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7)
- 2023(14041)
- 2022(12094)
- 2021(11350)
- 2020(9345)
- 2019(21368)
- 2018(21418)
- 2017(40348)
- 2016(22172)
- 2015(24562)
- 2014(24828)
- 2013(24154)
- 2012(22232)
- 2011(19977)
- 2010(19829)
- 2009(17997)
- 2008(17254)
- 2007(15047)
- 2006(13041)
- 2005(11293)
- 学科
- 济(85038)
- 经济(84941)
- 管理(66308)
- 业(61538)
- 企(52414)
- 企业(52414)
- 方法(36518)
- 数学(31102)
- 数学方法(30743)
- 中国(23361)
- 农(22500)
- 地方(22418)
- 学(20332)
- 财(20114)
- 业经(19798)
- 技术(19534)
- 制(16255)
- 理论(15699)
- 农业(15135)
- 和(14365)
- 环境(13849)
- 贸(13388)
- 贸易(13376)
- 银(13146)
- 技术管理(13105)
- 银行(13098)
- 易(12895)
- 融(12843)
- 金融(12834)
- 教育(12688)
- 机构
- 学院(304432)
- 大学(304142)
- 管理(122258)
- 济(114365)
- 经济(111682)
- 理学(106119)
- 理学院(104873)
- 管理学(103063)
- 管理学院(102497)
- 研究(102398)
- 中国(74709)
- 科学(66364)
- 京(66006)
- 财(51531)
- 所(51426)
- 农(49865)
- 江(47870)
- 研究所(47297)
- 业大(46773)
- 中心(46195)
- 范(41928)
- 师范(41490)
- 财经(41148)
- 北京(40666)
- 农业(38945)
- 院(38181)
- 经(37300)
- 州(37240)
- 技术(34872)
- 师范大学(33469)
- 基金
- 项目(215839)
- 科学(169866)
- 研究(158821)
- 基金(154316)
- 家(135154)
- 国家(133996)
- 科学基金(115002)
- 社会(98135)
- 社会科(92791)
- 社会科学(92768)
- 省(87327)
- 基金项目(82804)
- 自然(75408)
- 自然科(73638)
- 自然科学(73618)
- 划(72918)
- 教育(72808)
- 自然科学基金(72265)
- 编号(65266)
- 资助(61876)
- 成果(52730)
- 重点(48493)
- 创(48484)
- 发(46597)
- 部(46311)
- 课题(46034)
- 创新(44561)
- 科研(40864)
- 项目编号(40088)
- 大学(39450)
- 期刊
- 济(125967)
- 经济(125967)
- 研究(87741)
- 中国(61826)
- 学报(50234)
- 科学(46139)
- 管理(46109)
- 农(44665)
- 教育(40420)
- 财(37819)
- 大学(37121)
- 学学(34719)
- 农业(31017)
- 技术(28014)
- 融(23908)
- 金融(23908)
- 业经(21743)
- 经济研究(19296)
- 财经(18954)
- 科技(17539)
- 图书(17329)
- 业(16288)
- 经(16082)
- 问题(15829)
- 技术经济(14722)
- 理论(14518)
- 版(14110)
- 资源(14026)
- 现代(13633)
- 实践(13445)
共检索到443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立军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资源、制度优势,共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在分析沪苏浙两省一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就联手共建长三角创新体系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和合作机制等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合作 科技进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奇锋 童洁 顾新
加强知识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特点,建立分层螺旋的知识流动结构模型,分析知识流动的形式,从环境、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巢来春 高福斌 楼巧玲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昱明 兰娟
促进要素流动 ,特别是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是中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机制。必须突破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避免产业、技术雷同和重复投资 ,打造跨地区的要素流动转换系统平台 ,形成中观经济模块 ,推动长三角经济腾飞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经济 科技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克罗吉 顾庆良
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位居我国前列,属于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特点,以期给我国其他地区建设创新型省市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科技创新体系 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菁奇 金露露 张文君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文章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运用VIKOR方法评价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自2016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影响各省市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的因素不同,R&D经费支出对上海市有影响,创新平台对江苏省影响最大,研发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影响浙江省创新体系效能,对安徽省而言则是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文章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找到了着力点,并对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长三角区域 效能建设与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磊 戈冬梅 季民河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2003—2008年)的专利申请授权和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变量对创新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变差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发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两个专利变量上的相对差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首位度指标则显示创新第二高城市距离创新最高城市——上海的差距在逐年减小;然后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规模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模式呈分散均衡型分布。最后,归纳出促使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缩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差异 位序规模分布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米建华
文章首先对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因在于创业投资具有创新发现功能、创新加速功能、创新产业化促进功能以及创新风险分散功能。同时,文章还对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基于此,文章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创业投资合作体系、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三个城市为创新研发中心的创新智力支撑体系、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创新产业化承接基地,并且创业投资、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化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从而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以创业投资为推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区域协作与分
关键词:
创业投资 技术创新 长三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岩 李海波 陈铁 李星洲 高晓瑾
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成为驱动区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省域层面技术创新建设,本研究从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和新产品及产值4个技术创新关键方面,选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为对象开展比较研究,基于创新主体政府视角,总结其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共同之处,为我国其他省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技术创新体系 比较研究 对策建议 长三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宗传宏
世博会通过促进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推动作用,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提出世博后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最后提出六项重点对策。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综合交通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浩 兰振东 葛洪磊
"长三角一体化"概念在2008年首次进入中央文件并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得到全面提速。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带动的交通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区域交通运输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了长三角交通运输所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在长三角区域建设立体化多模式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探讨了建设立体交通联动体系的主要任务,联动机制以及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多模式交通 联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费文博 于立宏 叶晓佳
本文基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了共建园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沪苏两地参与共建园区建设的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共建园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江苏省于2006年和2009年出台的两期共建园区政策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两期政策还存在明显的"叠加效应";共建园区设立数量和分布区域的扩张也助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促进共建园区健康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共建园区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大高水平园区管理模式的转移力度,健全园区共建的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共建园区的内生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曹明园 尤宏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天颖 华明浩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关键词:
引力模型 长三角 区域创新 空间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