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04)
- 2023(2871)
- 2022(2391)
- 2021(2283)
- 2020(1937)
- 2019(4352)
- 2018(4351)
- 2017(8329)
- 2016(4734)
- 2015(4921)
- 2014(4682)
- 2013(4645)
- 2012(4494)
- 2011(4039)
- 2010(4060)
- 2009(3653)
- 2008(3612)
- 2007(3174)
- 2006(2861)
- 2005(2538)
- 学科
- 济(16874)
- 经济(16867)
- 业(9205)
- 管理(8414)
- 学(8218)
- 企(7086)
- 企业(7086)
- 方法(6947)
- 数学(6152)
- 数学方法(6079)
- 结构(4961)
- 农(4884)
- 财(4609)
- 中国(4347)
- 土地(4325)
- 产业(3977)
- 制(3966)
- 地方(3935)
- 森(3274)
- 森林(3273)
- 林(3264)
- 税(3233)
- 体(3222)
- 业经(3213)
- 农业(3207)
- 税收(3041)
- 收(3008)
- 产业结构(2911)
- 生态(2896)
- 务(2888)
- 机构
- 大学(65436)
- 学院(64409)
- 研究(28037)
- 济(23926)
- 经济(23441)
- 管理(21624)
- 科学(21047)
- 中国(20861)
- 理学(18646)
- 理学院(18337)
- 管理学(17839)
- 管理学院(17730)
- 农(16789)
- 所(15859)
- 京(15519)
- 研究所(15026)
- 业大(14752)
- 农业(12785)
- 中心(11949)
- 院(11867)
- 财(10622)
- 江(10380)
- 省(10360)
- 北京(10141)
- 室(9706)
- 研究院(9598)
- 林业(9563)
- 范(9258)
- 实验(9168)
- 师范(9116)
- 基金
- 项目(49373)
- 科学(38267)
- 基金(36464)
- 家(35367)
- 国家(35172)
- 研究(30586)
- 科学基金(28211)
- 自然(20767)
- 自然科(20184)
- 自然科学(20181)
- 基金项目(19882)
- 自然科学基金(19852)
- 省(18664)
- 社会(18338)
- 社会科(17393)
- 社会科学(17389)
- 划(16811)
- 资助(14823)
- 教育(13247)
- 重点(12522)
- 计划(11227)
- 发(10874)
- 科技(10862)
- 编号(10791)
- 科研(10328)
- 部(10302)
- 创(9285)
- 专项(9105)
- 创新(8899)
- 中国(8326)
共检索到94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灵 胡艳波 王千雪 王宏翔 张吉利 王春来 赵中华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天然纯林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中华 刘灵 王宏翔 王千雪 胡艳波 张吉利 王春来 惠刚盈
[目的]了解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枯立木的数量及空间结构特征,探究枯立木形成的原因,为樟子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设置2块1 hm2的大样地,用全站仪对样地中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立木进行定位并进行全面调查;对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枯立木的数量特征及径级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表达林分中枯立木微环境的活立木比的概念,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分析方法,对枯立木与其最近4株相邻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块不同密度的樟子松天然纯林下更新幼苗和枯立木数量相差较大,密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天然纯林 枯立木 红花尔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盼 刘灵 赵中华 王千雪 胡艳波 王宏翔 惠刚盈
分析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直径和树高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区樟子松天然林进行抚育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南段的樟子松天然林中设置2块100 m×100 m的不同密度(940和1 149株/hm2)方形固定样地,按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的林分直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块样地林木的最大、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相等;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较分散,高密度林分则分布较集中。2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平均直径均基本相同;低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为正态,下层木则
关键词:
樟子松 胸径 树高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 潘磊磊 Semyung Kwon 刘艳书 杨晓晖 时忠杰
【目的】呼伦贝尔沙地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南缘,气候变化呈暖干化特点,研究该区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及其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地天然樟子松林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南辉和伊敏河两个地点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对其变化进行比较,利用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樟子松应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力。【结果】南辉的樟子松标准年表与6月平均气温和6—7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4月、6—7月和9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标准年表均与6—7月和9月的降水量正相关(P<0.1);南辉的樟子松年表与9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2—3月和5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均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帕尔默干旱胁迫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樟子松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显著影响;与南辉的樟子松相比,伊敏河的樟子松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弱,但恢复力更强;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樟子松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下降、恢复力增强。【结论】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径向生长受生长季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在1925—1935年间,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伊敏河的樟子松处于幼龄,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较差;树龄可能会导致沙地天然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差异,深入了解树龄对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多点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悦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朴起亨 郭米山 曹红雨
【目的】有机碳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北方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的分析,阐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碳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中龄、近熟和成熟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和龄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气候带和林龄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显著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生物气候带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结果】(1)研究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在604.06~675.69 g/kg、343.02~538.51 g/kg和0.72~11.73 g/kg之间;(2)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3)气候带和林龄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结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中存在有机碳的运输和转换。