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66)
2023(15408)
2022(13020)
2021(12017)
2020(10275)
2019(23389)
2018(22848)
2017(44907)
2016(23760)
2015(26552)
2014(26199)
2013(25904)
2012(23536)
2011(21069)
2010(20803)
2009(18941)
2008(18543)
2007(16155)
2006(13673)
2005(12128)
作者
(65056)
(54786)
(54460)
(51936)
(35282)
(26477)
(24793)
(21143)
(20797)
(19556)
(18586)
(18498)
(17399)
(17218)
(17091)
(17053)
(16209)
(16049)
(15879)
(15772)
(13301)
(13262)
(13132)
(12545)
(12229)
(12225)
(12200)
(11686)
(11007)
(10650)
学科
(99453)
经济(99309)
管理(74634)
(70705)
(60120)
企业(60120)
方法(50910)
数学(46006)
数学方法(45513)
(32158)
(24395)
中国(24345)
(22587)
(21270)
贸易(21266)
(20728)
业经(20379)
(20252)
财务(20195)
财务管理(20150)
企业财务(19261)
地方(17937)
(16676)
(16483)
金融(16480)
(15913)
银行(15884)
农业(15776)
(15620)
技术(15113)
机构
大学(335202)
学院(332262)
(142723)
经济(140186)
管理(132791)
理学(116190)
理学院(115011)
管理学(113056)
管理学院(112407)
研究(104458)
中国(80240)
(70175)
(67501)
科学(60239)
财经(56396)
(51681)
中心(49988)
(49983)
(49806)
(48202)
业大(47270)
经济学(46439)
研究所(44999)
财经大学(42685)
经济学院(42306)
北京(41252)
(39737)
师范(39317)
农业(39119)
(38266)
基金
项目(231409)
科学(185752)
基金(174291)
研究(166711)
(150869)
国家(149703)
科学基金(131618)
社会(110959)
社会科(105641)
社会科学(105618)
基金项目(92033)
(87933)
自然(85586)
自然科(83770)
自然科学(83747)
自然科学基金(82305)
教育(77955)
(74582)
资助(71770)
编号(64283)
(53273)
重点(51455)
成果(51403)
(48777)
国家社会(47402)
(47396)
教育部(46998)
(46959)
创新(45730)
人文(45548)
期刊
(144308)
经济(144308)
研究(95226)
中国(61430)
(56968)
学报(49979)
管理(48992)
科学(46089)
(43865)
大学(39621)
学学(37740)
(33923)
金融(33923)
农业(29197)
教育(28876)
财经(28743)
技术(27795)
(24570)
经济研究(24512)
业经(22424)
问题(19654)
(17610)
统计(16872)
理论(15825)
(15698)
(15435)
技术经济(15376)
(15364)
财会(15226)
商业(14467)
共检索到479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远光  王静  
运用沪港通前后三年的样本数据,首先采用线性VAR模型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沪港两市联动性存在结构性变化,然后从投资者异质性及跨市资产配置角度提出汇率波动对股市波动存在时变抑制性,并以汇率作为门限变量对沪港通前后两个样本进行了三市间联动性的区制转换分析,发现沪港通后汇率波幅增大对沪港两市之间的联动性存在抑制效应,而沪市与美市之间仅存在由美市到沪市的单向短期波动溢出效应,并提出建立汇率到股市的动态监测机制,严审入市资金来源以及重视新时期不同市场间各色情绪传染的风险监测等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齐超  梁柱  
本文利用2003年12月至2010年12月A股和H股的指数收益率数据,采用ARJI-Trend模型,识别中国A股与中国香港H股的波动结构成份:长期波动、短期波动和跳跃波动,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两个市场波动结构的差异及风险溢出成份。研究发现,两个市场存在高度持续性的长期波动,H股的短期波动和A股的跳跃波动在自身总波动中均占有较高比重,且两个市场间存在双向的短期波动溢出及A股对H股的单向长期波动溢出,两个市场的投资者对异常事件的判断存在异质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毛小丽  王仁曾  
深港通、沪港通的陆续开通将为两地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是互联互通机制的升级和金融合作的重大突破,也可望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因此,研究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前后沪深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对分析两市的信息传递模式及风险传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实施前后沪深股市与港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波动存在较高的持续性,沪港通开通后波动持续性增强,深港通开通后波动持续性减弱,而恒生指数的波动持续性增强;沪港通开通前,沪深股市与香港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不显著;沪港通开通后,存在香港股市到内地股市的显著溢出效应,深港通开通后显著性减弱。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世斌  潘艳  
"沪港通"的开启建立了沪港两市间资本市场的联通机制,对沪港两市的联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VAR-MVGARCH-BEKK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对沪股通与"港股通"之间存在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港股通"对"港股通"的波动聚集效应强于"港股通"对"港股通",而"港股通"对"港股通"的波动持久溢出效应也强于"港股通"对"港股通"。"沪港通"的成功实施,对即将开启的深港通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正德  谢敏  
采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分别对中国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率对利率收益率有着显著的短期动态影响;利率与沪深股市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除了利率对深圳市场的方向外,其他方向的波动溢出均存在着不对称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昊  
