)
- 所(50032)
- 研究所(46669)
- 农业(46159)
- 财(43875)
- 中心(42654)
- 江(39493)
- 范(36647)
- 师范(36147)
- 财经(35964)
- 北京(35722)
- 院(34070)
- 经(32798)
- 州(32354)
- 省(31986)
- 技术(31690)
- 基金
- 项目(202156)
- 科学(157388)
- 基金(146058)
- 研究(139730)
- 家(130420)
- 国家(129382)
- 科学基金(109691)
- 社会(84524)
- 省(83030)
- 社会科(79938)
- 社会科学(79912)
- 基金项目(79122)
- 自然(76253)
- 自然科(74455)
- 自然科学(74427)
- 自然科学基金(73063)
- 划(69126)
- 教育(63374)
- 资助(59492)
- 编号(55832)
- 重点(45775)
- 成果(44205)
- 发(43238)
- 部(42895)
- 创(42340)
- 计划(40913)
- 科研(39803)
- 创新(39599)
- 课题(38879)
- 大学(36471)
- 期刊
- 济(103942)
- 经济(103942)
- 研究(73555)
- 学报(56308)
- 农(52994)
- 中国(50018)
- 科学(48204)
- 大学(39840)
- 学学(37983)
- 农业(36719)
- 管理(36713)
- 财(31377)
- 教育(28287)
- 技术(21851)
- 融(19142)
- 金融(19142)
- 业(18800)
- 业经(17806)
- 财经(16390)
- 业大(15877)
- 经济研究(15793)
- 科技(15374)
- 版(15034)
- 图书(14252)
- 经(13787)
- 问题(13533)
- 资源(13424)
- 理论(13297)
- 农业大学(12994)
- 林业(12680)
共检索到381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盛宝钦 周益林 王剑雄 段霞瑜 向齐君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采自河北省和北京地区12个市、县的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2个种的62份材料进行接种,除8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4个属,12个种的49份材料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82.2%的感病小麦近缘植物其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小麦近缘植物在该地区病菌越夏中的作用。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生育期,近缘植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和利用Ident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WheatVarieties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inHebeiProvince八十年代初期小麦白粉病在河北省就有发生,近年来日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锡锋 张忠山 刘红彦 何家泌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张庆勤 唐映军 李思梅
1996~1997年,用采自贵州17个县(市)的12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出30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3、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4.2%、15.3%和60.5%。用其中的39个菌株对21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系)进行毒性频率测定,并将这些品种和其它品种对1995和1996两年进行异地病圃鉴定,结果表明,(1)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高(在50%以上)、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达到3级或3级以上的品种,包括含有pm1、pm3a、pm3b、pm4a、pm4b、pm5、Pm8、pm4+...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毒性结构 品种抗性 贵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插入突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及利用Ident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RustResistanceofWheatVarietiesinHebeiProvince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有的年份曾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是值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辉杰 高剑华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亏缺量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丽敏 高露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区,且各地区小麦田施肥区较不施肥区的增产量和增产率顺序均为NPK配施> NP配施> NK配施> PK配施;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0. 77,201. 18,151. 07,150 kg/hm2,最佳施磷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kg/hm2,最佳施钾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 kg/hm2。4个生态类型区土壤的供肥能力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按照地区进行排序,土壤供氮肥能力依次为太行山>低平原>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供磷肥能力为太行山>山前平原>低平原>滨海平原,供钾肥能力为低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磷、钾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除山前平原外,其他均表现为磷肥最高,钾肥最低,氮肥居中。综合分析认为,在低平原、太行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山前平原地区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宗义湘 赵邦宏 石会娟 杨小静
河北省小麦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测算了1986—2006年河北省小麦产量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了小麦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小麦生产的波动规律,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小麦产量的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志刚 张树伟 陈芳 常利芳 贾举庆 张晓军 李欣
核苷酸结合位点(NBS)基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抗病基因,通过分析小麦NBS基因受白粉菌侵染后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可为小麦育种筛选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试验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麦抗病品种受白粉菌侵染0,24,48,72 h的转录组原始数据进行组装,结果筛选出1 283条具有表达数据的TaNBS,其在21个染色体均有分布。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有395条TaNBS受白粉菌侵染后的表达水平变化显著;根据3个时间段(0~24 h, 24~48 h, 48~72 h)内的变化趋势将其分为降-升-升、升-升-降、升-降-升、降-降-升和升-升-升共5类。利用qRT-PCR技术,从升-升-升类中选择10个变幅最大的TaNB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有3个基因Ta7dlLoc004854、Ta7dlLoc000139和Ta3asLoc007663在实验室自育小麦抗病种质CH7124中受白粉菌侵染后保持显著上调;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别下调了上述3个基因在CH7124中的表达水平,获得沉默植株;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只有Ta7dlLoc000139的沉默植株对白粉菌的感染型由免疫变为高抗或中抗,说明Ta7dlLoc000139表达水平的降低引起了植株抗性减弱。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a7dlLoc000139全长4 042 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在其起始密码子前2 000 bp区域内包含大量的CGCG-Box、GATA-Box和CAAT-Box等调控元件。可为小麦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关西贞 张卫东 田纪春
小麦品种百农3217感白粉病,它的一个近等基因系(Xbd/百农3217(BC7F6))含抗病基因xbd,具有抗白粉病功能。以这两个品系为试验材料,接种白粉菌,分析了0~6 d两个品系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和7种代谢酶的活性,这些代谢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等。目的是探讨在白粉菌和小麦植物的互作过程中,感病、抗病植物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H2O2含量在感病品系中显著下降,在抗病品系中显著上升...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互作 生理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军红 李文娟 周俊 谢开云
水资源紧缺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谷物生产耗水量大,而马铃薯具节水特性,使得以马铃薯替代传统谷物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研究马铃薯替代谷物生产的可能性,以粮食生产大省——河北省为例,对其近5年来的小麦和马铃薯生产的用水量进行比较,并测算了以马铃薯替代小麦之后的用水量变化。结果表明:保持当前降雨水平和麦薯总用地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这些耕地全部种植马铃薯的总需水量为6.83亿吨,比当前麦薯同种的总需水量减少了94.63%;而全部种植小麦的总需水量达136.13亿吨,比当前麦薯同种的总需水量增加了6.96%。换句话说,以马铃薯替代小麦生产之后,总需水量可减少9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原宗英 武英鹏 李艳芳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 (或单基因系 )作鉴别寄主 ,监测来自山西省 3个不同小麦生态区 11个县 (市 )的 92份叶锈标样。在发现的 2 7个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组合 )中 ,TRK ,TRT ,PHT ,THT出现频率分别为 19 6% ,9 8% ,6 5 % ,6 5 % ,为优势致病类型。对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 ,毒性基因V19,V2 4 ,V38的出现频率较低 ,分别为5 4 % ,16 5 %和 0 ,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娟 李秀花 于海滨 陈书龙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