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1)
- 2023(10083)
- 2022(7802)
- 2021(7009)
- 2020(5627)
- 2019(12194)
- 2018(12017)
- 2017(21920)
- 2016(12377)
- 2015(13321)
- 2014(13125)
- 2013(12499)
- 2012(11057)
- 2011(9920)
- 2010(9742)
- 2009(9153)
- 2008(8921)
- 2007(7824)
- 2006(7014)
- 2005(6313)
- 学科
- 济(48114)
- 经济(48067)
- 管理(32537)
- 业(30623)
- 企(22893)
- 企业(22893)
- 学(18069)
- 方法(17862)
- 农(16516)
- 数学(15008)
- 数学方法(14900)
- 中国(14396)
- 业经(12593)
- 环境(12301)
- 农业(11415)
- 财(10163)
- 地方(10013)
- 贸(9563)
- 贸易(9557)
- 易(9303)
- 发(8532)
- 划(8102)
- 制(7785)
- 产业(7482)
- 技术(7455)
- 和(7429)
- 生态(7134)
- 理论(7108)
- 银(6726)
- 资源(6720)
- 机构
- 学院(177360)
- 大学(177301)
- 济(68326)
- 经济(67106)
- 研究(66399)
- 管理(63293)
- 理学(55257)
- 理学院(54548)
- 管理学(53410)
- 管理学院(53135)
- 科学(47348)
- 中国(47236)
- 农(45469)
- 京(37925)
- 农业(36355)
- 业大(36338)
- 所(35799)
- 研究所(33619)
- 中心(28745)
- 财(27779)
- 江(26255)
- 农业大学(24315)
- 院(24054)
- 范(23588)
- 北京(23355)
- 师范(23177)
- 财经(22959)
- 科学院(22209)
- 省(21937)
- 经济学(21553)
- 基金
- 项目(130335)
- 科学(100664)
- 基金(94538)
- 家(88197)
- 国家(87517)
- 研究(85283)
- 科学基金(72108)
- 社会(55267)
- 社会科(52287)
- 社会科学(52272)
- 省(51469)
- 基金项目(50881)
- 自然(49200)
- 自然科(47934)
- 自然科学(47913)
- 自然科学基金(47070)
- 划(44268)
- 教育(37296)
- 资助(36221)
- 编号(31553)
- 重点(30775)
- 发(28880)
- 计划(27471)
- 创(27019)
- 部(26867)
- 科研(25578)
- 创新(25383)
- 科技(25343)
- 国家社会(23943)
- 业(23829)
共检索到249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嗣佳 胡容 蒲玉琳 王奥博 向双 龙高飞 张世熔 贾永霞 徐小逊
生物学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指示生态恢复措施下沙化草地的土壤质量变化。以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nclosure plus grass,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intercropping shrub-grass,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plus sand-barrier and shrub-grass,ESSG)3种恢复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恢复的沙化草地(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without restoration,CK)为对照,采用调查采样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及年限对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提高了沙化草地土壤中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ESSG模式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最优,生物学肥力指数(biological fertility index,BFI)分别显著高出EG和ESG模式41.5%和43.1%(P<0.05)。EG和ESG模式下,土壤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5、7~9和≥15a恢复地的BFI值均显著高于未恢复地(0年)(P<0.05),且≥15a的恢复地又显著高于≤5和7~9a恢复地(P<0.05)。因此,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生态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越好,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文娟 薛娴 彭飞 尤全刚 潘晶 李成阳 赖炽敏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廷宁 曹子龙 郑翠玲 孙保平 丁国栋
以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的沙丘 ,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 (2~ 3a和 4~ 5a)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的地段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 (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 )及沙障不同位置 (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 )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以同类型未设沙障的地段作对照 ,并结合沙丘各部位地上植被特征 ,深入研究了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 ,可使植被盖度及植物种类显著增加 ,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发育 .另外 ,还可有效拦截风沙流中所携带的植物种子 ,使土壤种子库中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及种类明显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娟 赵秉强 李秀英 Hwat Bing So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阐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方法】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15年不同施肥处理的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SMBC、SMBN)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差异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SMBC变化介于96.49~500.12mg·kg-1之间,SMBN变化介于35.89~101.82mg·kg-1之间;单施化肥(NPK)与不施肥的CK相比,SMBC、SMBN、微生物商(qMB)...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林生 张宇亭 黄兴成 张跃强 赵亚南 石孝均
【目的】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是含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和盐指数都较高,关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未见报道。论文旨在明确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探明含氯化肥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机理,为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和土壤肥力的保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展22年的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含氯处理(含氯化肥配合稻草还田,(NPK)Cl+S)与不含氯处理(NPK+S)、以及不施肥对照(CK)和单施化肥(NPK)的土壤,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含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种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王得祥 冯永忠 任广鑫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毅 刘碧颖 刘苗 孙建 曾涛
近年来,在不合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若尔盖地区高寒草甸沙化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承载着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的生命活动,研究其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二者的关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设置样地,收集植物群落信息、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探讨不同沙化梯度下高寒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动态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土壤6种营养元素(有机碳、全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及脲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呈递减趋势;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碱性磷酸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丹 张克斌 王黎黎 杨晓晖
选取宁夏盐池封育5、10、20年及未封育(对照)的沙化草地,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进行野外植被调查,运用重要值、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以揭示不同封育年限沙化草地群落中种群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研究区群落组成均以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为主,而未封育区以1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生态位重叠最大值却均出现在低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说明研究区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封育5、10年区通过围栏封育促进植被恢复效果明显,而封育20年区群落数量特征值出现下降趋势,这与土壤结皮的影响密切相关。结皮试...
