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4)
2023(7622)
2022(6725)
2021(6156)
2020(5246)
2019(12466)
2018(12295)
2017(23476)
2016(13217)
2015(15248)
2014(15799)
2013(15707)
2012(14826)
2011(13534)
2010(13924)
2009(12813)
2008(13099)
2007(12150)
2006(10415)
2005(9352)
作者
(41119)
(34377)
(34156)
(32879)
(21852)
(16719)
(15833)
(13517)
(12881)
(12394)
(11732)
(11647)
(11024)
(10976)
(10850)
(10737)
(10732)
(10074)
(10032)
(10003)
(8619)
(8524)
(8480)
(7884)
(7796)
(7776)
(7692)
(7622)
(7046)
(6964)
学科
(56835)
经济(56781)
管理(34653)
(32067)
方法(26021)
(24787)
企业(24787)
数学(23031)
数学方法(22819)
中国(16985)
(15376)
(14169)
地方(13538)
(13393)
业经(10480)
(10202)
贸易(10198)
(10194)
农业(10117)
(9812)
理论(9284)
(8765)
(8659)
财务(8637)
财务管理(8603)
环境(8591)
(8158)
银行(8131)
企业财务(8063)
(7678)
机构
学院(197214)
大学(196833)
(77031)
经济(74939)
管理(71176)
研究(67934)
理学(60426)
理学院(59580)
管理学(58386)
管理学院(58003)
中国(51114)
科学(44473)
(42894)
(36248)
(36108)
(35936)
研究所(32606)
中心(32094)
(32089)
业大(30803)
农业(28743)
财经(28558)
(27696)
师范(27416)
北京(26971)
(25692)
(25605)
(24472)
经济学(24037)
师范大学(22057)
基金
项目(126885)
科学(98031)
研究(90884)
基金(89852)
(78898)
国家(78236)
科学基金(65715)
社会(55187)
社会科(52127)
社会科学(52108)
(50252)
基金项目(48478)
自然(43319)
(42731)
教育(42301)
自然科(42240)
自然科学(42227)
自然科学基金(41432)
编号(38274)
资助(36608)
成果(31254)
重点(29114)
(27809)
(27588)
课题(26860)
(25329)
科研(24521)
创新(23775)
计划(23770)
大学(23618)
期刊
(86905)
经济(86905)
研究(58178)
中国(38250)
学报(32314)
(31593)
(29256)
科学(29143)
大学(23391)
管理(22586)
学学(21933)
教育(21666)
农业(20768)
技术(17465)
(16067)
金融(16067)
业经(14329)
财经(13735)
问题(13644)
经济研究(13304)
(11819)
(11574)
图书(10210)
资源(10184)
(10122)
技术经济(9922)
商业(9636)
统计(9389)
理论(9354)
现代(9230)
共检索到293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路旭  柳超  黄月恒  
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角度研究城市色彩特征与成因。调查和研究了沈阳市的城市色彩演变过程,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建筑材料、建设强度等因素,分析影响城市色彩发展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前,沈阳的城市色彩呈现出低彩度、偏暖色系为主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冷色系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色彩明度也有升高的趋势,城市原有的色彩特征正在流失。城市职能变化、新建筑材料应用、建设强度提升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为研究沈阳市100年来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多时相、多来源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将1910-2010年期间按特殊历史时期划分为5个研究阶段,利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00年来沈阳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相互转移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0年间居住用地增加了118.81 km2、工商业用地增加了148.21 k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130.97 km2,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公用事业、绿地和其他用地总体上升比较平缓;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有明显差异,而居住用地一直占主导地位平均占32.36%,建国后比例有所下降,工商业用地比例明显上升平均占为25.17%;另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分为转移、转入和不变3部分,其中,非建设用地向各类型用地的转入比例最大,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用地自身不变部分比例最大,而向居住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转移量最大。随时间的推移居住用地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比例逐渐降低,在城市的次中心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工商业用地在从内向外的比例逐渐增加,外部比例最高。公用事业用地在空间上逐渐向外衰减,城市中心公用事业用地比例较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常富  何兴元  陈玮  赵桂玲  徐文铎  
为了探讨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测算方式及精度,该文利用2001年8月沈阳市真彩航片和抽样调查,借助ARC/GIS,以“立体量推算立体量”的方法测算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以风景游憩林最高,为5.35 m3/m2,附属林4.93 m3/m2,道路林3.65 m3/m2,生态公益林3.62 m3/m2,生产经营林2.35m3/m2;城市森林分布区的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为4.25 m3/m2;城区单位面积城市森林三维绿量为0.35 m3/m2.沈阳城市森林总体三维绿量为161 296 716.85 m3,其中附属林为60 116 966.36 m3,占37.2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庆轩  何兴元  魏玉良  张正义  
采用生物指示物法和综合评判法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综合评判法中的公众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健康和亚健康之间,专家权重的评价结果为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增林  郭建科  仉培宏  
