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
2023(998)
2022(958)
2021(865)
2020(822)
2019(1967)
2018(1928)
2017(3811)
2016(2227)
2015(2543)
2014(2564)
2013(2711)
2012(2394)
2011(2234)
2010(2314)
2009(2184)
2008(2125)
2007(1835)
2006(1580)
2005(1295)
作者
(7371)
(6447)
(6285)
(5997)
(4060)
(3181)
(2940)
(2603)
(2487)
(2367)
(2161)
(2106)
(2097)
(2080)
(2021)
(1990)
(1834)
(1814)
(1791)
(1786)
(1737)
(1649)
(1639)
(1478)
(1468)
(1440)
(1426)
(1413)
(1405)
(1400)
学科
(10687)
经济(10678)
管理(7342)
(7003)
方法(6310)
(6275)
企业(6275)
数学(5518)
数学方法(5493)
(2379)
(2350)
(2188)
贸易(2188)
(2095)
中国(2074)
(2035)
地方(1953)
业经(1771)
关系(1660)
理论(1592)
(1566)
(1466)
财务(1466)
财务管理(1463)
企业财务(1415)
(1415)
技术(1400)
(1391)
农业(1390)
(1378)
机构
大学(34736)
学院(34184)
(12841)
经济(12583)
管理(12472)
研究(12237)
理学(11339)
理学院(11189)
管理学(10864)
管理学院(10829)
科学(9006)
(8862)
中国(8050)
农业(7157)
(7071)
业大(6951)
(6773)
研究所(6619)
(5568)
中心(5123)
(5007)
财经(4749)
农业大学(4688)
(4518)
(4318)
(4265)
师范(4180)
(4161)
北京(4083)
科学院(4040)
基金
项目(24363)
科学(18394)
基金(17534)
(16385)
国家(16242)
研究(14602)
科学基金(13231)
(9953)
自然(9603)
基金项目(9435)
社会(9416)
自然科(9402)
自然科学(9398)
自然科学基金(9243)
社会科(8882)
社会科学(8880)
(8229)
资助(7656)
教育(6961)
重点(5625)
计划(5395)
(5317)
科技(5227)
(5111)
(4988)
编号(4981)
(4901)
科研(4790)
创新(4744)
教育部(4283)
期刊
(13037)
经济(13037)
学报(8954)
研究(8052)
(7815)
科学(7330)
大学(6179)
学学(6027)
中国(5968)
农业(5396)
管理(4693)
(4094)
(3032)
业大(2632)
财经(2451)
(2433)
农业大学(2305)
教育(2300)
业经(2212)
经济研究(2128)
(2088)
技术(2053)
商业(1984)
科技(1914)
(1881)
金融(1881)
问题(1858)
统计(1724)
(1715)
林业(1681)
共检索到46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周跃斌  高代珍  徐超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了云南沱茶的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并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了沱茶滋味和色泽各项品质因子,对沱茶生化成分、脂溶性色素成分与沱茶滋味和色泽形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沱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是构成滋味浓度的特征因子,氨基酸,酚/氨值和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与配比是构成滋味醇度与爽度的特征因子.(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胡萝卜素值和(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脱镁叶绿酸酯 a+脱镁叶绿素 a)的大小,能较合理地解释沱茶外形色泽、内质汤色、叶底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徐超富  魏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由不同原料加工而成的沱茶中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滋味和色泽的各项品质因子,以探讨不同原料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滋味浓度较优,而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以滋味醇度较优.云南大叶种和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的沱茶有利于滋味浓度和醇度的协调,对改善滋味品质效果较好.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脂溶性色素含量比由云南大叶种加工的沱茶高,但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色泽品质优于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的沱茶.由云南大叶种与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而成的沱茶,其外形色泽和内质汤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叶底色泽花杂不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常颂  王庆森  黄建  张应根  王秀萍  陈荣冰  吴光远  曾明森  
对9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玉龙、丹桂、优3、优510、黄旦、毛蟹、福云10号和铁观音等)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的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量等的相关性不显著;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游小妹  陈常颂  钟秋生  王贵芳  陈荣冰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苏晓倩  李勤  刘仲华  张大明  罗海辉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类、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没有直接相关性.普通品种紫色芽的花青素、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氨基酸、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芽叶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唐海燕  余志  卢志和  
