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0)
2023(3538)
2022(3163)
2021(3101)
2020(2518)
2019(5805)
2018(5909)
2017(11082)
2016(6183)
2015(7077)
2014(7157)
2013(6997)
2012(6873)
2011(6248)
2010(6498)
2009(6227)
2008(6495)
2007(6323)
2006(5748)
2005(5245)
作者
(19076)
(16138)
(15712)
(15033)
(10349)
(7909)
(7244)
(6138)
(5987)
(5984)
(5389)
(5371)
(5200)
(5174)
(5119)
(4912)
(4763)
(4742)
(4583)
(4527)
(4132)
(4014)
(3893)
(3702)
(3600)
(3583)
(3552)
(3522)
(3308)
(3267)
学科
(26366)
经济(26336)
(20686)
管理(19985)
(18180)
企业(18180)
方法(9205)
地方(8149)
(7651)
数学(7154)
中国(7129)
数学方法(6952)
业经(6276)
(5924)
(5888)
(5886)
(5284)
(5229)
贸易(5223)
农业(5181)
(5038)
(4981)
理论(4788)
地方经济(4638)
(4283)
技术(4133)
(4107)
银行(4100)
经营(4090)
(3919)
机构
学院(93993)
大学(93810)
(35113)
管理(34647)
经济(34209)
研究(32952)
理学(29279)
理学院(28858)
管理学(28228)
管理学院(28028)
中国(25326)
(20984)
科学(20824)
(17452)
(16039)
研究所(15681)
(15228)
(15039)
中心(14902)
(13845)
师范(13706)
北京(13454)
(12834)
业大(12766)
财经(12545)
(11795)
农业(11706)
(11087)
师范大学(10808)
技术(10526)
基金
项目(57143)
科学(44170)
研究(41223)
基金(40493)
(35708)
国家(35396)
科学基金(29592)
社会(25043)
社会科(23584)
社会科学(23575)
(21625)
基金项目(21024)
自然(19604)
教育(19510)
自然科(19152)
自然科学(19146)
(18925)
自然科学基金(18816)
编号(17466)
资助(17378)
成果(15253)
重点(13025)
(12563)
课题(12443)
(12367)
(11115)
项目编号(10683)
(10649)
科研(10517)
教育部(10479)
期刊
(44806)
经济(44806)
研究(28315)
中国(20908)
学报(15429)
管理(15330)
科学(15109)
(14738)
(12985)
教育(12712)
大学(11798)
学学(10979)
农业(9749)
(8696)
金融(8696)
技术(8632)
业经(7133)
财经(6647)
经济研究(6032)
图书(5792)
(5763)
问题(5598)
(5530)
(5311)
(5143)
国际(5047)
(4959)
论坛(4959)
技术经济(4788)
现代(4670)
共检索到150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陈翔  熊燕华  
近年来,沙特与伊朗在中东地区经常利用代理人战略开展竞争和博弈,具体表现为支持内战国家的代理人来改变战争进程与结果、扶植代理人进行权力竞争、利用代理人进行外交角力等。沙伊之间运用代理人进行博弈,既是两国的地缘政治对抗、教派纷争等结构性矛盾使然,也是由于代理方本身需借助外部力量实现政治与宗教目的。不过,受直接冲突与战争高成本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两国之间的博弈不会走向正面军事冲突。截至目前,沙伊的代理人战略加剧了中东政治生态的恶化,加快了地区阵营化、冷战化格局的演进,加深了中东国家政治的对抗性烈度。可以预见,施动方、代理方以及域内外大国关系的演绎将会对沙伊的代理人战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韩小婷  
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原有的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力量均衡被打破。地区大国沙特和伊朗为了进一步争雄海湾,进而确立自身在中东的话语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博弈。沙伊关系发展演变围绕六大问题而展开,即沙特国内什叶派问题、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及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问题、黎巴嫩政局和巴以问题、叙利亚内战、沙特军事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问题。双方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以对抗为主、妥协合作为辅的基本特点。由于对抗与妥协的层面及其限度会因时因事而转换,因此为双方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大国特别是美俄的中东政策也是影响沙伊关系的重要变量。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周明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美国发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在小布什时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伊朗提升地区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时期,沙伊关系总体维持良好状态,但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沙伊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其任内中后期日渐显现,激化了沙伊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及缓和美伊关系的政策措施,再次为伊朗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由此成为沙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修复与盟友关系、加大军售以及遏制伊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金良祥  
伊核全面协议很快将进入落实阶段,前景虽未必看好,但伊核危机软着陆已成定局。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可望巩固和扩大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地缘战略利益,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制裁的弱化,伊朗可望崛起为地区经济中心。后协议时代,中伊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外部政治压力下降,中伊经贸合作的规模有望扩大,但中国弱势剩余产能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伊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融合可望加强,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似可利用协议契机全面提升中伊政治和经济关系,包括正式从战略高度明确定位中伊关系、实行中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美国如果去打伊朗,将会陷入一个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量多深的泥潭,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自1953年摩萨台政府被推翻,美国和伊朗结下仇恨。当仇恨"升华"为意识形态之后,仇恨更加深重。当前真正的问题是伊朗想要发展核武器,这将改变美国和伊朗之间的谈判筹码。按照美国原有的外交政策,伊朗核武器问题将无解。要解决伊朗核问题,需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美国对其伊朗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俊华  杨兴礼  
