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6)
2023(7533)
2022(6620)
2021(6047)
2020(5182)
2019(12036)
2018(11687)
2017(22689)
2016(12761)
2015(14395)
2014(14643)
2013(14719)
2012(14034)
2011(12766)
2010(12777)
2009(11942)
2008(11954)
2007(10958)
2006(9347)
2005(8332)
作者
(39444)
(33183)
(33025)
(31540)
(20712)
(16159)
(15195)
(13147)
(12376)
(11632)
(11278)
(11167)
(10511)
(10447)
(10436)
(10320)
(10259)
(9833)
(9612)
(9441)
(8435)
(8145)
(7986)
(7538)
(7503)
(7409)
(7320)
(7226)
(6743)
(6656)
学科
(60453)
经济(60407)
管理(30294)
(29501)
方法(26649)
数学(24202)
数学方法(24007)
(20855)
企业(20855)
地方(19402)
(17911)
中国(15140)
(13425)
农业(12360)
(12323)
业经(10884)
地方经济(10831)
(9998)
贸易(9996)
(9576)
环境(9434)
(8996)
(8666)
(7700)
金融(7698)
(7134)
银行(7110)
(6755)
(6675)
财务(6660)
机构
学院(187793)
大学(187562)
(77383)
经济(75625)
管理(69138)
研究(68396)
理学(59762)
理学院(58916)
管理学(57755)
管理学院(57400)
中国(49912)
科学(45284)
(39821)
(37512)
(36780)
研究所(33838)
(33027)
中心(31710)
业大(31091)
农业(29735)
(29543)
(27329)
师范(27092)
财经(26426)
北京(24683)
(24183)
经济学(24095)
(23790)
(23319)
(23202)
基金
项目(128633)
科学(100656)
基金(91892)
研究(91240)
(80942)
国家(80299)
科学基金(67680)
社会(57078)
社会科(53960)
社会科学(53938)
(53401)
基金项目(49812)
自然(44390)
(43937)
自然科(43249)
自然科学(43235)
自然科学基金(42446)
教育(41127)
编号(37305)
资助(36913)
重点(29951)
(29820)
成果(29629)
(27886)
课题(26194)
(25816)
科研(25006)
计划(24915)
创新(24339)
发展(23760)
期刊
(84637)
经济(84637)
研究(52419)
中国(35659)
(33361)
学报(32336)
科学(29979)
(24716)
大学(23107)
农业(22637)
学学(21918)
管理(20785)
教育(16838)
技术(15668)
(14650)
金融(14650)
业经(14276)
经济研究(12937)
资源(12540)
财经(12398)
(12385)
问题(11861)
(10650)
统计(10150)
(9900)
技术经济(9783)
(9191)
商业(8867)
理论(8714)
(8686)
共检索到272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慧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  
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疏度和人口稳定度等指标来研究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程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一直保持较为均衡的态势,但基尼系数不断增大,人口分布日趋集中;②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从根本上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人口密度随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出沿"鲁西平原区—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半岛丘陵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且呈现出"高—高"关联和"低—低"关联的分布模式;③山东省人口空间集疏不断发展并将继续强化。前30年各县域人口普遍增加,人口集疏不明显,人口分布相对稳定。近30年各县域人口增减趋于普遍,人口集疏日益加剧,集疏程度不断提高,且人口流入/流出趋于频繁,影响范围越来越广;④改革开放是山东省人口分布格局和集疏快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区发展差异成为人口集疏变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人口的再分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孙丕苓  刘超  郑伟然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能够发掘和展现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基于GIS与RS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整合多源影响因素获取人口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系数,遵循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内完整土地空间共同分配乡镇统计人口的原则,实现张家口市统计人口数1km×1km格网空间化。结果表明:空间化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符合张家口人口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并随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与HSI指数、建设用地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桥西区、桥东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永强  朱明明  郑爽  
[目的]碳足迹及碳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是当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采用2004~2014年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碳足迹模型,基于Arc GIS平台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河北省碳足迹由2.224 5亿t增长至4.792 2亿t,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占90%左右,唐山、邯郸和石家庄碳足迹值较高,分别占河北省碳足迹的33%、18%和16%;(2)2004~2014年河北省碳承载力由9 043万t增长至1.050 6亿t,其中林地碳承载力占河北省碳承载力的97%左右,西南地区农、林业发达,碳承载力相对较高;(3)2004~2014年河北省净碳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36 7亿t增长至4.236 5亿t,唐山、邯郸及石家庄净碳足迹较大,分别占河北省净碳足迹的40%、22%和16%;(4)除保定外,其他10个地级市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变化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此次研究成果将为河北省未来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政策的建设提供参考。[结论]整体来看,河北省碳足迹及碳承载力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应加强温室气体的管控力度,减小碳排放给河北省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永强  朱明明  郑爽  
[目的]碳足迹及碳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是当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采用20042014年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碳足迹模型,基于Arc GIS平台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河北省碳足迹由2.224 5亿t增长至4.792 2亿t,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占90%左右,唐山、邯郸和石家庄碳足迹值较高,分别占河北省碳足迹的33%、18%和16%;(2)20042014年河北省碳承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淇蔚  李咏华  
以杭州市为例,利用多源数据基于ArcGIS、RS采用圈层分析及空间统计方法获取2000—2010年人口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格局的空间特征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核心—边缘"的递减特征及"圈层—分异"的结构特征;2人口分布格局的动态特征表现"峰值下降—中心偏移"的满溢特征、"内城渗漏—外延增长"的交互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人口分布格局同建设用地增长作空间叠置,并从增量耦合、空间对应、要素关联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人口要素同土地城镇化在不同空间层面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杭州市人口分布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婧  梁树柏  许晓光  张金满  于智强  刘伟荣  
