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68)
2023(3450)
2022(2917)
2021(2717)
2020(2382)
2019(5198)
2018(4981)
2017(9175)
2016(5578)
2015(5895)
2014(5854)
2013(5794)
2012(5581)
2011(5051)
2010(5003)
2009(4508)
2008(4613)
2007(4106)
2006(3353)
2005(3106)
作者
(20237)
(17191)
(16924)
(16179)
(11115)
(8558)
(7637)
(6671)
(6352)
(6281)
(5883)
(5806)
(5797)
(5658)
(5634)
(5494)
(5162)
(5020)
(5007)
(4811)
(4702)
(4359)
(4255)
(4082)
(3908)
(3866)
(3818)
(3763)
(3728)
(3725)
学科
(16251)
经济(16226)
(13333)
管理(12345)
(10807)
企业(10807)
方法(8573)
(8474)
数学(7375)
数学方法(7282)
(5593)
(4114)
中国(4058)
(4050)
财务(4046)
财务管理(4039)
(3961)
企业财务(3947)
(3503)
银行(3469)
(3355)
金融(3353)
(3296)
业经(3214)
技术(3138)
(2951)
理论(2869)
农业(2799)
水产(2791)
及其(2782)
机构
大学(80081)
学院(79103)
研究(32891)
(27869)
科学(26664)
(24837)
经济(24152)
农业(22905)
管理(22649)
中国(21953)
理学(20032)
(19960)
业大(19672)
理学院(19611)
管理学(18939)
研究所(18819)
管理学院(18804)
(17026)
农业大学(14705)
(14568)
中心(14187)
实验(13803)
实验室(13387)
(13099)
(13066)
重点(12672)
(12442)
(12102)
技术(11523)
科学院(11520)
基金
项目(59777)
科学(45135)
基金(44161)
(42756)
国家(42483)
科学基金(34160)
研究(33146)
自然(26378)
自然科(25828)
自然科学(25809)
自然科学基金(25399)
(24669)
基金项目(23291)
(21412)
社会(19303)
资助(18439)
社会科(18263)
社会科学(18258)
计划(15666)
教育(15377)
科技(14663)
重点(14518)
科研(12596)
(12485)
(12286)
(12216)
(12202)
专项(12174)
创新(11844)
(11779)
期刊
学报(27809)
(25840)
(24276)
经济(24276)
科学(20220)
大学(18519)
学学(18168)
研究(17876)
农业(17285)
中国(16647)
(10316)
业大(9144)
(9064)
农业大学(8052)
管理(8018)
(6903)
(6391)
金融(6391)
中国农业(5899)
教育(5471)
自然(5291)
财经(5268)
林业(5103)
科技(5051)
自然科(4854)
自然科学(4854)
(4469)
经济研究(4189)
技术(4139)
农林(3959)
共检索到110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世宇  杨阳  令狐远凤  杨琦  周碧君  
为探究沙门菌外膜蛋白基因fadL、ompN、ybfM以及sRNA RybB和伴侣蛋白Hfq缺失对该菌致病性的影响,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缺失菌株,并测定了基因缺失菌株的生长曲线,同时通过小鼠腹腔注射测定了基因缺失菌株的毒力及其在小鼠脾脏和肝脏上的定殖能力.结果显示,与鼠伤寒沙门菌亲本野生型菌株LT2相比,基因缺失菌株的生长能力变化不大.LT2对小鼠的LD_(50)为3.97×10~7 CFU;外膜蛋白基因缺失菌株ΔompN、ΔfadL和ΔybfM的LD_(50)分别为1.58×10~5、6.29×10~5、9.97×10~5 CFU,毒性明显增强;sRNA敲除菌株(ΔrybB)的LD_(50)为9.97×10~7 CFU,毒性有所下降;伴侣蛋白Hfq敲除组(Δhfq)及rybB&hfq双敲除组的小鼠死亡数未超过50%,毒性明显下降.感染48 h后,与对照组(LT2)相比,所有基因缺失菌株处理组的脾脏指数均极显著性升高;ΔrybB&Δhfq、Δhfq处理组的脾脏载菌量显著降低,其余菌株处理组的载菌量与LT2差异不显著;ΔrybB、ΔrybB&Δhfq、ΔfadL、ΔybfM处理组的肝脏指数均显著下降,而Δhfq、ΔompN处理组的肝脏指数变化不显著;ΔrybB、ΔfadL处理组肝脏载菌量变化不显著,Δhfq、ΔrybB&Δhfq处理组的肝脏载菌量显著下降,而ΔompN、ΔybfM处理组的载菌量显著上升.总的来说,hfq、rybB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力,而fadL、ompN、ybfM的缺失提高了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令狐远凤  杨阳  潘永  段世宇  张家莉  张宝太  杨琦  
为了解RybB sRNA、RNA伴侣蛋白Hfq对沙门菌外膜蛋白fadL、ybfM、ompN的作用,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fadL、ybfM、ompN基因lac融合菌株,通过P22噬菌体转导完成颜色指示菌株中RybB、hfq基因的单缺失与双缺失,进行β-半乳糖苷酶活性试验和qPCR,对其相应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fq抑制ybfM、ompN的表达,但fadL的表达上调;RybB sRNA抑制ompN、fadL的表达,但ybfM的表达上调.当Hfq与RybB共同对ybfM、fadL、ompN进行调控时,对ompN、ybfM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但fadL的表达上调,且Hfq的调控作用总体大于RybB.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娜  宁程程  郭蕴  季春辉  王立霞  张亚萍  孟庆玲  乔军  才学鹏  
