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3)
- 2023(9579)
- 2022(8676)
- 2021(8255)
- 2020(6964)
- 2019(16151)
- 2018(16247)
- 2017(31428)
- 2016(17407)
- 2015(19659)
- 2014(19736)
- 2013(19598)
- 2012(18074)
- 2011(16162)
- 2010(15792)
- 2009(14276)
- 2008(13611)
- 2007(11557)
- 2006(9980)
- 2005(8392)
- 学科
- 济(66522)
- 经济(66450)
- 管理(46892)
- 业(44998)
- 企(36680)
- 企业(36680)
- 方法(32397)
- 数学(28253)
- 数学方法(27946)
- 农(19250)
- 学(16767)
- 地方(16668)
- 中国(15664)
- 财(15386)
- 业经(14636)
- 农业(13114)
- 环境(11495)
- 和(11186)
- 贸(10974)
- 贸易(10969)
- 理论(10831)
- 易(10610)
- 技术(10445)
- 制(10234)
- 务(9901)
- 财务(9843)
- 财务管理(9829)
- 划(9346)
- 企业财务(9317)
- 教育(8995)
- 机构
- 大学(242016)
- 学院(241576)
- 管理(97900)
- 济(88455)
- 经济(86322)
- 理学(85808)
- 理学院(84800)
- 管理学(83208)
- 管理学院(82797)
- 研究(81862)
- 中国(58067)
- 科学(56094)
- 京(52087)
- 农(45624)
- 所(42347)
- 业大(42189)
- 研究所(39394)
- 财(38090)
- 中心(36842)
- 农业(36081)
- 江(34216)
- 范(32749)
- 北京(32533)
- 师范(32439)
- 财经(31215)
- 院(29744)
- 经(28390)
- 州(28380)
- 省(26917)
- 师范大学(26378)
- 基金
- 项目(176488)
- 科学(137234)
- 基金(126541)
- 研究(125362)
- 家(112005)
- 国家(111103)
- 科学基金(94273)
- 社会(75283)
- 省(71680)
- 社会科(71110)
- 社会科学(71086)
- 基金项目(68979)
- 自然(64788)
- 自然科(63174)
- 自然科学(63158)
- 自然科学基金(61977)
- 划(59779)
- 教育(56367)
- 资助(51802)
- 编号(51620)
- 成果(40535)
- 重点(39759)
- 发(37754)
- 部(37691)
- 创(36415)
- 课题(35284)
- 科研(34249)
- 计划(34155)
- 创新(34001)
- 大学(31899)
共检索到336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辉杰 高剑华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亏缺量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建国 严昌荣 何文清 刘克礼
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状况,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45 a)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研究黄河流域水分变化特点,尤其是水分亏缺时空格局。同时,应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区域的水分亏缺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十分复杂,受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总体上,水分亏缺由北向南逐步递减,流域北部水分亏缺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流域水分亏缺在年际间的变幅具有增大趋势,在年内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春季、夏季的亏缺量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艳 张富仓 寇雯萍 冯磊磊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小麦生长的水分亏缺敏感期和合理施氮量。【方法】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11个水分亏缺处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影响。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7.7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4.95%和7.56%;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3.69%,15.88%,产量显著降低了5.69%,8.0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祥 张鑫 黄翠 骆永丽 李勇 金敏
为了探究外源亚精胺(Spd)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泰科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灌水WW(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水分亏缺WD(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 2个水分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Spd对水分亏缺下小麦强势小花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加快了弱势小花的发育进程。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Spd显著提高了小麦穗基部的可孕小花数(FF)、结实粒数(GN)和结实率(GS)。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提高1,2,3,4花位的结实粒数,分别提高4. 6%,9. 1%,21. 8%,57. 1%和0. 7%,1. 4%,4. 1%,31. 5%,同时提高弱势小花内源Z+ZR的含量,在开花前2~6 d,强势小花的Z+ZR高于弱势小花,水分亏缺处理强势小花和弱势小花的ABA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从开花前14 d至开花期,小麦小花中Spd、Spm和Put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处理后提高小花中内源Spd和Spm,降低Put的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 01%和20. 83%。因此认为,水分亏缺条件下外源喷施Spd,增加了弱势小花内源Spd、Spm和Z+ZR含量,提高弱势小花(Z+ZR)/ABA的比值,同时加速弱势小花的发育,抑制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进而改善结实特性,从而提高小麦穗粒数,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关键词:
水分亏缺 小花发育 结实特性 亚精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柴守玺 王德轩 柴守诚
在盆栽水分亏缺条件下,以15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8个抗旱性状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乳熟期旗叶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两种用水效率(分别用干重和粒重表示)对单株粒重进行选择,其效率比通过3个农艺性状(单株干重、株高、顶部3叶总面积)的要低得多,说明前者在抗旱育种中的应用价值不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再洁 史磊刚 文新亚 陈阜
