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7)
2023(8156)
2022(6842)
2021(6092)
2020(5083)
2019(11240)
2018(10564)
2017(19582)
2016(11124)
2015(11745)
2014(11392)
2013(11082)
2012(10210)
2011(9271)
2010(9167)
2009(8233)
2008(8146)
2007(6974)
2006(6124)
2005(5071)
作者
(36566)
(30727)
(30697)
(28882)
(19484)
(14998)
(13623)
(12122)
(11736)
(10736)
(10728)
(10419)
(10045)
(9618)
(9557)
(9552)
(9533)
(9072)
(8911)
(8887)
(8041)
(7487)
(7463)
(7020)
(7004)
(6785)
(6757)
(6575)
(6284)
(6207)
学科
(42552)
经济(42506)
管理(27823)
(27199)
(20783)
企业(20783)
方法(20550)
数学(18470)
数学方法(18254)
(13388)
(12066)
中国(10449)
(9821)
业经(9385)
(9051)
贸易(9050)
(8764)
农业(8535)
地方(8202)
环境(7924)
技术(6768)
(6218)
(6004)
(5988)
金融(5986)
(5885)
财务(5879)
财务管理(5871)
产业(5778)
(5704)
机构
大学(163944)
学院(161627)
(61587)
研究(61190)
经济(60458)
管理(57286)
理学(51440)
理学院(50633)
管理学(49333)
管理学院(49073)
科学(44792)
中国(42421)
(41232)
(35106)
(33757)
业大(33502)
农业(33384)
研究所(31979)
中心(26193)
(25200)
(23099)
农业大学(22503)
(22227)
(22203)
师范(21804)
财经(21442)
北京(21132)
科学院(20340)
(20118)
(19750)
基金
项目(123950)
科学(97193)
基金(92804)
(87325)
国家(86710)
研究(76624)
科学基金(72064)
自然(51797)
自然科(50671)
自然科学(50650)
基金项目(50424)
社会(50044)
自然科学基金(49743)
(47814)
社会科(47594)
社会科学(47580)
(42545)
资助(36800)
教育(34787)
重点(29288)
计划(27598)
编号(26889)
(26396)
(26050)
(25789)
科研(25092)
科技(24680)
创新(24330)
(21845)
国家社会(21832)
期刊
(59012)
经济(59012)
学报(40516)
研究(39869)
(35649)
科学(34113)
大学(28314)
学学(27434)
中国(26645)
农业(24483)
管理(18218)
(17214)
(13616)
业大(12202)
教育(10978)
经济研究(10491)
(10463)
资源(10371)
(10141)
金融(10141)
财经(10093)
农业大学(10084)
技术(9807)
业经(9702)
科技(9454)
林业(8785)
(8670)
问题(8306)
自然(7798)
中国农业(7481)
共检索到217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骞  于兴修  刘前进  吕国安  
【目的】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坡度、土壤、降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关系,揭示沂蒙山区土壤侵蚀规律。【方法】以TM影像、地形图、土壤图和气象资料为源数据,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获取沂蒙山区坡度、土壤可蚀性K值数据以及1986年、1995年和2005年的年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山地丘陵地带进行子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单元,选取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平均坡度、土壤可蚀性指数、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霞  倪晋仁  
土壤侵蚀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为寻找流域上土壤侵蚀的主导影响因子,收集了黄河流域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数据,通过引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个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1∶10万地图比例尺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大小排序为:①水蚀区,加权降雨量>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②风蚀区,地形起伏度>风蚀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沟壑密度;③冻融区,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气温变化率>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该研究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之间建立了定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影响黄河流域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的主导性因子,可为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和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红兵  许炯心  颜明  
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为民  张佰林  张凤荣  曲衍波  陈军伟  刘虹吾  
以山东省沂水县3个村(核桃园、高桥、唐家庄子)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比分析法,剖析沂蒙山区农户生计变迁与其住宅形态功能转型的关系,为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新村建设提供决策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前,研究区农户以农业生计为主,修建"平房+庭院"形态住宅,利用庭院种植蔬菜;2)改革开放后,农户生计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禽畜养殖成为农户重要的生计来源,农户在住宅内搭建猪圈养猪,在庭院内饲养家禽。高桥农户就地发展非农经济,修建两层楼房,将一层的空间用于非农经营;3)21世纪以来,农户生计进一步非农化和分化。核桃园农户以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将庭院硬化晾晒粮食,改造猪圈为储物间储存粮食和农机具;高桥农户为了扩大非农经营空间修(改)建三层楼房,将一二层用于非农经营;唐家庄子农户到县城非农就业,为改善居住环境修建两层楼房,住宅中用于生产的空间消失。可见:农村住宅形态和功能转型是与农户生计方式变迁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新村建设模式应充分考虑农户生计的实际需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为民  张佰林  张凤荣  曲衍波  陈军伟  刘虹吾  
以山东省沂水县3个村(核桃园、高桥、唐家庄子)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比分析法,剖析沂蒙山区农户生计变迁与其住宅形态功能转型的关系,为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新村建设提供决策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前,研究区农户以农业生计为主,修建"平房+庭院"形态住宅,利用庭院种植蔬菜;2)改革开放后,农户生计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禽畜养殖成为农户重要的生计来源,农户在住宅内搭建猪圈养猪,在庭院内饲养家禽。高桥农户就地发展非农经济,修建两层楼房,将一层的空间用于非农经营;3)21世纪以来,农户生计进一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张昌顺  李士美  范娜  张彩霞  裴厦  盖力强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1.27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8.63t/hm2,属强烈侵蚀。流域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坡度每上升一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33.34t/hm2;而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m,土壤侵蚀程度则加重2.3倍。