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1)
2023(9341)
2022(8413)
2021(7914)
2020(6679)
2019(15455)
2018(15572)
2017(30016)
2016(16462)
2015(18549)
2014(18536)
2013(18501)
2012(16966)
2011(15252)
2010(15409)
2009(14423)
2008(12745)
2007(10499)
2006(9016)
2005(7576)
作者
(48491)
(40263)
(39953)
(37905)
(25616)
(19415)
(18015)
(15938)
(15294)
(14209)
(13888)
(13448)
(12639)
(12564)
(12525)
(12202)
(12103)
(11963)
(11383)
(11383)
(10169)
(9722)
(9635)
(9052)
(9007)
(8924)
(8918)
(8831)
(8096)
(8035)
学科
(62818)
经济(62751)
管理(46055)
(43386)
(36729)
企业(36729)
方法(31862)
数学(27711)
数学方法(27387)
(15834)
(15833)
中国(14987)
(14700)
业经(13682)
地方(13221)
理论(10951)
(10849)
(10765)
贸易(10761)
农业(10701)
环境(10581)
(10433)
技术(10131)
(9764)
财务(9707)
财务管理(9693)
(9656)
(9254)
企业财务(9198)
(9198)
机构
大学(232772)
学院(230363)
管理(94762)
(85697)
经济(83748)
理学(83245)
理学院(82305)
管理学(80813)
管理学院(80426)
研究(76230)
中国(53971)
科学(51403)
(49599)
(38654)
(38339)
业大(38094)
(37197)
研究所(35910)
中心(33836)
(31356)
北京(31152)
财经(30906)
(30801)
师范(30514)
农业(30215)
(28272)
(28199)
(26064)
师范大学(24892)
技术(24575)
基金
项目(168504)
科学(131340)
基金(121893)
研究(119868)
(107375)
国家(106534)
科学基金(91106)
社会(73096)
社会科(69204)
社会科学(69183)
基金项目(66332)
(66079)
自然(62041)
自然科(60552)
自然科学(60537)
自然科学基金(59419)
(56067)
教育(54466)
资助(50197)
编号(48683)
成果(38574)
重点(37642)
(36347)
(35102)
(34790)
课题(33290)
科研(32864)
创新(32408)
计划(31599)
大学(31063)
期刊
(88506)
经济(88506)
研究(64090)
学报(40561)
中国(37553)
科学(37317)
(33818)
管理(32995)
大学(29969)
学学(28343)
(25851)
教育(24319)
农业(24173)
技术(19068)
(15933)
金融(15933)
业经(14625)
财经(13810)
经济研究(13667)
图书(13283)
科技(12640)
(12240)
理论(11973)
林业(11776)
(11587)
问题(11435)
资源(11334)
实践(11316)
(11316)
技术经济(10818)
共检索到316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贾峰勇  骆有庆  许志春  张连生  梁树军  
作者于 2 0 0 3年 5月至 1 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 ,卵孵化后 ,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 ,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 .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 ,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 ,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 2m以下 ,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 2 0cm以内的主根上 .从 5月至1 1月 ,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6月和 1 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 .当年生幼虫则从 7月逐渐增加至 9月达到最大 ,而后又急剧减少 .从 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  许志春  张连生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章义  尹伟伦  梁华军  于京民  张庆  
近些年来,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作者调查发现,沟底、水库边及河滩沙棘林有极强的抗灾能力.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现象及其机理,从2001年起,作者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及辽宁省建平县的虫灾区,进行了为期6年的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沙棘抗沙棘木蠹蛾的主导因素不是土壤肥力,而是土壤水分;水肥充足,使沙棘光合作用增强,蛋白质、贮藏营养物质增加,糖等有机化合物减少,碳氮比值下降,Na+、K+含量比率失调,树体体温下降;河滩沙棘林的抗虫机理,是由土壤含水量诱发的一系列抗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骆有庆  宗世祥  许志春  张金桐  路常宽  张连生  
沙棘木蠹蛾是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大面积成灾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的根部和干部。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从沙棘木蠹蛾的成灾原因、生物生态学特性、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以及天敌种类和自然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润志  陈孝达  党心德  