沙地樟子松能够通过自身结构与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其叶片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循环过程,并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卢琦 王玉华 敖文明 乔殿学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草-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m-2;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 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 m距离内,在东、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胜男 闫德仁 黄海广 胡小龙 高海燕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进化速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加快,其中,42~56 a林龄最快,其次是8~36 a林龄,流动沙丘的真菌进化速度最慢。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真菌数量也逐渐增多,但形成菌根的真菌逐渐减少。8 a林龄土壤中的独有OTU数目最多,比其他林龄提高1.46~2.54倍。36~49 a林龄土壤中独有OTU数目在67~71之间,而在56 a林龄中为41。【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但是,56 a林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56 a林龄可能成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时间拐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范志平 陈广生 于占源 赵琼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N比未围栏林地高(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广 张桂芳 杨文斌
利用呼伦贝尔草原 2个组 8个站点的 33个变量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生态气候因子主要是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1月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等 4个 ,它们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施加限制作用。因此 ,在造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立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人工措施促使其天然更新 ,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锋 卢琦
【目的】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阐明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特征,为重要固沙乔木樟子松天然更新和扩张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散生单木为研究对象,利用Von Mises分布和韦伯分布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分布模型。基于10株散生樟子松母树及其1 374株更新幼苗观测数据,采用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应用模型随机模拟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更新幼苗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分布在方位角(正北为0°,顺时针旋转)为0°~127°和216°~360°2个区间中,更新幼苗与母树的距离集中在0.37~10.95 m,树龄较高的幼苗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较远的地方;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由更新幼苗数量模型、方向分布模型和距离分布模型构成,基于模型发现,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平均扩散方向为北偏东16°,平均扩散距离为5.37 m;应用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模型模拟地径为70 cm的樟子松母树更新幼苗群体空间格局,生成的樟子松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共97株,模拟的更新幼苗空间分布与观测一致。【结论】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在扩散距离上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分布具有方向性,绝大部分幼苗分布在母树北面。樟子松幼苗存活要求较低的太阳辐射微环境,没有遮荫的环境不利于天然更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可清晰描述单株樟子松周围更新幼苗的空间格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志浩 周凤艳 赵国军 韩艳刚 王云泽
为确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规律,以章古台地区沙地樟子松为例,采用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建立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差值年表,确定影响沙地樟子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收集研究区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章古台地区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章古台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年际间变化比较剧烈,年平均降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未来的气候呈暖干化的发展趋势;樟子松径向生长总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径向生长量与当年4~5月降雨量显著正相关(R~2为0.472,p<0.05),与7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2为-0.391,p<0.05),即生长季早期降水是樟子松春材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7月高温则限制了樟子松秋材生长;章古台地区4~5月的降雨量之和呈增加趋势,未来樟子松春材生长量将继续增加,且未来章古台地区7月气温将持续增加,樟子松秋材的生长将越来越受到抑制。随着气候变化,未来章古台地区的气候可能加剧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同时缩短樟子松生长周期。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树轮 气候变暖 樟子松 径向生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丽 郝可欣 梁潇洒 方祥 汤家喜 连昭 赵艳 沈海鸥
为明确干扰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固沙林凋落物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持水法,选择章古台林龄为37和46 a樟子松为对象,以邻近立地条件一致的围封林地为对照,研究干扰对不同类型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樟子松林下凋落物盖度、厚度与蓄积量在干扰条件下分别为60%~85%, 0.4~1.4 cm和1.8~2.8 t·hm-2,均极显著小于封闭条件(P<0.05);在干扰条件下,不同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从大至小依次为草本类、松针类、其他类,而在封闭条件下表现为草本类、其他类、松针类;不同凋落物的持水过程总体表现为初期大幅增加,其后趋缓,但是其快速持水的早晚各异,且草本类凋落物持水快速期在干扰条件下有所提前。③草本类凋落物的前期吸水速率明显高于松针类和其他类;草本类凋落物吸水速率在干扰条件下高于在封闭条件下;在干扰条件下,松针类凋落物的吸水速率较其他类的低,而在封闭条件下较高。总之,长期的松针收集与放牧干扰,通过影响樟子松林凋落物蓄积量、组成结构及其持水性,限制樟子松人工林的水文功能,亟需制定相应的经营与管理措施。图4表4参2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鹏 李玉灵 张柏习 张学利 雷泽勇 宋晓东
通过盆栽控水试验,对4年生彰武松、樟子松苗木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形态指标和叶片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叶绿素(Chl)、脯氨酸(Pro)含量和叶片含水率(LWC)5项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彰武松总干质量、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和根茎比等4个指标都显著高于樟子松,而单片针叶面积显著小于樟子松,针叶厚度略大。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彰武松的MDA含量都小于樟子松,CAT活性、Pro含量都高于樟子松。轻度干旱区〔(40%田间持水量(FMC)〕樟子松叶片中MDA,CAT和Pro含量较对照区(100%FMC)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度干旱区(30%FMC)这3个指标继续明显升高,在重度干旱区(...
关键词:
沙地 彰武松 樟子松 抗旱 生理特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卢琦 吴波 程立岩 王玉华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天然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的红花尔基沙地,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探讨天然林下幼苗更新状态和扩散趋势及其对各类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对人工引种区樟子松可持续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采用地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对沙地樟子松更新苗发生和扩散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其天然分布区,沙地樟子松的更新状况良好,更新潜力巨大。北坡的更新潜力要优于南坡,更新苗密度是南坡密度的将近4倍,从大尺度来看,沙地樟子松表现出向北扩张的趋势。从种群龄级组成上来看,幼龄林所占的比例较大,随着龄级增加,大龄级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