流域内60.86%面积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侵蚀,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区域内的剧烈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中上游海拔在3000m以上,坡度为15~35°的区域内,是土壤侵蚀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林敬兰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070 07km2的98 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 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 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 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 66%和9 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 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庄建琦  葛永刚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t/(hm2.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颂茜  林敬兰  林文莲  
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是一种主要的土壤侵蚀源。福建省山多、山高、山陡,地形复杂,修建高速公路,路基的高填深挖施工过程形成大量的裸露坡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石方、山谷间的高位挂坡等工程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如何采取合适的植物措施进行高速公路边坡的快速植被恢复值得研究探讨。调查表明:无防护措施的弃碴场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是有防护措施弃碴场的2925倍;无防护措施且不集中挂坡堆放弃碴的流弃比是有防护措施且集中堆放弃碴的16 5×104倍;典型挂坡的土壤侵蚀量是邻近未扰动山坡地约70倍。因此,对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建忠  张辰  金艳  李建  陈晓玲  
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均达到中等土壤侵蚀的强度,其中,1995年至2010年土壤侵蚀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而2010年至2015年有所缓解.基于椒江及河口、近岸的野外实测数据,构建椒江及近岸水体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对椒江及近岸水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估算,对水体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高时空动态性,其中,椒江悬浮泥沙浓度明显高于河口和台州湾;椒江中游累年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值最大,时空动态性最低,受陆相及海相输沙综合影响,易形成悬浮泥沙的最大浑浊带.流域土壤侵蚀量越大,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越高.最后,定量分析了降雨,日照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河口悬浮泥沙格局影响.降雨作为椒江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对悬浮泥沙也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年内日照时长的增加,加剧了水体水量的损失,削弱水体的"稀释"作用.若以流域内居民地面积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其与水体年均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弱,但其年际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黎  
本文分析了沂蒙山区发展市场农业的条件,从更新观念、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体系、体制改革、深化服务、科技兴农和实施名牌战略等方面,探讨了市场农业的发展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碳主要在通气状态下释放出CO2以温室效应的形式影响全球变化。当前,农田土壤固碳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农田土壤再分布过程能否导致土壤固碳已引起科学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上广泛的兴趣。本文从不同的尺度阐述土壤再分布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阐述土壤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在全球碳循环,陆地碳库研究中的作用,土壤侵蚀与农田景观土壤有机碳动态、活性组份以及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再分布过程引起的土壤固碳机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彭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成为当前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壤侵蚀严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人文因素。本文采用"3S"技术和RUSLE模型,分析了近30年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下的土壤侵蚀状况,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1973年~1990年,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旱地、有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裸岩地均在增加;1990年~2002年,水田、有林地、灌木林、灌草地、水域、城镇农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华  姚凤梅  
利用遥感、GIS和灰色预测模型研究了中国南方典型区土壤侵蚀的状况 .结果表明 ,从 1958— 1988年 ,兴国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量分别下降了 19 0 9%和 43 0 5% ;灰色预测显示无明显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由 1988年的818 0 4km达到 1995年的 12 76 69km2 ;总侵蚀量由 60 7 2 1× 10 4 t a下降到 472 12× 10 4 t a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沙模数显示 ,林地的产沙模数最小 ,为 177 16~ 187 75t (km2 ·a) ,裸地最大 ,为 10 62 6 76~ 112 65 48t (km2 ·a) .由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凤荣  张蕾  
为研究土壤侵蚀对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京、津、冀、晋四省市的418个土系的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统计处于不同地形部位的诊断表层类型、诊断表下层类型和土纲类型的数量,并分析不同地形坡度和侵蚀程度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诊断表层以淡薄表层为主要类型,所占比例82.06%,主要分布在海拔低的山地中、上坡,这里易发生侵蚀;2)诊断表下层以雏形层所占比例最高,高于60%,多分布于山地中部区域和土壤侵蚀搬运物质堆积的平原区;黏化层所占比例很小;418个土系归属的土纲是雏形土最多,新成土次之,淋溶土最少;3)不同坡度和侵蚀程度对土壤类型的影响表现在坡度处于0°~5°和微度侵蚀中的土系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51.7%和59.1%。因此,山地多、地形坡度大、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壤侵蚀的自然背景条件,而开垦坡地等人为因素加速了土壤侵蚀;山地土壤的侵蚀和平原的冲积物沉积作用是造成雏形土和新成土广泛分布的成因。建议土壤地理学教材应增加土壤侵蚀作用对于土壤发生、分类和类型分布影响的章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