选取华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籽粒千粒重和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小麦籽粒千粒重随品种的更替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其中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增加是当前小麦品种济麦22籽粒千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2)与灌溉条件相比,在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籽粒千粒重、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当前品种济麦22的下降幅度高于以前品种,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未来的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羿雄 姚晓华 姚有华 杨莉娜 吴昆仑
为探明不同水分处理青稞和春小麦籽粒中养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青藏高原小麦族作物抗旱和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春青春41号(小麦)和昆仑14号(青稞)为参试材料,设水分充足处理(C1)、水分轻度亏缺处理(C2)和水分重度亏缺处理(C3)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中NPK、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相比于C2,两种小麦族作物在C3处理下的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呈升高的趋势,但青稞中各指标的增幅较大。水分亏缺对小麦和青稞籽粒中NPK、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变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小麦籽粒中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规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青稞籽粒中氮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含量呈显著增高趋势且增幅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变大。水分亏缺会对小麦族作物籽粒中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但青稞和小麦的响应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于水分充足处理,水分亏缺处理下青稞籽粒养分、蛋白质及其组分呈显著升高趋势而小麦籽粒中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表明小麦族作物中小麦对水分亏缺的耐受性较低。
关键词:
水分亏缺 养分含量 氨基酸 蛋白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丽敏 高露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区,且各地区小麦田施肥区较不施肥区的增产量和增产率顺序均为NPK配施> NP配施> NK配施> PK配施;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0. 77,201. 18,151. 07,150 kg/hm2,最佳施磷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kg/hm2,最佳施钾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 kg/hm2。4个生态类型区土壤的供肥能力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按照地区进行排序,土壤供氮肥能力依次为太行山>低平原>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供磷肥能力为太行山>山前平原>低平原>滨海平原,供钾肥能力为低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磷、钾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除山前平原外,其他均表现为磷肥最高,钾肥最低,氮肥居中。综合分析认为,在低平原、太行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山前平原地区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卫星 朱德峰 朱智伟 林贤青 张玉屏 陈惠哲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超级稻品种叶片光合色素对不同时段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均导致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降低,受影响程度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和控水时段的不同而变化。不同品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存在差异,水分亏缺对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两优培九和Ⅱ优602的影响低于普通杂交稻汕优63,这与不同品种的水分敏感性表现一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宗义湘 赵邦宏 石会娟 杨小静
河北省小麦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测算了1986—2006年河北省小麦产量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了小麦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小麦生产的波动规律,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小麦产量的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晶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对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各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结果表明: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宁夏平原未来农业发展必须推行"以水定产"战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玲 徐长春 尹小刚 遆晋松 陈阜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化 需水量 生态适应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振宇 张富仓 邹志荣
【目的】研究3个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量对茄子根系生长、空间分布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试验,设置低氮(N1,0.1g/kg)、中氮(N2,0.3g/kg)、高氮(N3,0.5g/kg)3个施氮水平,分别在茄子开花坐果期、初果期、盛果期3个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亏缺处理,以不亏水处理为对照(CK),共12个处理,对不同生育期水、氮处理茄子的总根长、总根干质量和鲜质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并建立相应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与不亏水处理相比,盛果期水分亏缺N1、N2和N3处理对总根长和总根干质量影响显著,其中茄子总根长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2.39%,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振伟 刘素云
对气象因子与梨叶片水分亏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与梨树各类枝叶片水分亏缺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证实了湿度、温度的影响,肯定了气压对短枝叶片水分亏缺的影响。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梨叶片水分亏缺的日变动态和季变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梨的生长季节前后期注意灌水对于减少水分亏缺,提高光合强度,增加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气象因子,梨,叶片,水分亏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