为探究鼠伤寒沙门菌sRNA STnc1220的分子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对细菌毒力的影响,通过PCR扩增了鼠伤寒沙门菌sRNA STnc1220基因,分析了其分子特征,利用TargetRNA2网站预测STnc1220基因可能调控的靶基因;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沙门菌(STM)-基因缺失突变株,并与亲本SL1344比较,对其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在不同应激环境中(pH值、H_2O_2、高盐和乙醇胁迫环境)的适应性、通过黏附侵染巨噬细胞和小鼠感染试验对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Tnc1220基因全长73 bp、其上游5′-UTR存在-10和-35启动子结合位点,预测其潜在的靶基因为barA基因;试验成功构建缺失株STM-ΔSTnc1220,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与SL1344亲本株相比,缺失株的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发生改变;在pH=4.8,pH=9和H_2O_2条件下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但在4%NaCl环境下,缺失株在7 h后生长速率明显高于亲本株,在3.8%乙醇环境中缺失株在对数期的生长速率显著升高(P<0.05);其对巨噬细胞中黏附和侵袭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LD_(50)显著升高,对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致病力减弱。表明STnc1220基因在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阐明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公衍军  陈吉祥  杜萌  李爱娟  李筠  张晓华  
对已分离的1株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图谱进行SDS-PAGE分析,并与8株不同血清型的鳗弧菌外膜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鳗弧菌W1主要外膜蛋白分别为24 kD,38 kD,42 kD和47 kD,主要外膜蛋白图谱与鳗弧菌O1血清型标准菌株VIB1相似。抗生素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等14种常用药物产生了抗性,只对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新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研究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和庆大霉素对鳗弧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和磺胺嘧啶明显地抑制鳗弧菌42 kD的主要外膜蛋白的表达,随着抗菌素浓度的增加,该外膜蛋白的表达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伟妮  周丽  邢婧  战文斌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一株大菱鲆致病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R1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图谱分析比较了这8株弧菌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8株弧菌的外膜蛋白电泳一般可得到6-12条条带,其分子量多集中在65-106 kD和28-48 kD,其中36 kD的蛋白带为8株弧菌所共有。用兔抗SR1全菌血清进行Western-blot印迹显示,菌株SR1的外膜蛋白条带中有6条发生了阳性反应,其分子量分别为73 kD、48 kD4、5 kD3、9 kD、36 kD和32 kD。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与兔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东康  Rachit PENGLEE  车金远  易欣鑫  邱超达  鲍宝龙  
嗜水气单胞菌是水环境常见的病原体,具有较强致病性。在本研究中,首次敲除了嗜水气单胞菌aguA基因,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aguA敲除后细菌的粘附、致病、胺代谢等生物过程下降。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发现10个粘附基因、9个发病基因和8个胺代谢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此外,转录组水平分析结合qRT-PCR验证发现VI型分泌系统基因、II型分泌系统基因、鞭毛合成相关基因、菌毛合成相关基因、溶血基因、I型分泌系统基因、肠毒素基因、RTX基因等毒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也出现下调。对两株菌进行草金鱼的体内感染实验,与野生菌株(WT)相比,aguA敲除株(△aguA)感染草金鱼的致病力降低了7.47倍,且aguA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了16.6%。以上结果显示aguA基因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凤雪  冷雪  李真光  温永俊  刘准  武华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TJ株F3代全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860248),结合多个PRRSV亚洲株Nsp2基因比对结果,设计合成引物,选择高致病性PRRSV TJ株噬斑克隆纯化前后14个不同代次,利用合成的引物扩增各代次Nsp2基因的高变区片段及F3代和F92代Nsp2全基因,并进行产物克隆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测序结果表明:PRRSV TJ株在克隆传代过程中出现了序列整段缺失,共缺失120个氨基酸,并且从F18代噬斑克隆开始一直稳定存在。