城市空间是城市为各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所提供的载体和场所,也是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城市空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空间优化的过程。除资源空间配置的市场机制外,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空间管治这一有效途径推进城市空间不断优化,使城市成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空间。本文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出发,对城市空间优化与管治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沈阳如何通过做优空间实现城市做强做大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靳文娟  边振兴  魏忠义  王淑敏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建立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速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幅度、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沈阳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均衡。1996年-2010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为年均扩展15.61km~2,1910年-1931年城区扩展最慢,为年均扩展0.88km~2;建国以前沈阳城市空间主要向东西扩展,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区以"跳跃式"扩展模式向南、向北扩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鹏  杨青山  牟永涛  陈金英  
以色彩地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实地调研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回顾青岛市色彩景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总结青岛市城市色彩的演变特征,划分不同色彩区块,并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因素来探讨各区块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青岛市整体和不同色彩区块的特点提出规划引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美玲  殷红  辛明月  陈龙  付炜  张丽敏  
采用2001年和2008年沈阳MODIS遥感影像,运用分裂窗算法反演沈阳地表温度,并以郊区平均地表温度为准,将沈阳市辖区的温度划分为4级,研究沈阳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城市热岛强度与NDV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总体呈现由市中心向外逐渐扩张的空间特征。与2001年相比,2008年城市热岛范围明显扩大,2级弱热岛效应区的面积明显增加,增加129km2,3级和4级热岛效应区的面积增加相对较少,但1级非热岛效应区却急剧减少,减少857km2。城市热岛效应和NDVI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植被对减缓城市热岛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秀艳  史建武  白志鹏  孔少飞  张宝生  武杰  
烹饪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量排放会影响室内外空气质量。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分析了VOCs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40.0%)、烯烃(10.4%),总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3407.06±889.5μg·m-3。前18位物种加和结果显示,VOCs的化学活性为等效丙烯浓度622.5ug·m-3。VOCs排放因子为5.03g·kg-1;沈阳市2007年烹饪共排放VOCs 994.5t。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启东  王慧娟  
沈阳经济区(亦称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土地面积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50.8%,经济总量占65%,城市化率达65.8%。这里,根据沈阳经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情况,对其产业优化升级态势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动向作出分析,并提出人口与产业优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宝  陈凯  王磊  
大学体育场馆是高等院校进行正常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沈阳城区大学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体育场馆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管理责任不明、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度缺失、资源和经费短缺等问题。因此,大学体育场馆应引进和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经营水平;引入优秀经营团队,实现场馆专业化运营;利用现代传播模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加强设施管理维护,强化平安校园意识;扩大场馆经营范围,实现项目经营多元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廷玉  郑辽吉  刘亚臣  
城市网络构建对于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空间载体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区域间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的方向及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呈现不均衡性特征,随着城市网络密度加大,这种不均衡性降低;沈阳与鞍山及抚顺市经济联系最为密切;沈阳的度数中心性值最高,居于网络中心地位进而影响其他度数中心性值较低的城市;阜新的度数中心性值最低,居于网络的边缘,接收度数中心性值较高城市的经济辐射。通过增建新城镇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节点,促进城市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升级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区城市网络的经济联系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