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8)
- 2023(9510)
- 2022(8588)
- 2021(8295)
- 2020(6923)
- 2019(16012)
- 2018(16025)
- 2017(30950)
- 2016(16976)
- 2015(19336)
- 2014(19394)
- 2013(19107)
- 2012(17632)
- 2011(15706)
- 2010(15576)
- 2009(14229)
- 2008(13904)
- 2007(12121)
- 2006(10540)
- 2005(9007)
- 学科
- 济(65037)
- 经济(64958)
- 管理(49266)
- 业(45798)
- 企(39211)
- 企业(39211)
- 方法(32228)
- 数学(27477)
- 数学方法(27088)
- 农(16740)
- 中国(16189)
- 学(15787)
- 财(15763)
- 业经(14376)
- 地方(13211)
- 理论(12367)
- 贸(11474)
- 贸易(11468)
- 和(11450)
- 易(11112)
- 农业(11068)
- 制(11024)
- 技术(10497)
- 务(10465)
- 财务(10401)
- 财务管理(10380)
- 环境(10156)
- 教育(10004)
- 企业财务(9820)
- 划(9450)
- 机构
- 大学(241444)
- 学院(238832)
- 管理(97657)
- 济(87699)
- 经济(85541)
- 理学(85216)
- 理学院(84259)
- 管理学(82669)
- 管理学院(82251)
- 研究(76693)
- 中国(55834)
- 京(51932)
- 科学(50328)
- 财(39336)
- 所(38591)
- 农(37568)
- 业大(37156)
- 研究所(35382)
- 中心(34804)
- 江(33565)
- 北京(32831)
- 范(32693)
- 师范(32401)
- 财经(32135)
- 农业(29560)
- 经(29169)
- 州(28019)
- 院(27947)
- 师范大学(26190)
- 技术(25716)
- 基金
- 项目(166444)
- 科学(129630)
- 研究(121447)
- 基金(119665)
- 家(103947)
- 国家(103056)
- 科学基金(88413)
- 社会(73719)
- 社会科(69652)
- 社会科学(69630)
- 省(65011)
- 基金项目(64513)
- 自然(58996)
- 自然科(57612)
- 自然科学(57600)
- 自然科学基金(56534)
- 教育(55606)
- 划(54757)
- 编号(50569)
- 资助(49721)
- 成果(41065)
- 重点(36399)
- 部(36075)
- 发(34372)
- 创(34158)
- 课题(34145)
- 科研(31893)
- 创新(31719)
- 项目编号(31564)
- 大学(31208)
共检索到339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磊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丰富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并在其中寄托了他的文学理想与美学追求。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包括三个女性类型,其中湘西少女的形象纯情美好、清澈似水,乡村妇女形象是善良质朴、温柔坚韧,湘西吊脚楼上的妓女形象则是简单率真、痴情重义。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沈从文笔下较为完整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焕发出鲜明而动人的光彩。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少女 乡村妇女 妓女形象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福华
沈从文是作品在海外翻译较多且得到广泛接受的中国现代作家。海外翻译与传播使沈从文的作品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其文学价值也得以拓展和延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沈从文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翻译传播特点。研究沈从文作品的海外翻译传播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海外翻译传播 接受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齐藤大纪 张彦萍
沈从文曾在早期论及于赓虞的诗,但其后期的相关论述中便不再提及。这与其在创作追求上更具通变意识有关。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新诗写作的风格与内容,都受到于赓虞诗的感伤性影响;所不同的是,沈从文的感伤更具消费性,而于赓虞的感伤则更显本真。不同感伤的形成背景,是沈从文诗能超越于赓虞诗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沈从文 于赓虞 消费 感伤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龙世谱 赵奇钊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物质文化史专家。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艰难的人生生涯中不断地更换职业角色。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重点阐述沈从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沈从文 图书馆 读书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勋章 齐藤大纪
2010年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因全球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步迈进,呈现出新的风貌。沈从文作为作家与学者的个体价值,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场域影响,沈从文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发与影响,沈从文作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等,都是过去没有深入展开或者没有展开研究的。沈从文研究的重要性与关注度虽不及鲁迅,但远远超越了郭茅巴老曹;沈从文的被研究度与张爱玲虽大体持平,但沈从文更被主流研究者所关注。
