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95)
2023(11492)
2022(10019)
2021(9266)
2020(7537)
2019(17466)
2018(17415)
2017(33755)
2016(18437)
2015(20573)
2014(20453)
2013(20391)
2012(18564)
2011(16835)
2010(16594)
2009(14635)
2008(13848)
2007(11925)
2006(10341)
2005(8700)
作者
(53864)
(44836)
(44229)
(42263)
(28260)
(21728)
(19964)
(17826)
(17014)
(15823)
(15525)
(15214)
(14157)
(14110)
(13711)
(13640)
(13370)
(13155)
(12838)
(12532)
(11220)
(10788)
(10589)
(10103)
(10050)
(9820)
(9811)
(9796)
(9001)
(8935)
学科
(72730)
经济(72658)
管理(53961)
(47608)
(38792)
企业(38792)
方法(34136)
数学(29667)
数学方法(29349)
(20631)
(19816)
环境(19438)
中国(17365)
地方(17024)
(16791)
业经(16124)
农业(14139)
(13326)
(12639)
(11930)
贸易(11924)
理论(11576)
(11545)
技术(11179)
资源(11161)
(10902)
(10388)
财务(10331)
财务管理(10316)
生态(9845)
机构
大学(258228)
学院(256992)
管理(106282)
(98309)
经济(96152)
理学(93250)
理学院(92226)
管理学(90617)
管理学院(90182)
研究(85517)
中国(61292)
科学(56950)
(55017)
(44857)
业大(43519)
(42744)
(42407)
研究所(39697)
中心(38639)
(35854)
财经(35043)
农业(34701)
北京(34618)
(34222)
师范(33943)
(32171)
(32011)
(28983)
经济学(28569)
经济管理(27735)
基金
项目(189605)
科学(148609)
基金(137848)
研究(136100)
(121535)
国家(120601)
科学基金(103214)
社会(84657)
社会科(80178)
社会科学(80158)
基金项目(74963)
(74384)
自然(69187)
自然科(67413)
自然科学(67402)
自然科学基金(66167)
(62833)
教育(60733)
资助(55712)
编号(54923)
重点(42413)
成果(42332)
(40860)
(40575)
(39004)
课题(37011)
科研(36646)
创新(36388)
计划(35125)
大学(34618)
期刊
(103714)
经济(103714)
研究(70532)
学报(44596)
中国(44151)
科学(41631)
(39934)
管理(35597)
大学(33073)
学学(31400)
(29441)
农业(27830)
教育(25518)
技术(20495)
业经(18529)
(17971)
金融(17971)
财经(15635)
经济研究(15224)
资源(14690)
科技(14486)
林业(14474)
(14330)
图书(13713)
问题(13625)
(13213)
理论(12644)
(12228)
技术经济(11917)
实践(11855)
共检索到356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正才  傅懋毅  谢锦忠  周本智  肖体全  吴明  
对四川省沐川县几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的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植被覆盖类型下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的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以人工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植被的碳储量最大。植被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人工水杉林、天然次生林、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c林、农耕地、茶Camelliasinensis园;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的碳储量比其他的几种类型要高,分解后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依次为次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金红  廖允成  胡兵辉  程天矫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雪琴  胡庭兴  张健  李贤伟  宫渊波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Therefore an Alnus cremastogyne forest community dev...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超学  文冰  
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级政府支付能力、县域经济中农业贡献率、农户后续生机情况等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规范指标值,然后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之分为3个等级,建议不同等级的县(区)实施不同的补偿额度,同一等级内实施不同的补偿方式。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  郑宇梅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泽觥  向天森  
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推进我县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我们对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聪  贾俊雪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对农户纯收入产生明显影响。仅对现有的退耕还林工程设计进行完善不会提高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但是通过在工程设计中减少资金和劳动力的配套要求、由上级政府统筹工程的执行以及加大工程的投资额会进一步增加人均林地面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工程参与村庄的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聪  贾俊雪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对农户纯收入产生明显影响。仅对现有的退耕还林工程设计进行完善不会提高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但是通过在工程设计中减少资金和劳动力的配套要求、由上级政府统筹工程的执行以及加大工程的投资额会进一步增加人均林地面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工程参与村庄的生态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马克明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粉桃  韩泽  张伟华  周心澄  
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退耕年限云杉林+中国沙棘植被根系状况、土壤容重、入渗性能及抗冲性能,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指出了前三者对后者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地下根系逐渐增多,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初渗率、稳渗率、抗冲性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农耕地相比,土壤表层(0~20cm)有效根(根茎<1mm)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强化值,按照退耕年限(8年,14年,19年,27年,50年,55年)依次为25.94%,36.42%,63.40%,137.04%,415.17%,708.13%。土壤表层(0~20cm)容重、稳渗率与土壤抗冲性的皮尔逊相关均达0.01显著水平;表层<1mm根系...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郭志勤  姚顺波  
探讨了退耕还林给陕西省吴起县粮食产量、农村生活、能源、农民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粮食安全、能量需求、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惩戒毁林复耕宣传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沈国舫  翟明普  李俊清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进行了定量化立地分类.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艳  李鹏  赵忠  张良恩  孙楠  
通过对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阐明了植被重建的水土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植被恢复重建的自然因素及其时间效应,提出了植被恢复的可能途径,同时对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石涵予  
已有研究表明,退耕区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农民对补偿水平、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热情,导致复耕、后续产业参与度不高和工程进展缓慢等问题,不利于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为此,在比较视角下构建退耕农村地区的经济福利函数,用影响农户经济福利的比较因素造成的效用变化率度量福利损失,分析这种收入与满意度背离的内在机制,并以陕西省为例,采用二步聚类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实证测算退耕农村地区的福利损失。文中考虑的比较因素包括退耕区农村当前收入水平与过去的比较(习惯性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石涵予  
已有研究表明,退耕区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农民对补偿水平、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热情,导致复耕、后续产业参与度不高和工程进展缓慢等问题,不利于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为此,在比较视角下构建退耕农村地区的经济福利函数,用影响农户经济福利的比较因素造成的效用变化率度量福利损失,分析这种收入与满意度背离的内在机制,并以陕西省为例,采用二步聚类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实证测算退耕农村地区的福利损失。文中考虑的比较因素包括退耕区农村当前收入水平与过去的比较(习惯性比较)、退耕区农村与城市收入水平的比较(城乡比较)和退耕区农村与非退耕区农村收入水平的比较(乡乡比较)。结果表明,和非退耕区相比,退耕区农村收入水平普遍更低,城乡收入差距更大;习惯性比较促进福利改进,城乡比较和乡乡比较阻碍福利改进,并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