危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种子的害虫——沙棘象,隶属于象虫科(Curculionidae)象虫属(Curculio Linnaeus)为一新种。分布于陕北、渭北、关山等地,严重影响沙棘种子产量和果实利用价值。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张金桐  成小芳  张连生  梁树军  姚国龙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m.用性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根前  赵粉侠  李秀寨  韦宇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all individuals of populat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 and following excavation of clones, the density and biomass dynam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population in Mu Us sandland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plots arranged with age and reverse...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赵怀玉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敏  陶静  马超德  尹伟伦  朱杨煜  宗世祥  骆有庆  
该文以沙棘木蠹蛾幼虫为材料,用改进的SDS-蛋白酶K法获得了高质量的符合AFLP分析要求的基因组DNA。通过对AFLP试验过程中的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各关键因素的比较研究,建立了一套优化的沙棘木蠹蛾AFLP分子标记体系,获得了清晰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系统以酶切-连接2~4 h,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Mg2+浓度为1.5 mol/mL的选择性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利用该反应体系从80对E+3/M+3选择性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丰富、分辨率高、谱带清晰的引物组合。该研究结果为利用AFLP标记技术开展沙棘木蠹蛾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政  温俊宝  姚国龙  宗世祥  李元  骆有庆  
选用来自内蒙古、四川和宁夏的21个树种(品种),其中包括15个沙棘种(品种),集中种植在宁夏彭阳,采用笼内人工接虫和野外自然感虫试验,观察了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以本地感虫树种中国沙棘作为对照,将其分为4个级别:1)拒产卵树种(柳叶沙棘、云南沙棘、榆树、桃树、苹果和杏树);2)低产卵树种(丘依斯克×中国沙棘、乌兰格木×中国沙棘、霞光、棱果、肋果、太阳、沙枣和梨树);3)高产卵树种(浑金、乌兰格木、优胜和楚伊);4)喜产卵树种(橙色和阿亚甘卡)。此外,沙棘木蠹蛾在植株树干上的产卵高度、产卵方向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产卵高度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骆有庆  李镇宇  荆玉栋  马超德  徐双民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沙棘木蠹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南部和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辽宁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四川省的西部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部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部分地区是该害虫的适生区,这一地区正是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布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在综合分析沙棘灌丛林自然分布、沙棘人工林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中国“三北”地区的本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种群爆发是本地害虫危害引入树种的典型例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婧  陈敏  李建光  宗世祥  赵汉青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COⅠ、COⅡ和Cyt b 3个片段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009,0.001和0.062,仅相当于二者种内遗传差异均值范畴,远远低于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均值,表明两种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相似性。两种木蠹蛾在3个基因位点共检测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大乱  张翠疃  徐国良  
15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冀中南部果产区,山楂叶螨种群消长呈单峰曲线,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果园的发生高峰不同,梨、桃园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苹果园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高峰的温湿度界限指标是旬日均温度26.14±2.11℃,日均相对湿度61.67%±8.92%;在发育起点温度(9.2℃)与界限指标温度范围内,种群增长与有效积温呈高度正相关,符合线性函数logy=-3.5574+2.5195logx,在果园和树冠内的种群空间分布属聚集型;山楂叶螨危害苹果、梨、桃树造成早期落叶的螨口指标分别是叶均31.79、32.34、19.47头(均指雌成螨),叶片被害指数分别为61.27%、6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海玲  徐军  刘芳  罗红梅  段娜  葛根巴图  黄雅茹  
为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沙棘的生理生态特征,利用LI-6400光合仪对6个沙棘品种的光合日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Pn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多为"双峰"曲线,在13:00出现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Pn,Ci与Ls的变化方向,推测深秋红、辽阜1号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海滨沙棘、白丘主要是受气孔因素影响。因此,深秋红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沙棘品种,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