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35)
- 2023(6366)
- 2022(5349)
- 2021(5132)
- 2020(4362)
- 2019(9514)
- 2018(9696)
- 2017(16330)
- 2016(9991)
- 2015(11272)
- 2014(11230)
- 2013(10645)
- 2012(9929)
- 2011(9331)
- 2010(9791)
- 2009(8908)
- 2008(8785)
- 2007(8240)
- 2006(7579)
- 2005(6980)
- 学科
- 农(44472)
- 济(33797)
- 经济(33757)
- 业(29858)
- 农业(29489)
- 管理(16835)
- 业经(12950)
- 中国(11689)
- 学(10057)
- 农业经济(9904)
- 制(9901)
- 企(9500)
- 企业(9500)
- 村(8991)
- 农村(8981)
- 教育(8895)
- 地方(8556)
- 发(8384)
- 方法(8237)
- 土地(7684)
- 数学(7271)
- 体(7159)
- 数学方法(7141)
- 发展(7095)
- 展(7079)
- 劳(6835)
- 劳动(6833)
- 及其(6680)
- 建设(6668)
- 收入(6631)
- 机构
- 学院(133525)
- 大学(132946)
- 研究(51757)
- 农(51350)
- 济(48764)
- 经济(47417)
- 管理(45034)
- 中国(40167)
- 农业(39265)
- 理学(37884)
- 理学院(37425)
- 管理学(36504)
- 管理学院(36292)
- 科学(34360)
- 业大(30800)
- 京(29094)
- 所(27979)
- 中心(25502)
- 研究所(25437)
- 江(24473)
- 农业大学(23744)
- 省(21437)
- 财(21318)
- 范(21118)
- 师范(20960)
- 业(19828)
- 州(18490)
- 北京(18184)
- 院(17691)
- 科学院(17130)
- 基金
- 项目(87974)
- 科学(67471)
- 研究(65863)
- 基金(60312)
- 家(54109)
- 国家(53473)
- 科学基金(43527)
- 社会(39169)
- 省(37263)
- 社会科(36340)
- 社会科学(36331)
- 基金项目(32049)
- 划(30807)
- 教育(29989)
- 编号(29649)
- 农(29048)
- 自然(27829)
- 自然科(27105)
- 自然科学(27094)
- 自然科学基金(26561)
- 成果(25314)
- 资助(23315)
- 课题(20739)
- 发(20593)
- 重点(20538)
- 部(19073)
- 创(17981)
- 大学(17703)
- 业(17588)
- 性(17480)
共检索到222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郎冬梅 秦嗣军 吕德国 付永平
以位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内0~425cm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借助种子萌发法,观察并分析每25cm土层中存有活力种子的萌发情况,以明确旧石器时代沈阳地区的气候、植被演化及人类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遗址内0.68m~3土样中共发现萌发种子471粒,隶属2个纲,14个目,15个科,16个属,且均为草本植物。仅在0~200cm土层内存在具有萌发活力的种子,而在200~425cm土层内未发现有种子萌发情况,且各层萌发草种数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十字花科(Cruciferae)、禾本科(Gramineae)、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以及蔷薇科(Rosaceae)植株数量逐渐增加。仅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既存在于表层土壤也存在于175~200cm的深层土壤内。种子库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Pielou指数在各土层深度之间无差异。由此可知,沈阳旧石器时代0~200cm区域是以禾本科、蔷薇科和马齿苋科为主的典型草原;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气候逐渐由相对干旱变得湿润温暖,地表植被种类逐渐丰富,人类活动性加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进国
该书作者龙多·卡海伦(Rondo Cameron)是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教授,并在欧美史学界担任多种重要职务,是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 卡梅伦的《世界经济史》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89年,是目前国际最新的世界经济通史著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是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双月刊,128页。多年来,始终把“改革、创新、发展、特色”作为办刊理念,把提高刊物质量作为编辑工作的第一要务。主要刊登作物学、园艺学、土壤与环境、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林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等研究论文和文献综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主持人张玉龙(1954-),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生态环境类农业资源环境学科组副组长;沈阳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土壤学学科带头人和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沈阳市旱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亚琳 张媛媛 马丽丹 曹博健 谷晓萍 马宏宇
大学校园旅游是新兴的特色教育旅游,运用SWOT分析法对沈阳农业大学发展校园旅游作全面分析认为,沈阳农业大学校园具有区位优越、潜在客源广、导游人员素质高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也存在传统观念束缚、旅游设施缺乏、管理体制制约和校园旅游文化弱等劣势;大学校园文化旅游开发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利好、校园信息化发展快速、国际化交流频繁和"校园开放日"影响广泛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大学校园周边旅游景区资源优势竞争及其对客源市场的抢夺等潜在威胁。因此,沈阳农业大学开展校园旅游,一是必须实现市场化规范运作,坚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金风送爽,五谷飘香,在这稻浪摇金的美好季节,走过60年风雨的沈阳农业大学满怀喜悦迎来甲子华诞,万千沈农儿女带着浓浓思念从四面八方重回母校怀抱。9月23日,沈农校园人流如潮,鲜花如海,碧绿的银杏树映衬着大红的拱门,张张笑脸烘托出浓烈的喜庆气氛。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龙淼,男,汉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200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并获博士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卫宁
陕南汉江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基本上分布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所形成的平原台地和河谷阶地上。根据聚落的选址特点,可以将区域内的聚落分为平原台地型和河谷阶地型两种。文章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这一区域内聚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微观个案研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聚落规模和文化层的堆积都有差别,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比较研究充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走廊内的人地关系。
关键词:
陕南汉江走廊 新石器时代 聚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力 赵益超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遗址本体的特征决定了考古遗址的旅游转化过程以及公园对遗址的阐释方式。利用最邻近分析法测算后发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且分布区域与我国人口集中区域重合,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环境及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主持人秦利(1963-),中共党员,教授,蚕桑学博士,植物病理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柞蚕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沈阳农业大学教学名师,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学科带头人。1986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昆虫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蚕桑学获博士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阳农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在沈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硕士授予权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森林培育学科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早在1988年老一代科学家就开始在森林培育学科内招收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主持人李凤海(1966- ) ,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沈阳市特种玉米遗传育种尘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沈阳农业大学创建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也是沈阳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1979年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1998年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素质、高水平、谋创新、争一流始终是本学科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学科队伍作物遗传育种学抖拥有一支学历学位高、年龄结构合理、素质水平优良,富有协作精神并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2人。教师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和具有带动作用的学科。仅就农作物生产而言,在各种技术对农作物高产的贡献中,有1/3以上来自遗传改良,特别是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不断推动分子育种向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