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7)
2023(10385)
2022(9255)
2021(8713)
2020(7257)
2019(16722)
2018(16747)
2017(32392)
2016(17753)
2015(19904)
2014(19736)
2013(19673)
2012(17984)
2011(16116)
2010(15741)
2009(14180)
2008(13493)
2007(11456)
2006(9839)
2005(8232)
作者
(52535)
(44028)
(43327)
(41143)
(27473)
(21074)
(19435)
(17488)
(16512)
(15409)
(14883)
(14507)
(13699)
(13533)
(13386)
(13320)
(13212)
(13002)
(12324)
(12311)
(11010)
(10437)
(10398)
(9900)
(9763)
(9630)
(9551)
(9533)
(8863)
(8852)
学科
(69539)
经济(69465)
管理(48515)
(46658)
(37749)
企业(37749)
方法(33923)
数学(29736)
数学方法(29432)
(19920)
地方(17157)
中国(16409)
(16134)
(15894)
业经(15437)
农业(13646)
环境(11989)
(11567)
贸易(11562)
技术(11189)
(11175)
(11111)
理论(10954)
(10488)
(10070)
财务(10013)
财务管理(9999)
(9783)
企业财务(9477)
教育(8969)
机构
大学(247560)
学院(247169)
管理(101239)
(93334)
经济(91190)
理学(89119)
理学院(88149)
管理学(86606)
管理学院(86194)
研究(81868)
中国(57219)
科学(55033)
(51804)
(46582)
业大(42795)
(41660)
(40235)
研究所(38757)
中心(37111)
农业(36998)
(34592)
财经(33246)
(32681)
师范(32378)
北京(32035)
(30326)
(29278)
(28554)
经济学(26970)
(26864)
基金
项目(181871)
科学(142031)
基金(131127)
研究(129550)
(115969)
国家(115030)
科学基金(97971)
社会(79741)
社会科(75509)
社会科学(75483)
(74053)
基金项目(71365)
自然(66318)
自然科(64714)
自然科学(64695)
自然科学基金(63470)
(61411)
教育(58394)
资助(53232)
编号(52807)
成果(41091)
重点(40891)
(39224)
(39091)
(37982)
课题(35884)
创新(35432)
科研(35023)
计划(34869)
大学(33029)
期刊
(96884)
经济(96884)
研究(67843)
学报(44799)
中国(42961)
(42659)
科学(39408)
管理(34203)
大学(32090)
学学(30403)
农业(30024)
(27953)
教育(25255)
技术(20361)
业经(16984)
(16484)
金融(16484)
(15596)
财经(14866)
经济研究(14736)
科技(13523)
图书(13486)
资源(12874)
问题(12611)
理论(12599)
(12498)
业大(12072)
实践(11859)
(11859)
(11830)
共检索到339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丽敏  高露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滨海平原区,且各地区小麦田施肥区较不施肥区的增产量和增产率顺序均为NPK配施> NP配施> NK配施> PK配施;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0. 77,201. 18,151. 07,150 kg/hm2,最佳施磷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kg/hm2,最佳施钾肥量为144. 23,140. 44,98. 37,120 kg/hm2。4个生态类型区土壤的供肥能力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按照地区进行排序,土壤供氮肥能力依次为太行山>低平原>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供磷肥能力为太行山>山前平原>低平原>滨海平原,供钾肥能力为低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磷、钾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除山前平原外,其他均表现为磷肥最高,钾肥最低,氮肥居中。综合分析认为,在低平原、太行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山前平原地区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辉杰  高剑华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宗义湘  赵邦宏  石会娟  杨小静  
河北省小麦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测算了1986—2006年河北省小麦产量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了小麦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小麦生产的波动规律,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小麦产量的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赵辉  周琴  范雪梅  陈荣振  冯国华  刘东涛  张爱君  
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不同专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幅度分别达107%~268%和7.4%~13.9%。长期磷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仅施氮、钾肥处理的面筋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面筋指数和产量显著降低至与对照相近的水平,表明土壤养分与肥料的均衡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较为重要。对于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较高的氮肥水平和适宜的磷、钾肥有利于籽粒品质的形成,而对籽粒蛋白含量较低的品种而言,则需在适宜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施磷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光  李东晓  李雁鸣  李瑞奇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明尧  沈重阳  陈署晃  唐光木  李青军  闫翠侠  耿庆龙  傅国海  
