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0)
2023(4678)
2022(3859)
2021(3541)
2020(2983)
2019(6795)
2018(6573)
2017(11857)
2016(6259)
2015(6972)
2014(6815)
2013(6378)
2012(6059)
2011(5624)
2010(5586)
2009(5532)
2008(5302)
2007(4743)
2006(4453)
2005(4176)
作者
(21013)
(18195)
(17978)
(16728)
(11049)
(8715)
(7899)
(7027)
(6638)
(6248)
(6225)
(6064)
(6029)
(5810)
(5748)
(5501)
(5392)
(5265)
(5213)
(5047)
(4713)
(4432)
(4259)
(4069)
(4017)
(3981)
(3912)
(3823)
(3686)
(3681)
学科
(23887)
经济(23833)
管理(18159)
(13440)
(11009)
企业(11009)
(9622)
方法(7404)
环境(7154)
(6564)
(6301)
中国(6135)
数学(5993)
数学方法(5870)
土地(5627)
(5171)
地方(5114)
(4991)
金融(4990)
业经(4865)
资源(4819)
(4528)
(4443)
(4428)
银行(4411)
(4277)
(4225)
农业(4082)
生态(3990)
关系(3874)
机构
大学(94677)
学院(93308)
研究(37046)
(32217)
经济(31427)
管理(31100)
中国(27924)
理学(26282)
科学(26186)
理学院(25880)
管理学(25165)
管理学院(25001)
(22459)
(21366)
(20424)
业大(18838)
研究所(18807)
农业(17978)
中心(16290)
(15860)
(14499)
(14211)
北京(13805)
(12887)
(12695)
师范(12517)
财经(12226)
科学院(12053)
农业大学(11850)
(11551)
基金
项目(67074)
科学(51437)
基金(48782)
(46075)
国家(45785)
研究(43137)
科学基金(37258)
社会(26717)
自然(26242)
基金项目(25979)
自然科(25537)
自然科学(25529)
(25460)
社会科(25239)
社会科学(25233)
自然科学基金(25060)
(23067)
资助(19123)
教育(18212)
重点(16346)
编号(15377)
计划(14895)
(14471)
科技(13744)
(13561)
(13546)
科研(13333)
创新(12945)
成果(12297)
(12261)
期刊
(38269)
经济(38269)
研究(24560)
学报(22598)
中国(21056)
(20345)
科学(19294)
大学(16207)
学学(15544)
农业(13772)
(11707)
管理(11438)
(8379)
金融(8379)
(7835)
技术(7088)
资源(6864)
教育(6774)
林业(6632)
业大(6566)
财经(6090)
(5876)
业经(5817)
科技(5557)
经济研究(5249)
(5151)
农业大学(4942)
问题(4834)
自然(4303)
国际(3996)
共检索到140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5%降低,0~10cm土层平均粒径从74.41-77.28-86.29-92.71微米变化,并伴随着黏粒消失和粗沙出现。相同植被条件下,以灌丛下土壤平均粒径最小、沙堆边缘和风影区次之、丘间地最大,分选性则以丘间地最好而灌丛下最差。过渡带植被可截获相当部分远程输送的悬移质,使表土物质组成细化;灌丛沙堆明显的细粒富集效应及丘间地土粒相对粗化与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涛  韩福贵  安富博  张裕年  郭树江  段晓峰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广泛分布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观测,研究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上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不同:生长初期和生长休眠期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但是在生长旺盛期沙堆各部位日动态变化既有"单峰曲线"又有"双峰曲线";2)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不一致:生长初期峰值集中出现在11:00左右,旺盛期上午各位点的峰值集中出现在09:00左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迟旭  崔向新  党晓宏  蒙仲举  翟波  张格  
[目的]探明吉兰泰盐湖绿洲防护林带同一建植年限柽柳灌丛形态大小与阻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制约沙堆形成的灌丛形态参数,为吉兰泰盐湖绿洲防护林带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在相同建植年限的柽柳防护林带设置100 m×100 m的样方,用钢卷尺测量柽柳灌丛高度、冠幅长度、冠幅宽度、沙堆高度、沙堆长度和宽度,计算灌丛个体指数(SSI);将样方内柽柳灌丛分为大型灌丛、中型灌丛和小型灌丛,通过3类灌丛形态指标与沙堆形态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柽柳灌丛发育过程中沙堆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1)随着柽柳灌丛的生长,其沙堆长度、宽度、高度、底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从小型灌丛到大型灌丛SSI平均增加了50.42,沙堆底面积为0.12~31.64 m~2,柽柳灌丛发育过程中沙堆形态均呈类椭球型。(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灌丛高度是制约大型柽柳灌丛沙堆宽度的主要参数(R=0.931),小型、中型灌丛沙堆形态主要受灌丛长度和宽度的制约,小型灌丛长度和宽度与沙堆长度和宽度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63。(3)柽柳灌丛SSI与沙堆体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71,SSI与沙堆底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78,随着植株的生长SSI增大,其积沙能力增强。[结论]冠幅长度和宽度是灌丛生长前期影响积沙效果与沙堆形态的主要因素,随着灌丛生长及SSI增大,灌丛高度成为沙堆形态的主要制约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梅  曹丽君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晓晖  于春堂  慈龙骏  
在详细介绍基于栅格数据的植物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沙漠-河岸过渡带上的2种不同气候类型区的白刺沙堆为例,采用g函数和L函数对沙堆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所有沙堆还是面积大小不同的沙堆均以聚集分布为主,这可能是沙漠生态系统中庇护植物效应的反映,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较概化点格局分析方法所反映的近距离聚集程度明显;双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气候类型区内不同大小的白刺沙堆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干旱区的巴拉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概化点格局的分析方法则在较远距离得出不同的结果,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基于栅格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作为...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江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的退化关系到绿洲边缘荒漠化的扩张和绿洲生态安全,是荒漠化防治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起防风固沙作用的人工梭梭林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已威胁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集与化验的基础上,对梭梭群落进行退化程度的划分,探索不同退化程度的梭梭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征,以及植被退化过程与土壤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区土壤质量监测评价、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传华  冯固  田长彦  白灯莎  张福锁  