关键词:
沈从文研究 个体精神 新动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一丹
沈从文小说《丈夫》经过前后半个世纪的修改,产生了6种异本。民国时期的版本重在语言艺术的打磨提炼;人文本是20世纪语境下的一次"再创作",是文本艺术性的再提升;文集本是沈从文暮年对各旧版的重订和总结,可称善本;全集本则恢复了民国版本,并进行了语言标准的修订。6个版本的流变,可见沈从文"习题"式创作的心态,也可看出他始终坚守文学理想。
关键词:
沈从文 《丈夫》 版本 修改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正锋
沈从文具有炽热的民族情怀与坚韧的抗战精神,他对湘西民族深怀"悲悯"情感与"楚人"悲剧意识,他坚守独立人格精神与独立的艺术追求,其创作具有鲜明巫楚文化特色与深厚民间文化根基,以及崇尚自然与浪漫抒情的艺术格调。这一切都表明沈从文创作在深层次上与湘楚文化精神相一致,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精神的烙印。一方面,湘楚文化精神成就了沈从文,另一方面,沈从文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又将湘楚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子舟
1923年8月,沈从文(1902~1988)从湘西来到北京。他经常到北大听课,到京师图书馆阅览书籍。1924年底,沈从文以"休芸芸"笔名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系列作品,北大林宰平教授读之大为欣赏,曾向梁启超谈及沈从文的困难处境。梁对这位自学成才的湘西青年也非常赏识。1925年8月,经梁启超向熊希龄推荐,23岁的沈从文来到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任图书管理员,(符家钦:《梁启超、朱光潜称赞沈从文》//萧
[期刊] 求索
[作者]
石沙西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关键词:
沈从文 尼采 比较文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鹏
文章主要从叙事策略与结构阅读这两个叙事学角度对沈从文的《渔》和汪曾祺的《复仇》两部作品的复仇主题解构进行对比分析,展现沈从文"回归自然本心式"的复仇解构与汪曾祺"超道德情感式"的复仇解构的异同之处,剖析"隐形矛盾"与"诗意留白"等细节之处两位作家所展现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简要的横纵向比较展现两位作家不同于传统作家以及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复仇母题 解构叙事 审美意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孔庆荣
在男性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依附性的。女性在剧中的情场、商场和官场的行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主权地位而存在,是男性作奸犯科的诱因,本身充满了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相对于男性主体地位而言,剧中的女性依旧是男性主权话语体系中的"他者",是被边缘化和客体化的对象。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男性视角 女性形象 他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卯旭阳
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实施与推广,十七年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围绕批判封建婚姻制度、提倡新式婚姻理念以及表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文学创作,其中不乏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的作品。在国家层面的宣传整合下,新青年、铁娘子、半边天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女性形象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文学想象的资源。女性身份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宣传载体,而“女性”这一独立符号也开始走向消解,进而营构出一个“无性”的时代。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丽丽
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文学创作形象层次和思想层次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世界文学巨匠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往往令人陷入沉思、或喜或悲,读者往往通过饱满的女性形象反思人生的生存与人类的人文关怀问题。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反思跨越文化、跨越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所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富而深刻,尤其从有中世纪文学之后,“女性”都是外国文学作家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任何时期的文学发展中都能看到不同的女性形象。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丁月
沈从文是文学批评的大家,在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中,能感受到其对文学的追求和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面临的心理选择和精神归属。沈从文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创作对美的感悟和把握,认为对人性的剖析是保持作品活力的关键,他秉持客观与公正的批评态度,注重将批评融入个人文学创作经验,并追求质朴诗意的散文化批评语言,这些造就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