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3)
2023(5441)
2022(4473)
2021(4091)
2020(3178)
2019(7200)
2018(6861)
2017(13360)
2016(6881)
2015(7480)
2014(6999)
2013(7022)
2012(6472)
2011(5722)
2010(5586)
2009(4903)
2008(4589)
2007(4148)
2006(3445)
2005(3072)
作者
(17693)
(15121)
(15009)
(14331)
(9663)
(7192)
(6697)
(5716)
(5711)
(5323)
(5086)
(5000)
(4824)
(4795)
(4772)
(4632)
(4505)
(4345)
(4338)
(4149)
(3564)
(3532)
(3431)
(3405)
(3355)
(3290)
(3275)
(3044)
(2925)
(2917)
学科
(30790)
经济(30763)
管理(17633)
(16454)
方法(14714)
数学(13446)
数学方法(13370)
(13070)
企业(13070)
(12977)
贸易(12975)
(12758)
(11025)
中国(9146)
(8348)
(7970)
出口(7967)
出口贸易(7967)
(7547)
业经(6162)
地方(5700)
(5652)
银行(5644)
(5477)
(5446)
(5406)
金融(5406)
农业(4638)
技术(4231)
(4159)
机构
大学(94197)
学院(93934)
(45497)
经济(44869)
管理(36147)
理学(31859)
理学院(31550)
管理学(31114)
管理学院(30943)
研究(30249)
中国(23792)
(20798)
(18307)
财经(17128)
科学(16300)
经济学(16121)
(15852)
经济学院(14991)
(14215)
中心(13801)
(13412)
财经大学(13106)
研究所(12864)
(12499)
业大(12278)
(11412)
(11241)
北京(11187)
师范(11129)
商学(10935)
基金
项目(66846)
科学(54166)
基金(51170)
研究(49006)
(44356)
国家(44026)
科学基金(38688)
社会(34100)
社会科(32693)
社会科学(32686)
基金项目(26916)
(24790)
自然(24094)
自然科(23637)
自然科学(23634)
自然科学基金(23210)
教育(22646)
资助(20858)
(20731)
编号(18412)
(15617)
国家社会(15344)
重点(14729)
(14301)
教育部(14134)
(14091)
人文(13726)
成果(13620)
创新(13210)
(13089)
期刊
(43893)
经济(43893)
研究(28456)
中国(17558)
(15055)
学报(13333)
管理(12766)
科学(12195)
(11170)
大学(10850)
(10517)
金融(10517)
学学(10299)
经济研究(8877)
财经(8539)
(8448)
农业(7803)
教育(7579)
(7456)
国际(7359)
技术(7164)
业经(7145)
问题(6304)
世界(4963)
商业(4784)
理论(4573)
统计(4525)
技术经济(4407)
(4166)
(4105)
共检索到137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世斌  潘艳  
"沪港通"的开启建立了沪港两市间资本市场的联通机制,对沪港两市的联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VAR-MVGARCH-BEKK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对沪股通与"港股通"之间存在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港股通"对"港股通"的波动聚集效应强于"港股通"对"港股通",而"港股通"对"港股通"的波动持久溢出效应也强于"港股通"对"港股通"。"沪港通"的成功实施,对即将开启的深港通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远光  王静  
运用沪港通前后三年的样本数据,首先采用线性VAR模型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沪港两市联动性存在结构性变化,然后从投资者异质性及跨市资产配置角度提出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存在时变抑制性,并以汇率作为门限变量对沪港通前后两个样本进行了三市间联动性的区制转换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汇率波幅增大对沪港两市之间的联动性存在抑制效应,而沪市与美市之间仅存在由美市到沪市的单向短期波动溢出效应,并提出建立汇率到股市的动态监测机制,严审入市资金来源以及重视新时期不同市场间各色情绪传染的风险监测等建议。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廖士光  
文章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沪港股票市场在波动性与流动性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与深化,沪港股市的波动性溢出与流动性溢出呈现不同特征。在危机初期,仅存在上海股市流动性单向溢出到香港市场;在危机后期,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与波动性均单向溢出到上海市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良贵  石柱鲜  
已有的文献多是通过脉冲响应来刻画溢出效应,该方法得到的溢出效应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而本文则是通过构建溢出指数的方法来衡量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的溢出效应,它能够从溢出指数走势特征中提取股市对信息的反应,可以辅助投资者预判市场走势,做好资产配置准备。研究发现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特征明显,收益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高点,而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低点。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苏木亚  郭崇慧  
本文提出了基于谱聚类方法、独立成分分析、GARCH和VAR的金融风险多渠道协同传染模型。从中证行业指数角度出发,利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对我国股市的多渠道协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多个渠道影响我国股市的不同行业指数的波动率,并且波动溢出呈现集中性特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飞虎  熊家财  
