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1)
2023(5224)
2022(4121)
2021(3911)
2020(3011)
2019(6736)
2018(6649)
2017(12981)
2016(7254)
2015(7992)
2014(7881)
2013(7962)
2012(7364)
2011(6774)
2010(6836)
2009(6335)
2008(5923)
2007(5796)
2006(5392)
2005(4738)
作者
(20356)
(18019)
(17405)
(16519)
(10349)
(8681)
(7464)
(6980)
(6593)
(6077)
(6070)
(5722)
(5348)
(5305)
(5250)
(5229)
(5104)
(4967)
(4810)
(4781)
(4492)
(4347)
(4237)
(4200)
(4061)
(4015)
(4013)
(3721)
(3621)
(3565)
学科
(48557)
(34835)
经济(34810)
农业(32567)
(26570)
业经(14431)
农业经济(12396)
地方(11661)
中国(11380)
管理(10105)
(9657)
劳动(9640)
(9458)
农村(9441)
(9301)
发展(8168)
(8165)
方法(7790)
土地(7553)
(7358)
数学(7297)
数学方法(7261)
收入(7047)
建设(6982)
人口(6728)
农业劳动(6458)
分配(6258)
动力(6255)
劳动力(6128)
及其(6118)
机构
学院(102957)
大学(94776)
(45548)
经济(44713)
(43335)
管理(38937)
研究(36542)
理学(33931)
理学院(33624)
管理学(33121)
管理学院(32956)
农业(32424)
中国(29758)
业大(24355)
科学(22560)
农业大学(19874)
(19036)
(18918)
中心(18580)
研究所(17077)
(16874)
(16520)
(16509)
(15108)
经济管理(14827)
(14061)
(14054)
师范(13975)
科学院(13136)
(12877)
基金
项目(70623)
科学(55834)
研究(55061)
基金(50333)
(43670)
国家(43118)
科学基金(36652)
社会(36037)
社会科(33558)
社会科学(33552)
(30367)
基金项目(27534)
(27068)
编号(24540)
(22999)
教育(22313)
自然(21450)
自然科(20892)
自然科学(20889)
自然科学基金(20489)
成果(18684)
资助(18473)
(17706)
课题(15604)
(15375)
重点(15216)
发展(14897)
国家社会(14859)
(14677)
(14605)
期刊
(60658)
经济(60658)
(52808)
农业(36015)
中国(28397)
研究(26530)
业经(18264)
学报(17600)
科学(17173)
(15268)
大学(14627)
农业经济(14468)
学学(14339)
农村(13710)
(13710)
(12283)
金融(12283)
(10210)
问题(9467)
农村经济(9268)
(8795)
资源(8594)
世界(8112)
管理(7981)
经济问题(7963)
教育(7889)
社会(7719)
技术(7655)
社会科(7233)
社会科学(7233)
共检索到160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阳  
本文针对易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展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功能性等对策思路,以期提升该地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的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秀倩  
本文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保定市10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卫红  刘秀娟  刘冬蕾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 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王阳  
为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本文调研以中部地区省份欠发达山区的农业人口大县为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主体"与"载体"两大难题,前者表现为三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后者表现为三种缺失转变载体的状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老问题的相互交织,以及政府履行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错位。为此,建议以就业促进为目标完善政策和破除体制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向辉  姚金安  李熠荣  
基于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样本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影响农村劳动转移的基础影响因素的量化。文章从整体上评估了不同制度设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对影响,结论表明:(1)短期内,由于畸高的房价以及以户籍为基础的歧视性教育政策衍生的转移劳动力生存成本是遏制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则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2)长期内,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的升值预期导致土地机会成本的提高是遏制劳动转移质量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立军  郭凤玉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梁彩兴  刘冬蕾  赵卫红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成为战略发展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加快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科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德巧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力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和就业总量增长势头不断增强。为关注这种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化情况,前不久,我们赴重庆市调研,并组织召开河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振刚  
农村劳动力素质、数量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慧媛  章铮  郭雪霞  刘瑜  王海  周健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打工第一县"四川省金堂县为分析对象,剖析了金堂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寿明  梁根新  雍长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宝瑞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 ,以自发转移为主 ;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转移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转移地区由周边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政府部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加强培训和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等。目前 ,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培训资金不足、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盲目性等问题。针对劳动力转移情况 ,本文建议 ,政府应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农民增收与繁荣农村经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三种关系 ,对农民培训要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 ,对进城务工农民要与城市就业人员一视同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轩  郑爱翔  
基于江苏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探索和验证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可雇佣性的结构,并比较了不同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可雇佣性和就业质量上的差异,建立了就业质量对可雇佣性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主要包括岗位能力、社会能力、态度动机和知识技能四个因子;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经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要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培训经历者在知识技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历者在知识技能上要显著高于初中及小学学历者,在态度动机上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