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6)
2023(10830)
2022(9590)
2021(9056)
2020(7563)
2019(17453)
2018(17250)
2017(33438)
2016(18068)
2015(20203)
2014(19954)
2013(19635)
2012(17735)
2011(15822)
2010(15645)
2009(13879)
2008(13248)
2007(11237)
2006(9673)
2005(8098)
作者
(51669)
(42965)
(42734)
(40677)
(27339)
(20641)
(19324)
(16923)
(16343)
(14995)
(14914)
(14344)
(13532)
(13396)
(13277)
(12967)
(12939)
(12774)
(12188)
(12163)
(10749)
(10328)
(10323)
(9699)
(9604)
(9498)
(9410)
(9336)
(8481)
(8466)
学科
(68089)
经济(68012)
管理(50729)
(47528)
(40300)
企业(40300)
方法(33028)
数学(28750)
数学方法(28330)
(17259)
(16975)
中国(16857)
(16399)
地方(15062)
业经(15014)
理论(11673)
(11616)
农业(11559)
(11452)
贸易(11445)
环境(11252)
(11048)
技术(10900)
(10833)
财务(10763)
财务管理(10749)
(10627)
企业财务(10185)
(9661)
教育(9208)
机构
大学(249545)
学院(247597)
管理(101671)
(91364)
理学(89295)
经济(89158)
理学院(88246)
管理学(86600)
管理学院(86174)
研究(81554)
中国(58286)
科学(54431)
(53065)
(40795)
(40529)
业大(39159)
(39103)
研究所(37574)
中心(36825)
(34241)
(34150)
师范(33837)
财经(33726)
北京(33254)
(30785)
农业(30774)
(30507)
(28414)
师范大学(27749)
技术(26322)
基金
项目(181555)
科学(142925)
基金(132291)
研究(129885)
(116290)
国家(115379)
科学基金(99426)
社会(79906)
社会科(75686)
社会科学(75665)
基金项目(72122)
(70882)
自然(67641)
自然科(66064)
自然科学(66052)
自然科学基金(64855)
(60241)
教育(58923)
资助(53673)
编号(52995)
成果(41698)
重点(40411)
(38936)
(38038)
(37537)
课题(35892)
科研(35290)
创新(34903)
计划(33551)
大学(33286)
期刊
(95279)
经济(95279)
研究(69748)
学报(41562)
中国(41283)
科学(38470)
管理(35652)
(34330)
大学(30808)
学学(29041)
(28638)
教育(26736)
农业(24521)
技术(20772)
(16072)
金融(16072)
业经(16021)
财经(14882)
经济研究(14850)
图书(14485)
科技(13126)
资源(12588)
理论(12566)
(12465)
(12420)
问题(12311)
实践(11818)
(11818)
技术经济(11344)
(11254)
共检索到342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琼  甄峰  唐佳  
作为高铁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高铁候车空间建设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跨城流动体验。候车空间规划逐渐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乘客候车活动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管理候车空间。目前,关于乘客候车活动缺乏精细化的实证研究,也忽视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居民流动模式的转变。本文尝试建立"活动—需求—建设"的人本规划思路,基于沪宁高铁乘客候车活动问卷调查数据,了解高铁乘客的候车活动与空间需求,梳理空间建设的现存主要问题,提出高活力、智慧化、人本化的高铁候车空间优化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韦胜  徐海贤  
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一个城市多个高铁站点布局的现象,这既存在有利城市发展的一面,但也产生了诸如客流稀少、可达性差、建设规模超前等问题。同时,高铁网络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铁"一城多站"现象将会进一步显现,并可能加剧相关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国内外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存在较大空白,本文以沪宁沿线城市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对高铁"一城多站"的现状和规划特征进行梳理;其次,剖析了现状"一城多站"选址和未来规划能否与现状高铁站点之间"并站"等重点问题:最后,针对"一城多站"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与启示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莹  栾晓帆  刘泉  李志刚  
高铁站是旅客实现跨地域交通联系的重要节点,其建成环境特征对旅客的出行行为和时耗具有重要影响。以常州市和无锡市的高铁站为研究对象,探索影响旅客换乘时耗的主要空间因素。研究得出三点主要结论:高铁站换乘时耗是旅客单程出行时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旅客的出行质量;旅客在不同类型的高铁站换乘,所需的换乘时耗具有差异,体现出"同一城市中,中心区高铁站换乘时耗短,边缘区高铁站换乘时耗长"的特征,旅客单程出行时耗有待进一步压缩;高铁站站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站房空间内部设计,是影响旅客换乘时耗的间接因素,并且目前我国的高铁站设计仍然以"等候式"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  
与都市区其他区域相比,高铁站区日益成为国家空间政策的关键性战略节点,承受着更高投资强度,也面临更大发展压力。首先,依据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从众多利益相关者中识别出高铁站区产业空间的行为主体——高铁乘客。其次,在分析4类高铁乘客行为特征、活动区域和需求预期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同样的服务设施由于乘客需求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交通属性和消费属性,分析这一站区产业成长机制。最后,在增长极理论和圈层理论的基础上,阐释高铁站区产业设施随着高铁乘客需求意愿和使用频率的降低围绕高铁站由近及远分布的圈层空间机制。以此初步构建了基于高铁乘客出行特征的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高铁站区产业空间的调控优化、分类指导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段琦  齐二石  史英杰  