通过建立VAR-MGARCH-BEKK模型对我国沪市、香港股市、美国股市和日本股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考查,结果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都只存在香港股市对我国沪市的直接波动溢出,而美国和日本股市只能通过香港股市对我国沪市产生间接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沪市的对外影响力有所下降,而其他股市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因此,我国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应该更具前瞻性和统筹性,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文斌  李丰  
本文基于国际柴油、菜籽油、大豆油和棕榈油日度价格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VECM-BEKK-GARCH模型分别分析了国际柴油和菜籽油、大豆油以及棕榈油价格之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3组价格序列均存在协整关系,短期和长期误差修正机制显著;3组价格序列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国际柴油和国际棕榈油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弱于其他两组;国际柴油市场对植物油市场的溢出效应强于国际植物油市场对国际柴油市场的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正德  谢敏  
采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分别对中国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率对利率收益率有着显著的短期动态影响;利率与沪深股市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除了利率对深圳市场的方向外,其他方向的波动溢出均存在着不对称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唐勇  朱鹏飞  林玉婷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基于波动溢出视角,采用高频数据,使用有向无环图和基于VAR的DY指数,并构建非对称溢出指数,对中国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规模、大小、传染路径等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横向来看,不同的子市场在金融系统的波动溢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纵向来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波动溢出具有时变性和非对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于资产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永宏  刘璐  成金  
选取交易较为活跃的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深圳5个碳市场,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视角出发,研究中国碳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从时域角度来看,中国碳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从净溢出效应来看,深圳碳市场在波动溢出效应中扮演的角色频繁转换,但近年来扮演净输出方的角色,且对其他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呈现上升的趋势;广东碳市场和湖北碳市场同样扮演净输出方的角色;北京碳市场和上海碳市场则扮演净输入方的角色。此外,每两个碳市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溢出效应。从频域角度来看,短期波动溢出效应变动剧烈,中期和长期波动溢出效应相对平坦且均小于短期。最后,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军  谢敏  熊正德  
本文先从金融管制、信息溢出、投资者行为等入手分析波动间溢出效应存在的机理,然后运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对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率与沪深股市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说明中国金融市场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周佰成  张贺  曹启  
2015年"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使得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市场化。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原材料价格、产成品价格、现金流情况以及股票市场投资者预期等,进而对股票收益率产生波动溢出效应,而且波动溢出效应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行业收益率波动之间显著相关,但该波动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情况,适时引入如逆周期调节因子等工具,稳定市场和投资者情绪,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同时应大力刺激内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给国内企业转型、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要以货币、财政政策保障国内企业融资规模正常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扶持小微企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李薇   武坤   方梦洁  
本文将行业波动分解为低波动和高波动,分别代表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基于Elastic-Net-VARX模型,在控制国际冲击的影响下,构建了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行业风险溢出网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中国行业间风险总溢出及方向性溢出水平,并探究各行业上下行风险溢出差异及传染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上下行风险呈现明显的跨行业传染特征,工业是系统中最主要的风险输出者,可选消费是最主要的风险接收者;第二,上下行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下行风险溢出溢入水平高于上行风险,并且上行风险的溢出源头是金融行业,下行风险的溢出源头是实体行业;第三,相较于溢入效应,下行与上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差异更明显,其中,信息技术、通信服务与可选消费行业的下行风险溢出明显高于上行风险,但金融行业的上行风险溢出显著高于下行风险。本文为监管部门准确把握系统性风险传染源头,制定差异化的上下行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可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