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98)
- 2023(2955)
- 2022(2544)
- 2021(2247)
- 2020(1715)
- 2019(4330)
- 2018(4132)
- 2017(7624)
- 2016(4334)
- 2015(4813)
- 2014(4866)
- 2013(4840)
- 2012(4458)
- 2011(4146)
- 2010(4247)
- 2009(4086)
- 2008(3804)
- 2007(3256)
- 2006(2959)
- 2005(2479)
- 学科
- 济(21365)
- 经济(21351)
- 管理(10154)
- 中国(8313)
- 方法(8136)
- 业(7774)
- 数学(7342)
- 数学方法(7235)
- 地方(6995)
- 城市(6050)
- 企(5784)
- 企业(5784)
- 土地(5639)
- 学(5360)
- 环境(4510)
- 城市经济(4309)
- 资源(4298)
- 农(4222)
- 发(3317)
- 业经(3157)
- 农业(3073)
- 财(2861)
- 和(2801)
- 生态(2752)
- 地方经济(2691)
- 理论(2689)
- 划(2601)
- 方城(2545)
- 问题(2308)
- 制(1998)
- 机构
- 大学(64115)
- 学院(63269)
- 研究(24825)
- 管理(24604)
- 济(23338)
- 经济(22560)
- 理学(20986)
- 理学院(20631)
- 管理学(20256)
- 管理学院(20157)
- 科学(17763)
- 中国(17362)
- 京(15171)
- 农(13112)
- 所(12673)
- 业大(12007)
- 研究所(11827)
- 中心(10918)
- 农业(10440)
- 范(9993)
- 师范(9920)
- 院(9700)
- 江(9409)
- 北京(9289)
- 财(9000)
- 师范大学(8342)
- 科学院(8090)
- 资源(7683)
- 省(7562)
- 州(7473)
- 基金
- 项目(47477)
- 科学(37673)
- 基金(34527)
- 家(31377)
- 研究(31265)
- 国家(31166)
- 科学基金(26609)
- 社会(20235)
- 社会科(19211)
- 社会科学(19202)
- 基金项目(19105)
- 省(18580)
- 自然(18405)
- 自然科(17929)
- 自然科学(17926)
- 自然科学基金(17550)
- 划(16428)
- 教育(13274)
- 资助(13232)
- 编号(11722)
- 重点(10981)
- 发(10541)
- 计划(9964)
- 部(9795)
- 科技(8902)
- 创(8881)
- 科研(8851)
- 课题(8683)
- 创新(8498)
- 国家社会(8452)
共检索到90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靳文娟 边振兴 魏忠义 王淑敏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怀龙 郭琳琳 王春磊
本文调研分析了城市居民对耕地多功能的需求及变化趋势,并梳理借鉴典型国家和国内相关城市已有经验做法,提出了让耕地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大城市周边 民生需求 功能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兆云 李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资源。而耕地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获得取食物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的根本,维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婷婷 郭明顺
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调查沈阳周边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以特色种植农业、特色养殖农业两个特色农业开发类型为切入点,对沈阳周边农村特色农业的主要发展类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特色农业调查 沈阳周边农村 特色农业开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建忠
对沈阳周边地区菌糠的基本情况进行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到栽培面积较大的几种食用菌的年产量、食用菌基质的组成和原料来源等信息,重点对食用菌栽培后菌糠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了对菌糠再利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沈阳周边 菌糠 调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杨绪红 刘晶 周寅康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庆轩 何兴元 魏玉良 张正义
采用生物指示物法和综合评判法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综合评判法中的公众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健康和亚健康之间,专家权重的评价结果为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
沈阳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小平 郭一嘉 张辉 谷晓坤 李小天
客观评价城市周边乡村多功能特征,是分类制定精细化转型策略的关键之一。依据乡村振兴目标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案例,分别计算镇域尺度的生态保障(E)、农业生产(A)、经济发展(D)、休闲文化(C)、生活保障(L)5项乡村功能值,分析两个案例区不同乡村功能发展特征及其原因。从乡村功能优化的角度,结合乡村发展权保障、生态资源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与实践讨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城市周边乡村制定差异化和精细化发展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赵华甫 周丁扬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天祥 赵霏 刘新亮 朱捍华 朱奇宏 许超 张泉 黄道友
小流域是耕地土壤重金属分布与再迁移的基本景观单元,厘清其污染特征及来源是精准治污与科学治污的重要基础,然而小流域尺度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仍亟待加强。本研究以典型工业区周边小流域耕地为例,利用土壤调查和正定矩阵因子法(PMF)结合源排放清单法,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解析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受污染耕地主要分布在小流域中部工业企业密集区域以及小流域西南部,主要为Cd污染,污染点位比例为90.5%;As、Hg和Pb污染点位比例1.1%~6.3%,无Cr污染。表层土壤Cd和Hg累积明显,地质累积指数均值为1.41和0.87;而Pb、As和Cr地质累积指数均值均小于或接近0。灌溉水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当前耕地土壤主要污染物的输入途径中,Cd和Pb主要为大气沉降,占比71.0%~82.6%;As和Hg主要为大气沉降和灌溉水输入,占比39.0%~58.9%。农业投入品使用对耕地土壤Cd、Hg、As、Pb和Cr的输入通量占比较小,仅2.1%~18.7%。PMF模型分析显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包括土壤母质与工业企业混合源、工业企业源和农业源,相对贡献依次为38.8%、32.6%和28.6%,应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和畜禽养殖等企业重金属排放的监督管理与源头防控。因此,受体模型结合源排放清单法可有效解析小流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本研究结果对区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精准识别和源头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韩影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