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7)
- 2023(1940)
- 2022(1644)
- 2021(1540)
- 2020(1328)
- 2019(2952)
- 2018(2947)
- 2017(5208)
- 2016(3228)
- 2015(3618)
- 2014(3647)
- 2013(3618)
- 2012(3614)
- 2011(3380)
- 2010(3577)
- 2009(3270)
- 2008(3543)
- 2007(3157)
- 2006(2856)
- 2005(2533)
- 学科
- 济(11596)
- 经济(11577)
- 管理(7107)
- 业(6956)
- 学(5703)
- 企(5608)
- 企业(5608)
- 方法(5075)
- 数学(4033)
- 数学方法(3923)
- 农(3566)
- 业经(2798)
- 中国(2770)
- 理论(2550)
- 农业(2437)
- 财(2214)
- 融(2088)
- 金融(2084)
- 和(2078)
- 地方(2055)
- 贸(2027)
- 贸易(2027)
- 制(2011)
- 易(1940)
- 银(1911)
- 银行(1890)
- 环境(1886)
- 及其(1840)
- 行(1836)
- 技术(1651)
- 机构
- 大学(55516)
- 学院(53814)
- 研究(23360)
- 科学(18414)
- 济(16919)
- 经济(16522)
- 农(16499)
- 管理(16308)
- 中国(15332)
- 所(14298)
- 理学(14220)
- 理学院(13937)
- 研究所(13546)
- 管理学(13421)
- 管理学院(13337)
- 农业(13295)
- 京(12727)
- 业大(12480)
- 中心(9021)
- 江(8804)
- 农业大学(8715)
- 室(8468)
- 院(8327)
- 范(8210)
- 省(8156)
- 师范(8056)
- 科学院(7978)
- 实验(7861)
- 北京(7854)
- 财(7781)
共检索到77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章义 尹伟伦 梁华军 于京民 张庆
近些年来,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作者调查发现,沟底、水库边及河滩沙棘林有极强的抗灾能力.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现象及其机理,从2001年起,作者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及辽宁省建平县的虫灾区,进行了为期6年的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沙棘抗沙棘木蠹蛾的主导因素不是土壤肥力,而是土壤水分;水肥充足,使沙棘光合作用增强,蛋白质、贮藏营养物质增加,糖等有机化合物减少,碳氮比值下降,Na+、K+含量比率失调,树体体温下降;河滩沙棘林的抗虫机理,是由土壤含水量诱发的一系列抗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沙棘 沙棘木蠹蛾 抗虫机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张金桐 成小芳 张连生 梁树军 姚国龙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m.用性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敏 陶静 马超德 尹伟伦 朱杨煜 宗世祥 骆有庆
该文以沙棘木蠹蛾幼虫为材料,用改进的SDS-蛋白酶K法获得了高质量的符合AFLP分析要求的基因组DNA。通过对AFLP试验过程中的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各关键因素的比较研究,建立了一套优化的沙棘木蠹蛾AFLP分子标记体系,获得了清晰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系统以酶切-连接2~4 h,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Mg2+浓度为1.5 mol/mL的选择性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利用该反应体系从80对E+3/M+3选择性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丰富、分辨率高、谱带清晰的引物组合。该研究结果为利用AFLP标记技术开展沙棘木蠹蛾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宗世祥 贾峰勇 骆有庆 许志春 张连生 梁树军
作者于 2 0 0 3年 5月至 1 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 ,卵孵化后 ,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 ,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 .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 ,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 ,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 2m以下 ,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 2 0cm以内的主根上 .从 5月至1 1月 ,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6月和 1 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 .当年生幼虫则从 7月逐渐增加至 9月达到最大 ,而后又急剧减少 .从 8...