基于河北省1961年-2010年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计算近50年逐日CI值,分析了河北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近50年降水量以16.5mm/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中有7年降水量不足历年均值;各级干旱年均出现日数均为南多北少,其中冀南平原地区最多,张家口北部最少;四季中春旱最重,夏旱最轻,除夏旱为东北低、西南高外,其他时段均为北低南高的特点;近20年中有16年出现重、特旱覆盖率为100%,夏季出现大范围重、特旱的年份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大范围干旱增长趋势较其他季节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茜  耿晓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节水农业的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对绿色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方法]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河北省节水农业体系,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通过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河北省节水农业PSR系统及发展趋势。[结果]节水农业压力中,冀中、冀南地区为河北省节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冀东和冀北的节水农业压力相对较小;节水农业状态中,冀南地区的邢台、邯郸、衡水应作为节水农业的优先发展区,冀中地区的保定、沧州属于宜改进区域,冀东和冀北地区则属于节水农业较优状态区;节水农业响应中,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地区属于较高水平,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属于中等水平,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结论](1)河北省的高水平节水农业PSR系统聚集在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以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2)河北省小麦与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超采治理重点区域的冀中和冀南,种植结构调整、突出生态修复功能、推行合理休耕政策是其节水农业主要途径。(3)河北省应根据当前节水农业PSR系统现状因地制宜地的发展节水农业,依托河北农业大学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树昌  贾文竹  
对河北省1200个果园土壤质量的现状及变化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处于低等与缺乏水平的样本比例占71%;土壤磷积累较多,46%的样本果园处于丰富水平,丰富水平磷的含量是果园土壤磷环境临界值(50 mg/kg)的2.2~7.7倍,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土壤钾相对不足,处于低等及缺乏的样本占58%以上;果园的土壤微量元素铁、铜含量丰富,锌、硼含量中等,锰、钼含量处于低水平,土壤有效铜含量超过丰富水平的样本占70%~90%,处于丰富水平样本的含量是丰富水平标准(1 mg/kg)的2~5倍,各种果园土壤铜最高含量是毒害临界值(15 mg/kg)的1~2倍;近20%被调查果园的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肖庭延  张景曾  张经彦  
众所周知,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以河北省为例,其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3086万增加到1990年的6159万,在42年间人口约翻了一番。与此同时,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1986~1989年间的平均人均国民收入仅达到890多元,而这一期间全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3878元。差距如此之大,固然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向球  苗长虹  麻永建  吕可文  
利用全国与河南省六普数据,对河南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1)流动人口省内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具有向重要热点、重要轴带、重点区域集聚的特征,呈现出"一心多点、一区四带"的空间格局,形成"多点+弓箭"的空间迁移模式;(2)河南省迁出人口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与地域临近性的特征,而省外外来人口具有明显的地域临近特征;(3)在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影响下,河南省成为全国的重要人口输出大省与人口净流出区域,人户的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并且人口规模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逐渐改变,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正发生重组。基于此,提出了河南省实现未来一系列的空间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超  焦华富  耿慧  
利用2000年和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区县层面的数据,对安徽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总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市级区划单元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合肥市市区成为总流动人口集聚的高地。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在合肥市市区及其周边区县和皖江以南城市带地区存在集聚化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真正的集聚区还未形成;而省外流动人口则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均位于靠近江浙的安徽省域东部省际边缘区。就地域类型分布格局而言,2000—2010年安徽省省内流入型活跃区和平衡型活跃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平衡型活跃区变化最为明显,出现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域东南部区域的趋势。影响安徽省人口流动的因素在不同行政等级单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未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流动人口的区域化集聚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陈丹阳  张涛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的变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区域尺度上,人口分布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且梯度差异不断扩大;地市尺度上,武汉市始终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神农架、恩施、十堰、宜昌始终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县级尺度上,人口两极分化明显;省域尺度上,人口密度高值区长期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以东,并不断向东迁移;(2)湖北省人口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是奠定湖北人口分布格局的决定因子;社会经济发展对湖北人口分布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再塑造;区域发展战略对湖北人口分布的变迁起着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韩立红  
在河北省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均占到80%以上;在能源工业分行业固定投资中煤炭发电投资超过了70%;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超过80%;河北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9.21%。基于对河北省能源结构的分析得出:河北省属于能源输入省份;产业结构能耗不合理;以燃煤为主的发电投资比重过大等。由此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核能及煤炭转化和洁净技术,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