【目的】明确新疆小麦、玉米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为新疆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8—2020年,在新疆主要粮食种植区开展72个田间试验(小麦40个、玉米32个),设置氮磷钾(NPK)、无氮(PK)、无磷(NK)、无钾(NP)4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新疆当前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磷、钾肥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等特征。【结果】(1)新疆小麦氮(N)、磷(P_2O_5)、钾肥(K_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33.1、128.0和75.5 kg·hm~(-2),玉米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54.9、148.0和67.8 kg·hm~(-2)。(2)小麦NPK处理平均产量为7 504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 206 kg·hm~(-2)(500—3 795 kg·hm~(-2))、2 016 kg·hm~(-2)(288—4 230 kg·hm~(-2))和1 362 kg·hm~(-2)(105—2 91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5.0%、39.7%和23.0%;玉米NPK处理平均产量为13 715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4 657 kg·hm~(-2)(1 559—6 900 kg·hm~(-2))、1 942kg·hm~(-2)(473—4 699 kg·hm~(-2))和1 297 kg·hm~(-2)(113—5 44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52.2%、21.2%和15.5%。玉米施氮肥的产量反应明显高于小麦。(3)NPK处理中,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需氮(N)2.7 kg(1.7—4.0 kg)、磷(P_2O_5)0.8 kg(0.4 1.3 kg)、钾(K_2O)2.1 kg(1.2—3.9 kg);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需氮(N)2.1 kg(1.5 2.9kg)、磷(P_2O_5)0.8 kg(0.4 1.2 kg)、钾(K_2O)2.1 kg(0.7—3.4 kg)。(4)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6、15.9和18.7 kg·kg~(-1),磷、钾肥显著高于氮肥;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8.7、13.4和18.1 kg·kg~(-1),氮、钾肥显著高于磷肥。玉米氮肥的农学效率高于小麦,磷、钾肥的农学效率两种作物差异不大。(5)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1.4%、21.8%和45.2%;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6.9%、20.5%和49.6%。小麦、玉米的氮、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肥。【结论】当前新疆小麦、玉米产量水平较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氮、钾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磷肥。小麦、玉米对缺氮最为敏感,其次对缺磷,缺钾的减产幅度最低。当前新疆小麦、玉米的氮肥施用量较合理,施钾量不足,小麦存在过量施磷。今后需加大小麦、玉米的钾肥投入,减少小麦的磷肥投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若征  贾可  廖文华  王志辉  刘建玲  袁维翰  何建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土壤供氮、磷、钾能力以及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肥明显促进冬小麦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对产量的影响。与-N(不施氮),-P(不施磷)处理比较,NPK处理(施氮、磷肥)分别增产10.7%,5.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供氮、磷、钾的能力分别为89.3%,84.6%,96.6%。1/2N、1/2P、1/2K处理的产量分别相当于NPK处理的96.2%,98.1%,97.4%,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变化。NPK处理的氮磷钾籽粒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6.4%,10.9%,7.4%,氮磷钾回收率(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4.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良泉  武良  崔振岭  陈新平  张福锁  
为研究中国小麦不同区域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引导区域科学施肥并为肥料产品优化提供依据。在总结分析了2005—2010年在中国小麦主产区进行的各1 575、4 232和3 924组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小麦主产区分为7个施肥亚区,并对这些区域的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华北冬麦区的产量水平较高6.8~7.5 t/hm~2,Ⅱ-2西北灌溉冬麦区和Ⅳ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6.0 t/hm~2,其他区域较低5.3 t/hm~2;7个小麦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69 kg/hm~2,Ⅰ以东北春麦区最低N 106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N 184 kg/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_2O_5 77 kg/hm~2,以Ⅴ西南麦区最低P_2O_5 55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P_2O_5 88 kg/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_2O 50 kg/hm~2,以Ⅱ-1西北雨养旱作冬麦区最低K_2O 36 kg/hm~2,Ⅲ-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K_2O 59 kg/hm~2。根据上述不同生态区域的氮磷钾养分推荐用量及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为中国小麦7个施肥亚区确定了9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7个基追结合施肥方式下的配方和2个一次性施肥配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梅茹玉  毛克彪  杜宝裕  孟飞  