为探索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变化规律,选择盐化草甸、灌丛及沙漠3种景观类型,测定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间空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水分含量以及柽柳营养枝δ13C等指标,并用土壤养分的富集系数来表征肥岛效应的强弱。结果发现盐化草甸退化为灌丛时,柽柳肥岛效应增强,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分别由3.0和2.8增加至7.1和3.7;而随着灌丛向沙漠逐步过渡,肥岛效应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由7.1和3.7下降到0.5。这种变化反映了荒漠化在该地区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肥岛中SOC和TN的富集系数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有效指标。同时,肥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相岳   朱丽   侯红蕊   左轶璆  
【目的】探究胁迫环境下红沙灌丛根系构型特征以及其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以期明晰植物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根系动态生长策略。【方法】以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红纱(Reaumuria songarica)灌丛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根径、分支率并计算拓扑指数,采集土壤测定其养分含量并计算相对作用强度(RII),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根系构型特征对沙堆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结果】(1)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灌丛根系生长平均深度可达68.63 cm,水平分布范围均值可达99.97 cm,根系以水平分布根为主。研究区的红砂灌丛根系分支一般分为4级,根系次级分支较多,分支结构复杂,更接近叉状分支结构。(2)红砂灌丛覆盖地表改变了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灌丛沙堆内部养分含量高于无植被覆盖的丘间空地,形成“肥岛效应”,其中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磷(TP)的含量高于20~30 cm土层,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全氮(TN)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3)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C/N、C/P、N/P)与根系构型拓扑参数(TI、q_b、q_a)表现为正相关,其中C/P、N/P与拓扑参数的线段夹角最小,说明相关性更强。总分支率(R_b)、TN、TP与以上参数呈负相关,其中R_b与TN相关性较强。【结论】红砂灌丛形成了“肥岛效应”,沙堆土壤中的C/P、N/P对根系构型有较强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生  杨晓晖  张克斌  于春堂  慈龙骏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沙漠边缘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晰、降雨在土壤中运移快、耗散明显等特征;绿洲区三者的特征与沙漠边缘正好相反;过渡带介于二者之间,但和沙漠边缘的特征更为接近.在沙漠边缘进行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并使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牛赟  刘建海  张虎  边彪  赵国生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在黑河中游绿洲荒漠过渡带建立荒漠化定位监测站,通过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降水、空气湿度、水面蒸发、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地下水埋深近6年均分别为135.92 mm、46.02%、1 108.10 mm、3.46%、265.31 cm;降水、水面蒸发、地下水埋深呈波动性增加趋势,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和空气湿度呈波动性略有减少趋势。(2)降水量、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步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闫守刚  沈自彬  李晓东  许清涛  
【目的】研究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生态过程,探讨过渡带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流动沙丘-植被面积的关系的调控作用。【方法】在科尔沁沙地西部乌兰敖都地区,利用样带法在所选择的流动沙丘背风坡迎风坡与丘间低地的连接处,测量沙埋高度、宽度以及风蚀深度,并在生长季末调查样方内植物的丰富度和多度。【结果】1)流动沙丘背风坡在风力作用下,沙子埋压丘间低地植被,导致部分沼泽-草甸植物退出丘间低地;沙丘迎风坡底部的裸沙带,每年生长季初有沙丘先锋植物侵入,在生长季末形成建植种群,最终形成迎风坡过渡带。迎风坡过渡带的宽度为3~5 m,背风坡过渡带的宽度为4~6 m,因此,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属于小尺度过渡带。2)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查向浩  林宁  王晶  张文河  李有文  
【目的】为了分析和检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荒漠中灌木"肥岛"效应对荒漠土壤肥力的作用强度。【方法】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胡杨(Populos euphraticu)灌丛林及周边过渡带中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通过计算富集率和构建土壤肥力指数模型评价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过渡带和灌丛下的土壤p H均呈碱性,且随土壤深度增加碱性增强;土壤中全N、全P、全K和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富集率表明,在胡杨灌丛,土壤OM、全N、全P、全K、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娟  冯灵芝  张建康  王云  曹梅  常善刚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向慧  王兵  高志海  纪永福  
根据在我国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连续实测资料,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地区沙土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样带上,红柳沙包、白刺沙包和流动沙丘上的土温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动态以及垂直变化规律;与红柳和白刺沙包相比,流动沙丘地表层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日较差达30 4℃,而且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变化也非常快;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层内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地表温度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最大和最小温度来临时间上的延迟以及土温变化幅度的大小上,在5cm土层土温的昼夜变化相对剧烈,温波振幅大,而到80cm处,沙土温度的昼夜变化幅度接近于0;影响沙土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