缺失高变区及Nsp2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缺失的氨基酸使Nsp2蛋白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存洁  车金远  黄旭雄  罗土炎  鲍宝龙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敲除鳗弧菌毒力基因vah1,成功构建vah1缺失鳗弧菌菌株Δvah1。Δvah1菌株溶血活性下降89.4%,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16%。Δvah1菌株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半数致死量为(9.77±0.50)×10~5 cfu/mL,相比鳗弧菌野生菌株的半数致死量(3.16±0.80)×10~5 cfu/mL提高了2.09倍;相比鳗弧菌野生菌株,Δvah1菌株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定殖能力明显下降,对肝胰腺细胞造成溶解和空泡化的破坏程度也相对较小,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CAT、SOD、PO、LZM和ACP的表达水平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vah1缺失影响鳗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能力,Δvah1菌株为后续鳗弧菌减毒疫苗或抗鳗弧菌免疫增强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雪瑞  王权  陈永军  万莹  凌娇  王亚磊  蒋蔚  
[目的]外膜蛋白Omp 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很多革兰氏阴性菌的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副溶血弧菌Omp A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omp A基因(VPA1186)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副溶血弧菌SH112株的omp A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开展对该基因在细菌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血清杀菌、细胞黏附、细胞毒性,组织载量以及小鼠致病性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omp A的缺失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速度、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性。野生株和Δomp A的黏附和抗血清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但Δomp A对Caco-2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野生株。小鼠染毒验结果显示,与感染野生株的小鼠相比,感染Δomp A的小鼠症状明显减轻,存活率更高,Δomp A在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带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而互补株的毒力恢复至野生株水平,表明omp A缺失能显著降低副溶血弧菌的毒力。[结论]omp A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相关,为潜在的毒力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维   周家宇   王雨果   胡存洁   方秀   罗土炎   刘洋   鲍宝龙  
为阐明毒力因子溶血素对鳗弧菌感染花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鲈幼鱼分别注射5.0×10~5 CFU鳗弧菌野生株和缺失株△vah1-vah4-rtxA,评估了溶血相关基因缺失对花鲈的感染能力、花鲈各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免疫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鲈感染野生株后的LD_(50)为2.103×10~5 CFU/mL,感染缺失株△vah1-vah4-rtxA后LD_(50)为1.837×10~6 CFU/mL,溶血相关基因缺失使鳗弧菌毒性降到原来的11.44%;鳗弧菌主要定植在花鲈的肠道和鳃中,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在花鲈体内的定植能力,同时降低对鳃和肠道的损伤程度;转录组分析表明vah1、vah4和rtxA缺失后,头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造血细胞谱系、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黏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的IgA生产等免疫通路,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了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鳗弧菌的致病机制,并为开发花鲈抗弧菌免疫增强剂或减毒疫苗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孟璐  车金远  黄旭雄  罗土炎  鲍宝龙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海水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当温度为25~35℃时,容易暴发流行性的弧菌病。利用OverlapPCR和同源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溶藻弧菌RseB基因敲除缺失株。