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28)
2023(17299)
2022(15047)
2021(13863)
2020(11638)
2019(26708)
2018(26343)
2017(50226)
2016(27298)
2015(30835)
2014(30776)
2013(30029)
2012(27765)
2011(25172)
2010(24999)
2009(22810)
2008(21784)
2007(18885)
2006(16708)
2005(14443)
作者
(80481)
(67196)
(66500)
(63453)
(42766)
(32185)
(30332)
(26555)
(25912)
(23742)
(22847)
(22832)
(21639)
(21162)
(20972)
(20727)
(20055)
(19780)
(19373)
(19243)
(16709)
(16593)
(16347)
(15646)
(15181)
(14829)
(14819)
(14622)
(13641)
(13203)
学科
(122873)
经济(122741)
管理(76216)
(68708)
(56716)
企业(56716)
方法(51191)
数学(44643)
数学方法(44063)
中国(29096)
(28914)
(28336)
地方(28306)
(26355)
业经(24841)
(19707)
农业(19547)
理论(18816)
(18524)
贸易(18513)
环境(17857)
(17840)
(17806)
地方经济(16162)
(16161)
金融(16152)
技术(16035)
(15940)
财务(15858)
财务管理(15820)
机构
大学(388667)
学院(386753)
(156959)
经济(153596)
管理(149174)
研究(136014)
理学(129336)
理学院(127827)
管理学(125266)
管理学院(124603)
中国(98132)
科学(86379)
(83579)
(68978)
(68946)
(67383)
研究所(63286)
业大(61015)
中心(60771)
(58652)
财经(55602)
农业(52972)
北京(51878)
(51394)
师范(50780)
(50521)
(50108)
经济学(47492)
(45682)
经济学院(42432)
基金
项目(270793)
科学(211993)
基金(196066)
研究(192992)
(173251)
国家(171896)
科学基金(146564)
社会(120990)
社会科(114559)
社会科学(114527)
(106328)
基金项目(104105)
自然(97466)
自然科(95141)
自然科学(95112)
自然科学基金(93359)
(89872)
教育(88774)
资助(81150)
编号(77479)
成果(62152)
重点(61204)
(58894)
(58117)
(55581)
课题(54190)
科研(52028)
创新(51968)
计划(50256)
教育部(50015)
期刊
(174374)
经济(174374)
研究(113594)
中国(73029)
学报(67122)
(60318)
科学(60254)
管理(55835)
(51854)
大学(50239)
学学(47553)
教育(41917)
农业(41493)
技术(34865)
(29777)
金融(29777)
经济研究(28493)
财经(27381)
业经(26899)
(23490)
问题(22312)
(21426)
技术经济(19236)
图书(18964)
科技(18568)
(18551)
理论(17487)
统计(17422)
资源(17331)
业大(17310)
共检索到566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倪鹏飞  李冕  
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空间支柱,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上海的功能层次稳步提升,经济区规模不断扩大,并发挥扩散效应以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文章从主体、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建立了经济区的理论框架,基于两小时通勤圈和经济一体化测度发现长三角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至沪苏浙皖,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基于主体规模和功能层次发现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超级经济区。文章建议顺应这种客观趋势,在空间上制定带动纵深发展的战略规划,在联系上建立全面一体的协同机制,在主体上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层次,促进沪苏浙皖成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层次高端、联系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爱平  刘艳华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丽芹  张丹  
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同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地缘相近,文脉相系,但由于市场、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强化旅游业对该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文章尝试从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亚欣  秦诗立  胡思琪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湾区经济新时代。杭州湾大湾区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是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区域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有潜力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本研究通过梳理浙沪合作共建杭州湾经济区已有基础及存在问题,找准合作突破口,从港航物流、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作等角度提出浙沪合作共建杭州湾经济区的具体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博  王媛  李萌  
空间联系是城市与区域、区域与区域融合的重要过程,是城市地理学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鉴于空间联系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区位熵模型和发送到达模型综合评估了沈阳经济区空间联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集聚与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沈阳以较高的城市流强度成为区域联系的中枢,鞍山次之,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均较低;2000年以来,沈阳城市流强度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态势,而其他城市则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沈阳经济区空间运输联系近20年总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减弱态势,铁路旅客运输、公路旅客运输、铁路货物运输联系明显增强,仅公路货物运输联系表现为小幅度减弱态势;经济区各地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明水  谢红彬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正兵  刘静玉  何孝沛  王发曾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汝琴  陈东景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整体辐射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中低城市流强度城市占多数。2区内第二产业辐射较强,呈现高集聚态势;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区内各城市地域分散,经济关联性不强。为了促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高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磊  付建荣  
笔者基于产业分工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测算了2008年、2010年、2012年关天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西安在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显著,但对商洛、天水的辐射较弱;宝鸡被力图打造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然而其作用发挥不明显;经济区存在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问题,商洛、天水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区域整体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层级式结构,未来需要通过推动其他城市间分工的深化,促进多中心空间格局和网络状经济联系局面的形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滨  陈美球  罗志军  蔡海生  黄宏胜  朱再昱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9个基本单元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应根据区划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东海  
焦作是山西能源基地东侧的一颗明珠。以焦作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包括一市七县:焦作市和辉县、修武、博爱、沁阳、济源、温县、孟县,土地面积7,062平方公里,总人口31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7.3%,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电力、轮胎、铝锭、烧碱、纯碱、电石、乙炔炭黑等200多种,农业生产居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省内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区位于河南的西北部,太行山东南麓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山西能源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拓星星  汪建敏  王晓涛  
通过应用引力模型对沿黄经济区内城市中心等级的划分、可达性的分析、经济联系度的测算,总结出了沿黄经济区发展的三个问题,即:1中心城市的质量太小,辐射带动作用较弱;2城市数量太少,辖区范围太小;3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度较小。在此基础上为沿黄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2加大对银川市这一增长极的培育,增强其区域核心地位;3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提高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4加快区域内城市一体化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