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82)
2023(5109)
2022(4320)
2021(3924)
2020(3419)
2019(7513)
2018(7460)
2017(14289)
2016(7856)
2015(8498)
2014(8501)
2013(8274)
2012(7658)
2011(6876)
2010(6758)
2009(6092)
2008(6134)
2007(5473)
2006(4642)
2005(4167)
作者
(25611)
(21573)
(21127)
(20117)
(13524)
(10535)
(9629)
(8219)
(8098)
(7817)
(7345)
(7273)
(6977)
(6792)
(6774)
(6715)
(6507)
(6272)
(6200)
(6109)
(5482)
(5347)
(5184)
(4898)
(4749)
(4744)
(4713)
(4706)
(4466)
(4352)
学科
(28437)
经济(28410)
管理(22229)
(21969)
(17856)
企业(17856)
方法(15202)
数学(13338)
数学方法(13163)
(8967)
(8636)
(7345)
业经(6886)
(6631)
财务(6617)
财务管理(6605)
企业财务(6449)
中国(6248)
理论(5441)
技术(5284)
信息(5117)
(5084)
农业(5067)
(4849)
贸易(4849)
(4725)
(4589)
银行(4552)
(4304)
(4277)
机构
大学(115802)
学院(113647)
管理(42491)
(40942)
经济(40076)
研究(39959)
理学(37089)
理学院(36613)
管理学(35800)
管理学院(35578)
科学(28426)
中国(27888)
(27279)
(24205)
业大(22930)
农业(21822)
(21590)
研究所(20205)
(19041)
中心(18462)
(16804)
财经(15828)
农业大学(14877)
北京(14535)
(14473)
(14302)
(14243)
师范(14072)
(13690)
(13379)
基金
项目(83798)
科学(65076)
基金(61909)
(57187)
国家(56783)
研究(54374)
科学基金(47514)
社会(34283)
自然(33162)
基金项目(33159)
(32846)
社会科(32620)
社会科学(32609)
自然科(32479)
自然科学(32465)
自然科学基金(31970)
(28105)
资助(25136)
教育(24960)
编号(20632)
重点(19237)
(17766)
计划(17705)
成果(17167)
(17107)
(16926)
科研(16849)
创新(16077)
科技(15747)
国家社会(14976)
期刊
(38372)
经济(38372)
学报(28552)
研究(27328)
(23409)
科学(22046)
中国(20643)
大学(20104)
学学(19223)
农业(15853)
(15578)
管理(13405)
教育(9662)
图书(9042)
业大(8468)
(8350)
(8233)
金融(8233)
财经(7899)
技术(7888)
(7375)
农业大学(6895)
(6760)
经济研究(6732)
情报(6729)
林业(6699)
科技(6420)
书馆(5966)
图书馆(5966)
业经(5959)
共检索到158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张金桐  成小芳  张连生  梁树军  姚国龙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m.用性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孟宪佐  
小木蠹蛾 (Holcocerusinsuleris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 14:Ac、Z3E5 14:Ac、E3 14:Ac和Z9 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只有Z3 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 ,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 5 0 0 μgZ3 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 2 6 6头 ,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 1 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 14:Ac的发展 ,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荆小院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柳培华  贾俊仙  
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发现沙柳木蠹蛾雌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存在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5-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9-16:Ac)4种成分。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相应的化合物,对这些标准品进行室内触角电位测定和林间生物测定,评价其对沙柳木蠹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Z7-14:Ac和Z5-14:Ac按一定比例复配后有明显的引诱活性,在此二者的复配物中加入少量Z7-14:OH,诱蛾量稍有增加;将Z7-14:Ac,Z5-14:Ac和Z7-14:OH以10∶8∶1的比例配制成总含量为760μg的诱芯,与三角...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美红  张金桐  宗世祥  骆有庆  曹川健  范丽华  刘红霞  辛海萍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14:OH)、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14: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14:Ac、Z3E5-14:Ac、E3E5-14:Ac、Z3-14:A...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赵怀玉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金桐  骆有庆  宗世祥  李占文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宪佐  李维维  韩艳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章义  尹伟伦  梁华军  于京民  张庆  
近些年来,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作者调查发现,沟底、水库边及河滩沙棘林有极强的抗灾能力.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现象及其机理,从2001年起,作者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及辽宁省建平县的虫灾区,进行了为期6年的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沙棘抗沙棘木蠹蛾的主导因素不是土壤肥力,而是土壤水分;水肥充足,使沙棘光合作用增强,蛋白质、贮藏营养物质增加,糖等有机化合物减少,碳氮比值下降,Na+、K+含量比率失调,树体体温下降;河滩沙棘林的抗虫机理,是由土壤含水量诱发的一系列抗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伟  周娇  刘鑫海  骆有庆  李月华  宗世祥  
为了明确沙蒿木蠹蛾性信息素的诱捕距离和效果,在受害的黑沙蒿林外,主要风向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区域分别等距离设置7个诱捕器。诱捕结果表明:上风向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占到诱捕总量的60%,侧风向的效果好于下风向;在上风向设置的不同距离的诱捕器中,距林缘30~210m处均能诱捕到成虫,但以60m处诱捕到的数量最多;该性信息素的持效期为25~34d;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的野外诱捕效果显示,船形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实用新型诱捕器。除了沙蒿木蠹蛾,该性信息素还对草地螟、冬麦异夜蛾和蜂虻等有较明显的诱捕效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贾峰勇  骆有庆  许志春  张连生  梁树军  
作者于 2 0 0 3年 5月至 1 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 ,卵孵化后 ,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 ,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 .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 ,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 ,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 2m以下 ,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 2 0cm以内的主根上 .从 5月至1 1月 ,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6月和 1 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 .当年生幼虫则从 7月逐渐增加至 9月达到最大 ,而后又急剧减少 .从 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敏  陶静  马超德  尹伟伦  朱杨煜  宗世祥  骆有庆  
该文以沙棘木蠹蛾幼虫为材料,用改进的SDS-蛋白酶K法获得了高质量的符合AFLP分析要求的基因组DNA。通过对AFLP试验过程中的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各关键因素的比较研究,建立了一套优化的沙棘木蠹蛾AFLP分子标记体系,获得了清晰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系统以酶切-连接2~4 h,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Mg2+浓度为1.5 mol/mL的选择性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利用该反应体系从80对E+3/M+3选择性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丰富、分辨率高、谱带清晰的引物组合。该研究结果为利用AFLP标记技术开展沙棘木蠹蛾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政  温俊宝  姚国龙  宗世祥  李元  骆有庆  
选用来自内蒙古、四川和宁夏的21个树种(品种),其中包括15个沙棘种(品种),集中种植在宁夏彭阳,采用笼内人工接虫和野外自然感虫试验,观察了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以本地感虫树种中国沙棘作为对照,将其分为4个级别:1)拒产卵树种(柳叶沙棘、云南沙棘、榆树、桃树、苹果和杏树);2)低产卵树种(丘依斯克×中国沙棘、乌兰格木×中国沙棘、霞光、棱果、肋果、太阳、沙枣和梨树);3)高产卵树种(浑金、乌兰格木、优胜和楚伊);4)喜产卵树种(橙色和阿亚甘卡)。此外,沙棘木蠹蛾在植株树干上的产卵高度、产卵方向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产卵高度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骆有庆  宗世祥  许志春  张金桐  路常宽  张连生  
沙棘木蠹蛾是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大面积成灾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的根部和干部。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从沙棘木蠹蛾的成灾原因、生物生态学特性、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以及天敌种类和自然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  许志春  张连生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