关键词:
沙棘木蠹蛾 卵 幼虫 危害特性 种群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骆有庆 宗世祥 许志春 张金桐 路常宽 张连生
沙棘木蠹蛾是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大面积成灾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的根部和干部。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从沙棘木蠹蛾的成灾原因、生物生态学特性、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以及天敌种类和自然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政 温俊宝 姚国龙 宗世祥 李元 骆有庆
选用来自内蒙古、四川和宁夏的21个树种(品种),其中包括15个沙棘种(品种),集中种植在宁夏彭阳,采用笼内人工接虫和野外自然感虫试验,观察了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以本地感虫树种中国沙棘作为对照,将其分为4个级别:1)拒产卵树种(柳叶沙棘、云南沙棘、榆树、桃树、苹果和杏树);2)低产卵树种(丘依斯克×中国沙棘、乌兰格木×中国沙棘、霞光、棱果、肋果、太阳、沙枣和梨树);3)高产卵树种(浑金、乌兰格木、优胜和楚伊);4)喜产卵树种(橙色和阿亚甘卡)。此外,沙棘木蠹蛾在植株树干上的产卵高度、产卵方向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产卵高度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 许志春 张连生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
关键词:
沙棘木蠹蛾 形态特征 生物学 天敌 越冬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骆有庆 李镇宇 荆玉栋 马超德 徐双民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沙棘木蠹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南部和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辽宁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四川省的西部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部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部分地区是该害虫的适生区,这一地区正是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布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在综合分析沙棘灌丛林自然分布、沙棘人工林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中国“三北”地区的本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种群爆发是本地害虫危害引入树种的典型例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常宽 宗世祥 骆有庆 许志春 赵怀玉
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开发和利用作准备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就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几个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沙棘木蠹蛾 7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 ,1 5 :0 0— 1 8:0 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 90 % .雌蛾的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 2 0 :0 0— 0 :0 0 .未观察到雌蛾多次交尾现象 ,偶尔可见雌蛾未交尾即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 2~ 7d ,平均 4d ;雄蛾寿命 3~ 8d ,平均 6d .处女雌蛾在林缘上风方向 30~ 1 0 0 0m都能诱到一定数量的雄蛾 .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 ,通过悬挂 7个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 ,2 ...
关键词:
沙棘木蠹蛾 沙棘 成虫行为 性信息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婧 陈敏 李建光 宗世祥 赵汉青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COⅠ、COⅡ和Cyt b 3个片段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009,0.001和0.062,仅相当于二者种内遗传差异均值范畴,远远低于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均值,表明两种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相似性。两种木蠹蛾在3个基因位点共检测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梅卿 戴玉成
本文报道了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沙棘针层孔菌Phelinushippophaeicola,根据中国的材料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和近似种进行了异同比较。该菌为青藏地区沙棘林的重要病原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汉章 朱长进 徐永昶 高成德 李鸿启 曹满 刘英 徐爱文 王忠
本文对4个试验点的5年生沙棘种源试验林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试验表明,沙棘不同种源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及果实生化成分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产地的纬度、经度、海拔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地处中纬度、高海拔的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中西部种源,其早期营养生长表现出明显优势。地处高纬度、低海拔的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区)的华北种源,果实较大,成熟较早,总糖含量较高,但V_c、总酸含量较低。这为生产上种源选择、引种、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沙棘 种源试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妙 杨周婷 张存莉 魏安智 史伟
研究不同温度和吸水时间对中国沙棘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种子引发最适条件;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通过对引发种子活力和幼苗形态指标的考察,探索引发对种子的抗性生理效应。结果表明:1)水引发沙棘种子的最适条件为10℃、避光条件下分批给种子加水,总水量为种子初始质量的55%,在引发0,3,6,12和21 h时分别加入总水量的23%,23%,25%,14%和15%,引发7天。2)对中国沙棘4个产地(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种子水引发效应进行验证,共测定种子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脯氨酸3个指标,差异均极显著。3)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与对照比较,水引发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种子平均发芽时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雪莉 高建民 于雪斐 伊松林
该文利用自行研制的小型热解试验装置,以沙棘枝干为试验材料,在热解终点温度分别为450、600和750℃,平均升温速率为150℃/h的热解条件下,对沙棘枝干进行热解处理;然后以热解全程收集的沙棘醋液为研究对象,对其得率、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沙棘醋液的得率呈上升趋势,醋液得率的平均值为45.61%;沙棘醋液是一种组分相当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大部分是水,已检出主要有机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平均值为:有机酸20.52%、酚类25.51%、醛类7.97%、酮类14.46%、醇类3.43%、酯类3.64%。在试验选定的热解条件下,沙棘醋液中的主要成分基本一...
关键词:
沙棘 热解 沙棘醋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