本文采用变结构Copula模型对我国股、汇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利用二元正态Copula函数的时变相关系数得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与沪深300指数间相关关系的变结构点,再利用混合Copula模型分段检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与沪深300指数间存在着长期而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在次贷危机发生期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与沪深300指数间相关关系的变结构点增多,尾部相关性增强,两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显著增强。因此,应加强对波动溢出传导中介的管理,减轻波动溢出效应的负面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奉刚  王芙蓉  
以上证综合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为指标,运用多元GARCH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股市与汇市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表现出较强的波动传导,而股市对汇市的波动传递则相对较弱,存在着波动传导的非对称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士光  杨朝军  
本文利用中国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数据来实证研究卖空交易机制与市场波动性、流动性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股票市场而言,卖空机制推出后,市场波动性加大、流动性先减弱后增强,但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证实市场波动性的增加和流动性的增强并非是由卖空交易引发的。卖空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的影响方向(加剧市场波动或平抑市场波动)还要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的类型、操作策略及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蒋彧  张玖瑜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主要股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或地区股市的波动会对其他股市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2-2017年的样本数据,运用BEKK-GARCH模型,结合时差因素,采用全样本、分阶段以及滚动窗口法,全面考察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早期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的运行相对独立,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美国和欧洲股市波动开始溢出至中国股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股市波动开始向外溢出到美国和欧洲股市;中日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中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较为明显。本文研究揭示了中国与世界主要股市间波动溢出效应的传导方向和强弱变化特征,为维护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以及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文进  马千里  宋朝杰  
文章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视角,采用2005~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的日交易数据,将时间轴分为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危机时期和后金融危机时期,基于向量自回归多元GARCH模型考察了人民币汇率与股价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与股价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人民币汇率和股价在波动率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具有不同表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天栋  章洋  
本文基于BVGARCH-BEKK模型对比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国内股市与汇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揭示金融市场联动特征和金融危机对其内在影响。实证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汇市的波动风险会显著地传导到股市,而股市的波动不会对汇市产生明显的影响。危机前后地产、工业板块与汇市的互动关系同总体股市与汇市的互动关系趋同,而危机爆发后汇市对商业、公用板块的传递效应消失。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作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结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国刚  
7月23日以来,中国股市一反几年的上扬走势,几个交易周急剧下落,上证指数从2300点左右跌至1800点以下,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来笔者近来工作极为紧张,没有时间参与股市问题的讨论,但一些媒体似是而非地报道了笔者的一些所谓观点,甚至个别媒体在没有以任何方式采访我本人的条件下,信誓旦旦地在“本报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会诊中国股市”之名下以“王国刚:变卖家当还债顺理成章,无需理会私募基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良贵  石柱鲜  
已有的文献多是通过脉冲响应来刻画溢出效应,该方法得到的溢出效应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而本文则是通过构建溢出指数的方法来衡量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的溢出效应,它能够从溢出指数走势特征中提取股市对信息的反应,可以辅助投资者预判市场走势,做好资产配置准备。研究发现我国股市行业间的收益与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特征明显,收益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高点,而波动溢出指数的突变点多是局部低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