对梯田秀峰茶加工过程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梯田秀峰茶在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呈递减趋势,茶叶色泽和绿色度下降;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该2类物质加工后期含量的降低有助于香气的发展;茶多酚、儿茶素呈下降趋势,其中干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和儿茶素(C)的含量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正武  陈娟  龚雪  张小琴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少春  蓝增全  
【目的】深入研究云南大叶茶树品种资源,分析其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初步筛选出生化成分特异的品种资源,为特异品种的发掘利用和繁殖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6份云南大叶茶树品种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26份大叶茶树品种资源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5.53%,在4项常规生化成分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氨基酸,为14.13%。在儿茶素组分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儿茶素,为63.51%。多变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品种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77.179%的信息,第1主成分贡献率达50.165%,贡献最大的是酚氨比;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6.894%,贡献最大的是表儿茶素(EC);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20%,贡献最大的是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26份大叶茶树品种资源11个生化成分进行聚类,可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主要聚集了云抗系列品种资源,主要特点为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儿茶素DL-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较高,氨基酸与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较低;第2类群聚类了云南大叶茶群体种资源,特点是氨基酸、咖啡碱、EC含量较高,儿茶素总量、EGCG及ECG含量较低;第3类群主要是人工杂交茶树品种资源,特点是EGC和EGCG含量较高,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儿茶素DL-C、EC含量较低。3个类群的4项常规成分的含有率均相对一致,酚氨比和儿茶素组分含有率存在差异。【结论】26份云南大叶茶树品种资源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茶树资源26份,高咖啡碱茶树资源1份,高儿茶素总量茶树资源15份。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福平  陈伟  陈洪德  陈荣冰  
以武夷肉桂鲜叶为原料 ,研究做青强度对做青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总糖减少 ;做青强度越大 ,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减少较多 ;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 ,但强度不同 ,下降幅度有差异 .还讨论了上述生化成分的变化与乌龙茶品质的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凤  刘霞  尹杰  宋勤飞  陈娟  牛素贞  刘进平  
【目的】为探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筛选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方法】以32个分布地的73个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春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及芽叶性状。【结果】在73个株系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0个贵州优质野生茶树株系,分别为Q3、Q18、Q27、Q32、Q34、Q41、Q49、Q51、Q56和Q66,10个茶树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一芽1叶百芽重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对照),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适中;73个野生茶树单株和扦插苗的主要生化成分表现基本一致;经进一步对10个优选株系扦插苗抗旱性(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初步评价,Q18、Q34、Q49和Q56株系的叶片栅海比和叶片CTR较高,分别在0.6和0.3以上。【结论】Q18、Q34、Q49、Q56野生茶树优势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一芽1叶百芽重较重,抗旱性强,可作为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勤飞  牛素贞  何嵩涛  尹杰  奉红琼  
为了明确久安古茶树春梢特征及品质特性,为久安古茶树的适制性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4个久安古茶树单株春梢为研究对象,对其芽叶性状和1芽1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久安古茶树春梢芽叶色泽以绿色或黄绿色为主,芽叶光泽性、持嫩性较好,茸毛含量较高;各材料间生化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茶多酚含量在22.08%~42.34%,均值为32.02%;游离氨基酸总量在2.26%~4.69%,均值为3.30%;咖啡碱含量在2.77%~5.20%;水浸出物含量在13.40%~56.01%,平均值为38.47%。24个材料中,19号和20号最宜制作绿茶,3号最宜制红茶。而3号、4号、5号、6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