关键词:
封育 沙化草地 群落特征 生态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志林 秦和生 何梦秀 谢振奖 黄志琼
【目的】研究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桑园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桑园配施有机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种植农桑14的桑园设置4个处理[T1处理为单施100%化肥;T2处理为单施100%蚯蚓粪;T3处理为50%蚯蚓粪+50%化肥配施;以不施肥为对照(CK)],对比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数量、理化性质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结果】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其中,T3处理的细菌数量(823.78×10~(4 )CFU/g)、微生物总量(1040.95×10~(4 )CFU/g)和真菌数量(8.74×10~(4 )CFU/g)均最多,细菌数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1.71%、14.41%和121.24%,微生物总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37.73%、10.49%和77.49%,但真菌数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pH均显著低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低,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高,分别较CK提高47.05%、62.58%和49.42%;各施肥处理桑叶全年产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的产量(41 616.01 kg/hm~2)最高,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8.11%、9.49%和41.24%;各施肥处理桑叶的可溶性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13.64%)、粗蛋白含量(24.49%)、粗脂肪含量(6.07%)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74%、2.33%和24.23%,粗蛋白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5.68%、5.15%和26.89%,但粗脂肪含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50%蚯蚓粪与50%化肥配施可显著改善桑树根际土壤环境,大幅提高桑叶产量和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目的]养殖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养殖业良性发展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温酸解病死畜禽制成的氨基酸液与普通有机肥复配制成氨基酸有机肥是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及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设施黄瓜连续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氮素循环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氨基酸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施用鸡粪有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帅帅 吴人敏 张传进 杨尚东
【目的】分析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大葱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阐明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为构建杂草生态防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葱为试验对象,设置3种杂草防除处理:不除草(CK)、人工除草(T1)和木糠覆盖(T2);并基于传统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大葱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产量和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及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5%、20.8%和33.3%,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可培养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根际土壤β-葡糖苷酶和氨肽酶活性,但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杂草防除模式下,细菌丰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呈现T2>T1>CK的趋势;细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呈现CK>T1>T2的趋势,表明处理T2的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门分类水平下,杂草防除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8.08%、7.53%和74.59%;属分类水平下,处理T1和T2与对照相比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显著减少,分别减少了486.00%和925.00%。【结论】木糠覆盖防除杂草模式能够提高大葱的产量和改善大葱根际土壤的健康状况,适宜作为南方大田作物生产中杂草生态防控的管理模式进行规模化推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德欣 黄璜 蒋廷杰
在利用稻鸭互利共生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免耕技术引入稻田生态系统,形成稻田免耕养鸭技术新体系.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方面对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评价该系统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各处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在剖面中有明显的上高下低的分布趋势,特别是 0~5 cm 土层,NCD(免耕养鸭处理)量高于同层次的 NCND(免耕不养鸭处理)和 CCND(翻耕不养鸭处理).NCD 的剖面分布也是呈现上高下低的格局,但5~15 cm土层中各微生物数量和总数均大于NCND和CCND处理中同层次的微生物数.上下两层土壤中,NCD 与 CCND 和 NCND 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迪 赵全利 耿丽平 李芠瑾 董纯瑄 刘文菊
为了进一步明确草酸青霉菌HB1的溶磷能力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试验与白菜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添加HB1、秸秆、秸秆+HB1对白菜的促生效应,及其对土壤pH、土壤速效磷、活化土壤磷的能力、相关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B1处理的白菜幼苗鲜质量和白菜磷的累积量增加了21. 61%,81. 64%,而秸秆+HB1处理则有所降低,说明HB1对白菜的促生效应和溶解土壤磷的能力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在土壤培养试验中,与对照相比,H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0. 62%和56. 41%,细菌、真菌的有效活菌数分别提高了108. 75%,96. 45%;在白菜培养试验中,HB1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的有效活菌数也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 48%,33. 02%,说明施用HB1改善了土壤的生物学性状。综上所述,草酸青霉菌HB1能有效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增强白菜对土壤磷的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状,而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HB1的促生效应及溶磷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施用草酸青霉菌HB1要考虑秸秆腐解对其促生效应和溶磷能力的抑制效应。可为HB1菌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惠竹梅 岳泰新 张瑾 程建梅 李华
【目的】在葡萄园行间生草条件下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阐明土壤生物学指标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在酿酒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测定土壤5种微生物数量、6种土壤酶活性及8个养分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行间生草总体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但高羊茅处理使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行间生草均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园土壤碱解N、全N、速效K含量升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禾本科牧草高羊茅活化P的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K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玉霞 孟春香 贾树龙 王惠敏 刘巧玲
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与土壤供氮的关系,及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基础含量能够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单施氮肥或有机物料时,土壤肥力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固氮没有明显影响,但两者配合施用时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明显增强,在低肥力土壤上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土壤肥力水平 微生物量氮 生物固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