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17)
2023(17099)
2022(14365)
2021(13440)
2020(11200)
2019(25166)
2018(25074)
2017(47763)
2016(26014)
2015(29259)
2014(29013)
2013(28737)
2012(26494)
2011(23550)
2010(23740)
2009(22170)
2008(22108)
2007(20031)
2006(17831)
2005(15766)
作者
(76292)
(63868)
(63384)
(60115)
(40489)
(30656)
(28637)
(25220)
(24165)
(23001)
(21750)
(21493)
(20333)
(20187)
(19501)
(19232)
(19080)
(18911)
(18259)
(18158)
(15908)
(15753)
(15501)
(14697)
(14501)
(14325)
(14161)
(14144)
(12869)
(12749)
学科
(107305)
经济(107173)
(102847)
管理(85260)
(84607)
企业(84607)
(49057)
方法(47329)
数学(37394)
数学方法(36900)
业经(34540)
农业(32826)
(30665)
中国(27055)
技术(23365)
(22167)
财务(22096)
财务管理(22067)
(21405)
(21321)
企业财务(20878)
理论(20524)
地方(19724)
(18979)
(18968)
贸易(18958)
(18431)
(17836)
(17447)
(16207)
机构
学院(378569)
大学(372477)
管理(153392)
(149366)
经济(146148)
理学(132172)
理学院(130810)
管理学(128696)
管理学院(128012)
研究(121817)
中国(93776)
(79765)
科学(76812)
(75466)
(66814)
业大(61671)
(61542)
农业(58075)
(57518)
中心(56470)
研究所(55806)
财经(53472)
北京(49903)
(48519)
(48175)
师范(47758)
(46183)
(43718)
经济学(42643)
经济管理(41297)
基金
项目(254635)
科学(200582)
研究(188658)
基金(183603)
(159582)
国家(158100)
科学基金(136473)
社会(118176)
社会科(111651)
社会科学(111621)
(101637)
基金项目(97928)
自然(88436)
自然科(86385)
自然科学(86366)
教育(85182)
自然科学基金(84823)
(83647)
编号(78918)
资助(74077)
成果(62586)
重点(56335)
(55362)
(55202)
(54908)
课题(53009)
创新(50657)
(48663)
国家社会(47993)
科研(47953)
期刊
(173861)
经济(173861)
研究(106864)
(75042)
中国(74484)
学报(59934)
管理(57657)
科学(56668)
(52520)
农业(51087)
大学(46171)
学学(43777)
教育(41251)
技术(36401)
业经(34135)
(32495)
金融(32495)
(26559)
财经(25614)
经济研究(24824)
问题(22824)
(21953)
技术经济(21355)
(19631)
科技(19606)
现代(18168)
图书(18012)
理论(17459)
商业(16875)
资源(16619)
共检索到559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黎明  张树楠  李宝珍  段炼中  刘锋  
沟渠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灌功能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沟渠湿地技术已成为有效去除氮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沟渠湿地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氮,其迁移转化过程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复杂过程;脱氮的机理包括植物的吸收、基质的吸附以及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等。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指出沟渠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项新的最佳管理体系措施,用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域特色的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手段,可作为削减农业径流中氮流失的有效方法,应加强沟渠湿地技术控制水体污染物运移的研究和管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洋  余红兵  杨知建  肖润林  
为研究降水径流过程中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降水作用下长沙县金井河小流域农业源头沟渠水中氮、磷的流失特征与生态拦截效应。结果表明:在降水初期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与降水径流量的变化均呈逐渐递增趋势,雨后均呈递减变化;降水作用下沟渠系统总氮输出的最大值为4.67 mg/L,总磷输出的最大值为0.38 mg/L,其氮素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态氮和硝态氮;雨后各断面氮、磷的输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总氮与总磷含量分别在雨后第3天和第2天达到最高;菖蒲–茭白段的生态拦截效果明显高于自然段的自然净化效果,表明植物拦截和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菖蒲、茭白在6月吸收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旭斌   邵建均   应珊珊   朱逸阳   姜培坤  
【目的】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选取在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并分析了沟渠建设内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影响。【结果】6条沟渠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31%、38.74%、13.49%、23.97%,其中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义乌沟渠、桐庐沟渠通过建造生态边坡增加了边坡粗糙度,并依靠较窄的沟渠宽度增加了水流与边坡接触面积,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对总氮、铵态氮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并与进水负荷呈线性关系(P<0.05)。诸暨沟渠植物密度高,表现出较好总磷去除效果。同时,反硝化除磷装置数量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是生态沟渠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浙江省生态沟渠中,建设生态边坡,增设反硝化除磷装置,增大植物密度均可强化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作用。图4表2参3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玮  方敏瑜  张建锋  李雪涛  陈光才  潘春霞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以及其它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土壤颗粒等沉积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控治理,目前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震  刘伸伸  胡宏祥  何金铃  马友华  王一帆  代宇雨  徐微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放化肥,农田氮、磷流失从而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探讨水生植物种植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流失氮、磷的吸附拦截效果,在农田沟渠内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测定植物对农田沟渠内氮、磷营养物质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种植植物,沟渠内总氮去除率为56.18%~74.58%,铵态氮去除率为36.23%~59.33%,硝态氮去除率为34.35%~66.88%,总磷去除率为44.38%~76.35%;随水流路径的延长沟渠中氮、磷的质量浓度均呈递减趋势;随时间增加,沟渠内各采样点氮、磷质量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水芹、石菖蒲和刺苦草对农田沟渠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应用于湖泊及其周边等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红兵  杨知建  肖润林  张树楠  刘锋  向佐湘  单武雄  