在虚拟候车环境中,研究视觉线索所提供的信息与乘客视觉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对其登乘行为的影响,通过调整候车环境中提供寻路信息的两种视觉线索(候车信息屏和车站检票口布局结构)与乘客所需信息的目视统一性,以完成任务的总时间、看屏时间及行动时间等作为乘客寻路表现的指标来评价不同形式的两种视觉线索的功能,为车站目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候车信息屏上信息呈现的顺序在与使用者的目视编码需求保持一致时,乘客有较好的寻路表现;与顺序型和奇偶型布局相比,AB型布局能使乘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空间认知,是一种对布局结构进行目视管理的理想类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亚洲  李祥妹  王君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敬俊  权锡鉴  葛珊珊  
本文以宁波市和青岛市322份高铁乘客问卷为样本,通过建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铁乘客选择行为模型,提取影响选择行为意向的因子,运用回归分析对数据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个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个人直觉行为控制对高铁乘客选择意向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乘客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的差距直接影响着高铁乘客的行为选择。因此,高铁企业要通过广泛宣传,品牌化运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注意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弹性价格,提供特色服务,满足乘客社会、经济属性的异质化,以促使异质性高铁乘客选择意向的形成。同时,不断提高体制内治理水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而树立良好铁路运输企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郭鹏军  李曼  
高铁开通使原有列车时间、通车频次等发生变化,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方式不得不由普铁改为高铁,从而产生"被高铁"现象。基于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小时工资和小时经济额度,测算了"被高铁"程度,结合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京广高铁沿线城市"被高铁"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小时工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除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居民不会受到"被高铁"的影响,其他城市居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被高铁"影响;"被高铁"程度的聚类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联系密切,且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为零,中部较高"的格局;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普铁价格时间比是影响"被高铁"程度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初楠臣  姜博  吴相利  张余  鲁承琨  
以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为对象,研究高铁通车前后的可达性状况及其空间分异格局,预测未来沿线空间格局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环渤海高铁的开通大大提升了沿线的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高铁轴带内部呈现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分异特征,可达性最优要素由京、津向环渤海高铁线路两侧扩散;(2)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重塑,表现在环渤海高铁"C"形轴带空间极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沿线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显现,产生1+1+1>3的组合效应;环渤海港口群对接铁路线,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通道的融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光  
借助成都市快速公交智能卡数据,定义并定量研究了乘客出行的时空规律度,并且用熵定义了乘客的可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时空规律特征与可预测性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函数关系。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光  
借助成都市快速公交智能卡数据,定义并定量研究了乘客出行的时空规律度,并且用熵定义了乘客的可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时空规律特征与可预测性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函数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萍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企业地域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易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等特点。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出来,使旅游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区位可达性与产业链条的拓展。文章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点—轴"空间结构中"轴"与"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从构建基于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与处理区域旅游的梯度发展与系统效益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恩斌  
基于2000—2019年京沪高铁沿线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京沪高铁整体上提升了通车城市的创新能力,距离通车时间越近提升效应越大,对沿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和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能力贡献越大;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范围主要为邻近城市;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活跃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呈空间正溢出,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支持和外商投资呈空间负溢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