[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确定10个指标,为河北省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利用2000—2018年河北省气象站点数据,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通过建立农作物减产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关系来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的临界阈值,建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利用遥感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承灾体暴露性模型、环境敏感性模型和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将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小样本事件中,弥补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可对不同级别的干旱进行风险评估;干旱发生程度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极低,致灾因子是影响旱灾程度的关键因素;冬小麦和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风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的,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冀中和冀南综合风险比较高,防灾减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而对于冀东地区来说,承灾体的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决定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结论]因此,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地识别农业旱灾高风险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可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玉凯  安萍莉  张国梁  江丽  孟丽君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风雹灾次数与干热风日数呈现增长趋势,低温冻害次数与病虫害受灾程度持续下降。3)小麦生育期内旱灾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中南部更易出现旱灾;风雹灾随冬小麦生育期由南向北推进;西部地区全生育期内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南部地区拔节期低温冻害次数较多;干热风年均日数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地区病虫害年均发生率较高。4)旱灾减产贡献率最大,低温冻害贡献率较低,中南部冬小麦减产水平较高,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减产比例均在6%以上,其他地区在5%左右。因此,为降低冬小麦灾损率,各地应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在现有减灾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重视风雹灾及干热风对冬小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海旺   卜俊周   魏建伟   刘朋程   王延兵   李媛  
为有效鉴定和评价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宜河北省推广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采用稳定性指数(WAASB)和同时选择指数(WAASBY)对2018—2019年河北省冬小麦节水组14个参试品种在10个试点产量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效应是引起产量变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所占比例最小。通过卡方检验发现,AMMI 2和GGE 2分别为AMMI家族和GGE模型的适宜模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信号和GGE信号比例分别占84.06%和85.25%。各种稳定性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轴共计解释了方差变量的72.3%。产量与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稳定因子以及几何适应性指数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衡H1704’‘中农202’‘众信8482’‘MG729’‘金禾16415’和‘石Ta14’等品种被籽粒产量×稳定性指数双标图选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好的品种。其中,‘众信8482’的WAASBY同时选择指数得分最高,是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的。而‘邯科4242’的WAASBY得分最低,是表现最差的品种。大曹庄、深州、永年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为‘衡H1704’和‘中农202’,藁城、武邑、南皮和邢台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为‘博麦11号’‘邯生414’和‘科茂60’,邯郸和鹿泉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品种是‘邯科4242’和‘MG729’,‘众信8482’适宜在深州、辛集、邢台和永年等试点种植。综上,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稳定性指数(WAASB)和同时选择指数(WAASBY)可为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姚海坡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晶  冯文强  秦鱼生  喻华  廖明兰  甲卡拉铁  程瑜  王昌全  涂仕华  
研究了3种主要磷肥品种和3种主要钾肥品种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磷、钾肥处理对小麦吸收镉存在显著差异。施用磷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磷酸二铵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高量普钙处理;低量普钙和磷酸一铵处理小麦吸收镉相对较少。所有钾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高量KCl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低量KCl处理;硝酸钾和硫酸钾处理小麦吸收镉最少。小麦生育前期吸收的总镉量较少,中、后期明显增大;但植株体内的镉浓度却表现为前期高,后期低,呈现随生育期递进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磷酸一铵和无磷处理表现为拔节期体内镉含量为最高。镉在小麦体内的累积与其生物量的增加呈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宝文  邢素丽  刘孟朝  
通过设计氮(N)、钾(K)二因素四水平的试验处理,利用分段函数量化分析了在中高肥力壤土条件下小麦N肥和K肥相互效应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肥和K肥的施用量对速效养分的释放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不同土层深度、不同施肥区间,这种相互作用强度有差异,0~20 cm土层大大强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耕层中,当纯N用量超过300 kg/hm2,在300~450 kg/hm2区间内,随着N肥的增加,土壤速效K释放快速增强;当K肥(K2O)用量超过150 kg/hm2,在150~225 kg/hm2这一区间内,随着K肥的增加,对土壤硝态氮(NO3--N)释放的促进作用快速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