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认为中伊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美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教育是减轻灾害、保证安全的关键途径之一。日本、印度、伊朗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各异,但是面对自然灾害,日本在全民互助中开展灾害情感教育,印度有针对性地面向实践者进行风险教育,伊朗致力于通过地震教育培育社会安全文化,这些国家都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充分体现出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国家教育的战略选择,值得考量。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苏欣  
俾路支人作为伊朗国内不同于主体民族与主要教派的少数族群,其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伊朗国家治理的重要议程。1928年西俾路支斯坦并入伊朗后,巴列维王朝对俾路支人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导致伊朗俾路支民族抗争运动兴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伊朗政府对俾路支人的政策从压制为主的消极管理,逐步转变为以安抚为主的"吸收"政策。在与中央政府的互动过程中,伊朗俾路支人形成了不被认可的少数族群身份、边缘化的政治地位、落后的经济状况、受限的民族语言环境以及逊尼派宗教人士主导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社会特征。由于伊朗俾路支人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当前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Hassan Zohoor  李亚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泽平  
核危机的出现是伊朗与美国霸权长期对抗的必然 ,也有伊朗企图通过获取核武器寻求安全自助的因素。从战略行为方式判断伊朗核危机中的动向在于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对照 ,理解战略的根本目标与实现手段间平衡互动 ,探寻化解核危机的可行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翔  
在大国竞争时代,美国通常会采取多种战略手段打压战略对手以维护霸权地位。考察战后以来美国进行大国竞争的历史进程,发现代理人战略是一种经常实践但仍需要理论解释的经验现象,尤其是美国代理人战略成败的归因分析。代理人战略是代理发起方不直接出面,而是寻找安全与外交领域的当地替代者实现间接制衡目标的战略手段。一般来说,一项国际战略的实施效果受到行为体动机与能力的双重制约。美国代理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美国与其代理人的利益契合度及代理人资源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利益契合度是美国与代理方合作的前提,利益契合度越高,施动—代理关系愈加稳固,合作意愿趋高,越有利于代理人战略的施展。代理方资源整合能力是代理人从美国获取及自身原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整合能力越强,给对手制造的麻烦愈大,越有利于实现代理人战略的目标。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在阿富汗与尼加拉瓜的代理人战略为例,对这个理论假设进行对比检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熊李力  严展宇  
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初期,新政权主要通过反美主义的革命路径塑造政治合法性。随着伊斯兰政权执政时间的延长,政治合法性塑造开始由革命路径转向绩效路径。为解除国际制裁与封锁,重振国内经济,伊朗需要改善伊美关系。由于伊以关系并非必然冲突模式,且伊美关系与伊以关系呈非对称因果互动,只要以色列的核心安全利益得到保障,伊美关系的改善前景非但不会受到伊以关系的阻碍,反而会带动伊以关系走向缓和。在此背景下,随着作为伊美关系主要症结的伊朗核问题谈判取得历史性突破,伊美关系改善的前景将趋于明朗。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章远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秩序变动加剧。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以逐渐明朗的新中间地带姿态获得自“阿拉伯之春”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的外交空间。伊朗是中东核心政治力量之一。相较于其他中东国家,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面临更为严重的与美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之间的结构冲突。俄乌冲突增加了伊朗国境之外的暴力阴影。为获得合理的国家利益收益,同时抑制不安全状况的发生,伊朗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的对外交往策略是维持地区均势。由于中东地区没有有效的一体化体系,且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在国外暴力和结构冲突的双重压力下,伊朗的对外行为是理性地优先考虑自身防卫安全,继而考虑突破结构冲突环境所施加的惩罚,再而对地区内关键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伙伴作出合作姿态以减少包括国防在内的开支。这些行为不仅从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经济利益,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存危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强  田文林  孙德刚  黄日涵  
近来,因伊朗核问题所导致的危机不断升级,美国和以色列不断放言要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战争阴云再次笼罩中东地区。美国与伊朗的矛盾表面上看是聚焦于伊朗"以民用开发核能为由,行发展核武之实",但是事实上仍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即表面上看是个技术性问题,但实则为政治问题,既是美伊长期矛盾作用的结果,也是美国与伊朗、伊朗与以色列和伊朗与沙特"三组矛盾"的作用结果。就目前看,虽然伊朗局势进入了一个危险期,但显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尚未做好对伊朗发动军事进攻的准备,即便战争不可避免也尚有距离。本文为鄙刊编辑部邀请的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文章的综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