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69)
- 2023(9047)
- 2022(8190)
- 2021(7801)
- 2020(6523)
- 2019(15248)
- 2018(15251)
- 2017(29466)
- 2016(16149)
- 2015(18289)
- 2014(18324)
- 2013(18011)
- 2012(16453)
- 2011(14742)
- 2010(14423)
- 2009(12914)
- 2008(12377)
- 2007(10494)
- 2006(9018)
- 2005(7638)
- 学科
- 济(61729)
- 经济(61663)
- 管理(45125)
- 业(42249)
- 企(35395)
- 企业(35395)
- 方法(30135)
- 数学(26061)
- 数学方法(25764)
- 农(16252)
- 学(15336)
- 中国(14830)
- 地方(14687)
- 财(14085)
- 业经(13654)
- 农业(11045)
- 贸(11043)
- 贸易(11036)
- 理论(10896)
- 和(10809)
- 易(10682)
- 环境(10639)
- 技术(10145)
- 教育(9303)
- 制(9284)
- 务(9278)
- 财务(9221)
- 财务管理(9207)
- 划(8997)
- 企业财务(8720)
- 机构
- 大学(225823)
- 学院(224209)
- 管理(92490)
- 济(82772)
- 理学(81046)
- 经济(80817)
- 理学院(80142)
- 管理学(78695)
- 管理学院(78305)
- 研究(74110)
- 中国(52140)
- 科学(49404)
- 京(48352)
- 所(37266)
- 农(36923)
- 业大(36516)
- 财(35613)
- 研究所(34555)
- 中心(32852)
- 江(30782)
- 北京(30582)
- 范(30292)
- 师范(30025)
- 财经(29504)
- 农业(28962)
- 院(27482)
- 经(26835)
- 州(25885)
- 师范大学(24480)
- 技术(24111)
- 基金
- 项目(163452)
- 科学(127362)
- 研究(117989)
- 基金(117468)
- 家(103154)
- 国家(102323)
- 科学基金(87456)
- 社会(71573)
- 社会科(67707)
- 社会科学(67689)
- 基金项目(63909)
- 省(63894)
- 自然(59047)
- 自然科(57575)
- 自然科学(57562)
- 自然科学基金(56486)
- 划(54481)
- 教育(53369)
- 编号(48688)
- 资助(48025)
- 成果(38559)
- 重点(36393)
- 部(35104)
- 发(34628)
- 创(33814)
- 课题(33060)
- 创新(31467)
- 科研(31464)
- 计划(30154)
- 大学(30124)
共检索到310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慕焕东 邓亚虹 张文栋
[目的]研究含水率与干密度对砂质黄土强度的影响,揭示土体力学强度与结构强度对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区砂质黄土边坡滑塌的影响。[方法]通过直接剪切试验,分析了砂质黄土含水率(7%,11%,15%和19%)、干密度(1.60,1.65,1.70和1.75 g/cm~3)、砂粒质量分数(30%,35%,40%和45%)对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砂质黄土构度试验,分析其结构强度特性规律并建立其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含水率、土性(砂质黄土、粉质黄土、黏质黄土)对构度的影响。[结果]砂质黄土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含水率由7%增加到19%时,其黏聚力由5.5 kPa降低至2.0 kPa,内摩擦角由33.22°降低至26.98°。砂质黄土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干密度由1.60 g/cm~3增加到1.75 g/cm~3时,其黏聚力由5.5 kPa增加至60.5 kPa,内摩擦角由25.64°增加至26.15°。砂质黄土的抗剪强度、内摩擦角随着砂粒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黏聚力随着砂粒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砂粒质量分数由30%增加到45%时,其黏聚力由3.82 kPa降低至1.48 kPa,内摩擦角由22.56°增加至25.42°。砂质黄土、粉质黄土、黏质黄土的构度均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含水率由7%增加到19%时砂质黄土构度下降了38.83%,粉质黄土构度下降了84.57%,黏质黄土构度下降了34.89%。随着砂质黄土构度的增加,其抗剪强度也随之增加,亦即结构性越强其抗剪强度越大。[结论]含水率与干密度对砂质黄土剪切强度及结构强度影响较大,应重视因含水率增加或干密度降低使得土体剪切强度及结构强度降低,进而引发黄土滑塌的灾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娟 冯灵芝 张建康 王云 曹梅 常善刚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瞿文斌 及金楠 陈丽华 胡雨村
为研究黄土高原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通过Wu&Waldron(WWM)模型和Fiber Bundle(FBM)模型,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刺槐、荆条和丁香4种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并用原位直剪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造林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从边坡尺度上量化4种不同植物根系固土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原位直剪试验的验证,发现评价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增强作用的WWM、FBM模型均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建议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模型。同时,基于原位直剪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丁峰
黄土是重要的陆相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我国中北部黄土高原、沙漠—黄土过渡带、沙漠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沉积序列。黄土沉积具有时间序列长,记录气候信息丰富的特点,在第四纪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中通常都是利用黄土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磁化率等信息来重建区域古气候信息,特别是第四纪以来亚洲季风的位置和强度演变。根据黄土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和区域位置的不同,我国黄土带从北到南,可分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带,沙漠边缘区黄土沉积大多是砂黄土沉积,利用这类砂黄土沉积来研究沙漠演化及局地古气候环境变化。库姆塔格沙漠研究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恩贤 韩刚
为了解沙棘人工混交林的改土效应,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森林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混交林增强了土壤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改土效应。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比油松纯林提高了20.8%,而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程度的破坏率却比油松纯林低40.76%;土壤容重和坚实度分别较油松林低5.9%和15.1%,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高12.16%和16.9%,持水量和含水量高13.6%和5.9%;有机质、全N、P2O5、速效P、速效K较油松纯林分别增长了10.5%、22.6%、20.2%、25.4%和12.6%;林内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分别比纯林平均提高了17.5%、89.6%、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嘉玮 杨海龙 曲梦雨