通过沟渠中种植观赏植物梭鱼草,研究了不同时间沟渠中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拦截净化氮磷的效果以及梭鱼草自身氮磷含量、生物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都会净化沟渠水中的氮磷含量,全氮、全磷含量的降低(3.37%-3.33%)一般要高于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3.66%-7.14%),梭鱼草段拦截氮磷的能力(6.82%-33.33%)明显高于无植物段的自然净化(-3.66%-6.67%);降雨后,沟渠水中全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变化则不稳定,全磷含量在雨后第2d含量达到最高,然后趋于平稳;梭鱼草氮磷含量以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可确定此时为其最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湿地的产生及其内涵,给出了城市湿地的定义:是指分布于城市中的湿地,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类湿地。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要素。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的总趋势和主要进展,分析了中国城市湿地研究的主要差距,指出了城市湿地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构建了城市湿地学的学科框架。这对于湿地科学的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廷杰  齐增湘  罗军  甘德欣  
在阐述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的基础上,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各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构建复合人工湿地系统、蚯蚓生态滤池、生物栅与生物浮岛、生态砾石床技术和人工水草生态净化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例娜  李裕元  石辉  邹刚华  余红兵  肖润林  吴金水  
以亚热带红壤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 m底宽、1 m深的小型农田排水沟渠,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灯心草(Juncus effusus)、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水芹菜(Oenanthejavanica)等6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研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阻控技术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的生态阻控效果差异显著(P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明  李伟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植被、气候条件及水文状况共同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系统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循环变化的理解。本文从湿地碳循环特点、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湿地碳循环的工作作了归纳与总结,同时提出了湿地碳循环研究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志龙  张镱锂  刘林山  刘峰贵  张海峰  
全球湿地资源约有80%正在退化或丧失,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和亚洲生态安全屏障,其湿地面积约为13.19×104km2,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本文基于1992-2013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文献,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监测方法、研究主题及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青藏高原湿地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全高原湿地面积、景观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监测,并注重以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模型分析高原湿地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2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主要进展为:1990-2006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总体上以-0.13%/a的速率减少,景观多样性以-0.17%/a的速率下降;但湖泊湿地变化趋势则相反,湖泊深度在2003-2009年间以0.20 m/a的速率加深,水量在1970-2011年间以2.2 km3/a的速率增加,内流区域湖泊面积在1976-2009年间以0.83%/a的速率扩张。1965-2002年间,高原湿地变化态势总体上受气候变化控制,人类活动区域周边湿地退化及近期变化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所致;3高原湿地遥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去云处理技术精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视角研究青藏高原湿地系统等;4高原湿地遥感研究近期重点应围绕青藏高原湿地综合研究、资料匮乏区湿地遥感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方面展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效东  刘佩伶  戴雨航  莫其锋  林浩娟  李吉跃  张倩媚  陈修治  
森林与径流的关系一直是林学、生态学以及水文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全世界开展了一个多世纪的集水区观测试验,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测结果。本文系统梳理世界上不同地区广泛开展的基于单独/配对集水区试验的森林与径流关系的研究结果,探讨森林与径流关系的争论观点和争议来源,指出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面:1)开展大尺度、多尺度耦合与精细化研究; 2)开展跨站点、跨区域整合研究; 3)注重过程、机理及模型模拟研究; 4)加强多学科交叉、多方法比较的系统性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媚  何丹  
本文基于Place-keeping理论,以成都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环境监测等方法,分析研究湿地公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性地进行该理论的运用与实践,为景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应用价值的理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红兵  肖润林  杨知建  张树楠  刘锋  
为了研究长沙县金井河流域农业源头生态沟渠氮和磷的输出特征,对灌溉和降雨条件下及不同季节生态沟渠水体氮、磷的变化特征进行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和降雨期间,生态沟渠中总氮的输出最大值为2.70mg/L,其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态氮和硝态氮,总磷的最大值达0.32mg/L。灌溉后,生态沟渠氮、磷的输出均呈单调递减变化,在灌溉初期均最高。降雨后,总氮、总磷沿程变化趋势均呈递减变化;生态沟渠对水体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64%、70%;各断面氮、磷的输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总氮、氨态氮含量在雨后第3d达到最高,总磷含量在雨后第2d达到最高。在不同季节中水体氮、磷的变化以冬季总氮、氨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