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6)
2023(6617)
2022(5886)
2021(5397)
2020(4943)
2019(11334)
2018(11235)
2017(22028)
2016(12399)
2015(13949)
2014(14256)
2013(14385)
2012(13769)
2011(12447)
2010(12563)
2009(11744)
2008(11948)
2007(11046)
2006(9165)
2005(8280)
作者
(39752)
(33729)
(33501)
(32108)
(21366)
(16438)
(15387)
(13258)
(12546)
(11973)
(11465)
(11238)
(10856)
(10819)
(10806)
(10711)
(10547)
(9977)
(9862)
(9709)
(8654)
(8340)
(8333)
(7611)
(7607)
(7601)
(7551)
(7540)
(7056)
(6912)
学科
(51044)
经济(50993)
(33077)
管理(32109)
方法(27383)
(26006)
企业(26006)
数学(24588)
数学方法(24357)
(14003)
(13937)
(13925)
中国(11804)
(9825)
贸易(9825)
(9546)
(9509)
地方(9348)
业经(9217)
农业(9104)
(9064)
财务(9047)
财务管理(9022)
企业财务(8587)
(8124)
银行(8084)
(7761)
(7754)
金融(7752)
(7642)
机构
大学(187392)
学院(185490)
(73106)
经济(71491)
管理(66625)
研究(65818)
理学(57845)
理学院(57108)
管理学(55863)
管理学院(55516)
中国(47750)
科学(45135)
(42109)
(39728)
(36160)
业大(34388)
农业(33679)
(33450)
研究所(33373)
中心(30092)
(28184)
财经(27114)
北京(24656)
(24585)
(23420)
(23326)
师范(23078)
经济学(23067)
(22177)
农业大学(22101)
基金
项目(126367)
科学(96811)
基金(90949)
研究(84946)
(82336)
国家(81718)
科学基金(67333)
社会(51811)
(49998)
社会科(49067)
社会科学(49048)
基金项目(48526)
自然(46192)
自然科(45116)
自然科学(45092)
自然科学基金(44323)
(42768)
教育(39487)
资助(38287)
编号(33241)
重点(29531)
(27882)
成果(27310)
(26961)
计划(26059)
(25674)
科研(25437)
创新(24164)
科技(23665)
课题(23482)
期刊
(75270)
经济(75270)
研究(49054)
学报(39614)
(37234)
科学(32943)
中国(32738)
大学(28573)
学学(27440)
(27170)
农业(24737)
管理(21493)
教育(15915)
(15401)
金融(15401)
技术(14584)
财经(13695)
(13499)
经济研究(12422)
业经(12084)
(11697)
(11309)
业大(10805)
问题(10668)
科技(9351)
技术经济(9299)
林业(9109)
统计(8999)
农业大学(8802)
理论(8664)
共检索到262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李占文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荆小院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柳培华  贾俊仙  
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发现沙柳木蠹蛾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存在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5-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4种成分。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相应的化合物,对这些标准品进行室内触角电位测定和林间生物测定,评价其对沙柳木蠹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Z7-14:Ac和Z5-14:Ac按一定比例复配后有明显的引诱活性,在此二者的复配物中加入少量Z7-14:OH,诱蛾量稍有增加;将Z7-14:Ac,Z5-14:Ac和Z7-14:OH以10∶8∶1的比例配制成总含量为760μg的诱芯,与三角...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孟宪佐  
小木蠹蛾 (Holcocerusinsuleris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 14:Ac、Z3E5 14:Ac、E3 14:Ac和Z9 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只有Z3 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 ,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 5 0 0 μgZ3 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 2 6 6头 ,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 1 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 14:Ac的发展 ,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伟  周娇  刘鑫海  骆有庆  李月华  宗世祥  
为了明确沙蒿木蠹蛾性信息素的诱捕距离和效果,在受害的黑沙蒿林外,主要风向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区域分别等距离设置7个诱捕器。诱捕结果表明:上风向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占到诱捕总量的60%,侧风向的效果好于下风向;在上风向设置的不同距离的诱捕器中,距林缘30~210m处均能诱捕到成虫,但以60m处诱捕到的数量最多;该性信息素的持效期为25~34d;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的野外诱捕效果显示,船形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实用新型诱捕器。除了沙蒿木蠹蛾,该性信息素还对草地螟、冬麦异夜蛾和蜂虻等有较明显的诱捕效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张金桐  成小芳  张连生  梁树军  姚国龙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m.用性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美红  张金桐  宗世祥  骆有庆  曹川健  范丽华  刘红霞  辛海萍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14:OH)、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14: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14:Ac、Z3E5-14:Ac、E3E5-14:Ac、Z3-14: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宪佐  李维维  韩艳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玉秀  韩艳  孟宪佐  