【目的】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分析群落组成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明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环境限制因子,保证植被恢复过程中人为干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生态过渡区典型退耕人工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小流域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同时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植被组成特征并对相关环境因子进行排序。【结果】TWINSPAN将安门滩小流域23个样地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其中群丛I、II、III、IV是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早熟禾为代表的缓生针叶树种-喜阳草本群丛,群丛V、VI、VII、VIII是以青杨+华北落叶松-唐松草为代表的速生树种-耐荫草本群丛。CCA结果表明,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特征与土壤全磷、含水量、速效钾以及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P <0.05)。在目前造林阶段,缓生树种林下伴生草本对资源的大量占据延缓了植被恢复进程,林分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速生树种的生长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的限制。【结论】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生态恢复进程中,应根据植被群落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和持续监测,改善缓生树种的生长条件,调整速生树种的密度和林下层次结构,确立科学的造林营林模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华 王铁良 白义奎 姜国辉
为了研究水灰比、沙漠砂取代率和粘土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采用沙漠砂部分取代中砂,配置砂浆,并进行正交性试验。通过层次分析和综合评分得到各因素、各水平的影响权重和最佳配合比方案。结果表明:当沙漠砂取代率和粘土取代率为30%时,砂浆流动性最好;当沙漠砂取代率为20%时,砂浆抗压强度达到峰值;粘土的掺入对砂浆抗压强度有较大的劣化作用,随着粘土取代率的增大,砂浆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对于一般工程项目试验最佳配比方案为:试验水灰比、粘土取代率和沙漠砂取代率分别取为1.53,30%和10%。说明沙漠砂混合砂浆可以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能够满足砂浆强度和流动性要求,且经济合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钜,章景可,李凤新
国内外曾研究出不同类型的坡面侵蚀计算模型,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流域侵蚀计算模型,至今流域侵蚀量仍以输沙量替代。本文充分利用黄河中游不同区域具有大量淤地坝的条件,再通过侵蚀影响因素机理的分析、在侵蚀形态类型区的划分等基础上探讨侵蚀变权模型的建设。首先选择了155个“闷葫芦”淤地坝,采集每个坝的年均淤积量,以及相应流域的侵蚀影响因素:植被盖度、降雨量、沟谷密度、切割深度、地表组成物质、>15°的坡耕地面积比等资料,采用变权形式,建立侵蚀强度宏观估算模型。最后用年降水量与年输沙量的关系对模型进行改进。得到如下适用于多沙粗沙区的侵蚀量计算模型:log(Tm)=21.3/(3/Gm+55/Qsd+9/Zx+10/Wx)+(0.92-1.69/(3/Gm+70/Qsd+8/Zx+9/Wx))*ln(Ps*Pd)+0.67*Rd-6.85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侵蚀模型,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晓辉 卢芳 张兴昌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年限、不同植被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发现,刺槐、苜蓿、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线性相关;安塞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逐渐乔木化而增大;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曲线类似于一个周期的"正弦曲线"或"反弦曲线",但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例外;土壤有机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随纬度的北移而减小,其顺序为:富县>宜川>安塞>神木。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陕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泽孟 李婧 岳天祥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生态系统过渡带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其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逐渐成为土地利用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GIS的时空分析方法,在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的判别标准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系统过渡带的时空分析模型。在建立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规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覆盖正向和逆向转换指数模型。并以黄土高原为案例区,在定量识别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土地覆盖的转换情况。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共有14种生态系统过渡带类型,其总面积占整个黄土高原的25.21%。在1985—2005年期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兴国 张旭东 杨启国
经过对坡度为5°和15°,集水面分别是塑料、水泥、三合土、夯实土和自然土等5种表面的车道型雨水径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均有一定的关系;塑料、水泥面的平均径流系数为72%~77%,三合土、夯实土、自然土的平均径流系数为5%~18%。根据计算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垄膜沟植雨水集蓄试验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比较明显。根据设计降雨量、平均径流系数和小麦生育期需水量,估算了西峰、环县和天水等代表站集水面与耕种面积之比,其值在0.5~0.8之间。
关键词:
雨养农业 雨水集蓄 径流 设计降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良军 刘天成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有燕 张文辉 何景峰 周建云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文冠果的种群特征,为文冠果人工林的天然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文冠果天然林各6块并设置样地,通过实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的种群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文冠果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标准生命表及不同坡向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结果】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幼龄个体数多,中老龄个体数少。Ⅱ龄级文冠果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降低;在Ⅴ、Ⅵ龄级,由于生理衰老再次出现死亡高峰。文冠果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以半阳坡种群聚集强度较大,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侯庆春
在详细描述土壤干层现象和类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土壤干层的成因 ,即低降水高蒸发、水土流失、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群落生产力过高和群落密度过大等 ,指出土壤干层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局部小气候环境趋于旱化、土地退化、植被生长衰退、天然下种更新不良及加大造林难度等 ,最后提出了缓解土壤干层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的意义和重要性。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化 土壤干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黎明 林培
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作为黄土高原今后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科学地统一起来。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范例探讨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其主要步骤包括小流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空间面积分配、土地系统生态设计以及土壤侵蚀量输出分析和水土保持决策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