结果显示:与野生溶藻弧菌相比,在生长速度上,RseB基因显示出与生长具有相关性,RseB基因缺失提高了溶藻弧菌的生长速度;RseB基因缺失造成溶藻弧菌溶血性下降37.5%。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seB基因缺失菌株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开始死亡时间推迟4 h, LT_(50)推迟20 h。攻毒后的第24小时,RseB基因缺失菌株在对虾中的定殖能力下降53.4%。受溶藻弧菌感染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严重受到侵染,肝小管的排列顺序紊乱,并且间隙变大、边界线也逐渐模糊,肝胰腺小管的管腔消失;肝细胞的排列开始不规则,有些肝细胞形状很明显地肿大,甚至整个细胞开始变性,被伊红染深,细胞核开始消失。相同时间点的病理切片显示,RseB基因敲除菌株感染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受损情况相对较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军  高海侠  李锐  王瑞  王文静  张瑞良  赵霞  李琳  
【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BaeSR和AcrB双基因缺失株,探究BaeSR和AcrB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杀质粒pLP12介导的同源重组系统构建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R的AcrB基因缺失株CR△AcrB以及AcrB和BaeSR双基因缺失株CR△BaeSR△AcrB,比较分析鼠伤寒沙门菌缺失株与标准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12种药物的敏感性及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CR的基因缺失株CR△AcrB和CR△BaeSR△AcrB。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与标准株CR相比,CR△AcrB对12种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CR△AcrB相比,CR△BaeSR△AcrB对除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外的10种药物MIC下降了50%~87.5%。与标准株CR相比,CR△AcrB和CR△BaeSR△AcrB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变化,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P<0.01)及运动性(P<0.05)均显著下降。【结论】鼠伤寒沙门菌AcrB和BaeSR基因缺失后,细菌的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泽彬  李润成  尹德明  颜运秋  刘忠华  丁建  汪镇南  余兴龙  
从湖南省内多个出现疑似猪"高热病"症状的猪场采集病料70份,采用RT-PCR方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出PRRSV阳性病料54份,阳性率高达77.14%(54/70).对其中8份分别来自娄底、浏阳、永州、双峰、益阳、株洲、宁乡和溆浦的病料中的PRRSV基因组Nsp2高变区部分基因片段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与国内外美洲型PRRSV分离株比较,序列相似性为72.2%~100%,其中,与公布的高致病性PRRSV缺失变异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序列相似性为98.2%~100%.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毒株均是天然存在缺失的变异毒株,其Nsp2均有2个部位出现了缺失,分别为编码1个氨基酸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忠宝  
为了解福建闽北地区鸡源肠炎沙门菌(SE)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从该地区肉鸡规模化养殖场鸡群采集疑似病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特征检测和PCR鉴定进行SE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和动物感染致病性研究。分离菌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经分离鉴定得到的11株鸡源SE,对氨基糖胺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比较普遍,且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达81.81%;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攻毒组鸡只在感染后24 h开始出现死亡现象,3~6 d为死亡高峰期;剖检结果显示,攻毒组鸡只肝脏淤血肿大,肠道组织充血、出血,肠壁变薄;病理切片观察显示,攻毒组鸡只肝脏和肠道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坏死的情况;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SE感染诱导鸡只肝脏和肠道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升高,而盲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下降。表明本地区鸡群感染的沙门菌血清型以SE为主,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株对氨基糖胺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比较普遍,且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肠炎沙门菌病的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