黄斑卷蛾 (Aclerisfimbriana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醛 (简式E11,13 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 ,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E11,13 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最佳剂量为 1.0mg。单一的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 1 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 ,但对E11,13 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 (反 ) 11,13 十四碳双烯 1 醇和(反 ) 11 十四碳烯 1 醇 ,(反 ) 11 十四碳烯醛对E11,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赵怀玉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骆有庆  李镇宇  荆玉栋  马超德  徐双民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沙棘木蠹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南部和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辽宁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四川省的西部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部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部分地区是该害虫的适生区,这一地区正是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布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在综合分析沙棘灌丛林自然分布、沙棘人工林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中国“三北”地区的本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种群爆发是本地害虫危害引入树种的典型例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  许志春  张连生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孟宪佐  
Electroantennograms(EAGs)were obtained for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 exposed to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extracts and standard compounds.The male response profiles to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extracts were rai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ands.Of compounds tested 12 elicited conspicuous EAG...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慧  尹士采  郭宗香  马好运  任梓齐  折冬梅  梅向东  宁君  
【背景】近年来,随着新引种作物藜麦种植面积的显著增长,取食藜属植物的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逐渐增多并成为危害藜麦的主要害虫,对我国农作物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目的】通过对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组分母体结构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极性基团修饰,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类似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为利用性信息素及类似物绿色防控宽胫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性信息素前体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原料,三乙胺作缚酸剂(与酸酐反应时需加入催化剂 4-二甲氨基吡啶),分别与 2-溴丙酰氯、2-氯乙酰氯、二氟乙酸酐、三氟乙酸酐、甲基丙烯酰氯、2-丁烯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合成卤素原子修饰的性信息素类似物 K1—K4 和碳链末端双键修饰的类似物 K5—K6。采用梯度稀释配制不同浓度(0.001、0.01、0.1、1、10、100 μg·μL~(-1))的类似物 K1—K6 溶液,利用不同浓度类似物直接刺激宽胫夜蛾雄蛾触角,测定类似物 K1—K6 的触角电生理(EAG)响应值;在性信息素诱芯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配制性信息素类似物诱芯,于 2021 年夏季在北京延庆地区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根据统计诱芯的雄蛾诱捕量对类似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类似物刺激浓度从 0.001 μg·μL~(-1)增至 100 μg·μL~(-1),雄蛾触角对类似物 K1—K5 的 EAG 响应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宽胫夜蛾雄蛾触角对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2-溴丙酸酯(K1)的响应最强烈,在 100μg·μL~(-1)下 EAG 响应值为 1.34 mV。而类似物 K5、K6 的 EAG 活性相对较低,其 EAG 响应值在 100 μg·μL~(-1)下分别为 0.67、0.57mV。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合成的 6 种类似物均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其中类似物 K5 添加剂量为 100 μg 时,15 d 平均诱捕量最高,为 35.00 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类似物 K1 添加剂量为 10 μg 时,15 d 平均诱捕量为 32.33 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结论】经过 EAG 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类似物 K1 和 K5 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活性,可作为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的增效剂;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 K2、K3、K4、K6 表现出了与性信息素相当的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宽胫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章义  尹伟伦  梁华军  于京民  张庆  
近些年来,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作者调查发现,沟底、水库边及河滩沙棘林有极强的抗灾能力.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现象及其机理,从2001年起,作者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及辽宁省建平县的虫灾区,进行了为期6年的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沙棘抗沙棘木蠹蛾的主导因素不是土壤肥力,而是土壤水分;水肥充足,使沙棘光合作用增强,蛋白质、贮藏营养物质增加,糖等有机化合物减少,碳氮比值下降,Na+、K+含量比率失调,树体体温下降;河滩沙棘林的抗虫机理,是由土壤含水量诱发的一系列抗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