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71)
2023(5671)
2022(4770)
2021(3967)
2020(3362)
2019(7269)
2018(7011)
2017(13949)
2016(6921)
2015(7968)
2014(8042)
2013(8397)
2012(8055)
2011(7607)
2010(7985)
2009(7360)
2008(7026)
2007(6183)
2006(5849)
2005(5308)
作者
(21890)
(18398)
(18293)
(17638)
(11717)
(8655)
(8278)
(7088)
(6909)
(6618)
(6536)
(6048)
(6004)
(5824)
(5759)
(5733)
(5460)
(5204)
(5190)
(4858)
(4826)
(4490)
(4470)
(4229)
(4185)
(4179)
(3842)
(3770)
(3753)
(3541)
学科
(63209)
经济(63183)
管理(22237)
(21107)
地方(18888)
(17004)
企业(17004)
方法(16774)
数学(14711)
数学方法(14671)
地方经济(14124)
业经(12036)
产业(11190)
中国(11058)
(10403)
(9271)
经济学(7266)
环境(7052)
农业(6938)
(6774)
(6476)
金融(6476)
结构(6406)
(6356)
(6312)
(5986)
(5984)
贸易(5981)
(5641)
(5631)
机构
学院(117147)
大学(114146)
(66066)
经济(65178)
管理(44474)
研究(43961)
理学(37825)
理学院(37419)
管理学(37005)
管理学院(36764)
中国(31738)
(24685)
科学(23598)
(23020)
(22053)
经济学(22019)
财经(19774)
研究所(19740)
经济学院(19525)
中心(18375)
(17719)
(17527)
(15394)
(15132)
北京(14723)
财经大学(14327)
科学院(14098)
业大(13856)
(13579)
(13499)
基金
项目(72908)
科学(58354)
研究(54018)
基金(53482)
(45422)
国家(45130)
科学基金(39172)
社会(38319)
社会科(36677)
社会科学(36670)
(29291)
基金项目(27407)
(22835)
自然(22615)
教育(22214)
资助(22155)
自然科(22022)
自然科学(22017)
自然科学基金(21632)
编号(19579)
(19205)
发展(16690)
国家社会(16601)
(16479)
重点(16355)
(15658)
(15617)
经济(15530)
(15044)
成果(14968)
期刊
(82685)
经济(82685)
研究(39312)
中国(20239)
管理(19121)
(17888)
经济研究(14780)
(14726)
科学(14653)
学报(13507)
业经(12070)
技术(11848)
财经(11021)
大学(10590)
问题(10551)
(10525)
金融(10525)
学学(10371)
(9918)
农业(9647)
技术经济(8732)
(7419)
统计(7354)
世界(7321)
商业(7293)
经济问题(6960)
(6606)
国际(6549)
经济管理(6298)
改革(6190)
共检索到184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方美燕  吴海民  
本文分析了"5.12"地震之前龙门山经济圈的产业链状况,以及地震对龙门山经济圈产业链带来巨大影响,对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产业链重塑问题提出了近期与中远期结合、注重区域联动、注重产业联动、提高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等五种思路和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杨春燕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伟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尽快重建家园,恢复和提升发展能力,是今后几年四川省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灾后重建工作浩繁、持久、面广,为了使灾后重建免走弯路,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的类似灾难,在承受巨大创痛的同时更需要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理性思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彭娟  
5·12大地震与以往地震相比,具有震级高、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救灾难度高等特点。当前,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在此,有必要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汪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强令全世界震惊。地震和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效地控制灾情之后,灾区正逐步进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阶段。土地整理作为灾后重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得到相当的重视。灾区农村土地整理和城镇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灾后土地整理为契机,化困难为希望,变挑战为机遇,促进灾区在新的平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家园。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9月2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铮  程君凤  顾新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灾后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蓓蓓  李华燊  吴瑶  
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章显示,目前灾后重建理论有如下特点: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建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建原则;2、将灾后重建视为灾区发展的契机,表达了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3、灾后重建理论视野广阔,对灾后产业集群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对不同区域空间的重建做出了积极思考;4、灾后重建理论关注重建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客观指出了重建过程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评估了重建可能存在的风险。灾后重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重建的关注集中在重建规划和重建实施工程上,对重建评估尤其是对重建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视不够。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的注意力应该持续介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庞明川  王晓玲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经济分析机构和专家学者,纷纷表述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运用各自掌握的信息资源、预测手段,分析预测了此次地震灾害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各行业的影响。但这些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我们关于地震灾害对中国经济、产业影响的结论,并基于短期和长期对汶川地震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宋旭光  庞明川  王晓玲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有关灾情的逐渐浮出,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从宏观经济运行、产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全面探讨了此次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认为,从短期看,此次地震将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物价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将受到的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看,此次地震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汶川震灾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吴敏  马艳岚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燕  
村镇空间布局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它可以实现灾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基本思路是村镇合并与易地重建相结合,集约居住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生活、生产、生态、安全空间均衡发展,依托大中型城市、交通要道实施"点线布局"。具体措施:一是积极引导移民自发地融入新的环境;二是重视重建过程中利益补偿的问题;三是以市场化手段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四是适当保持农村血缘、亲缘、地缘格局;五是找寻农民参与平台,创新村镇重建规划的编制模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曼莉  孙菊  陈瑶  李建  王峥  陈埙吹  陈宁姗  姚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包括灾后的紧急救援措施、因灾后续医疗的救助措施和随后常态的医疗救助,这些医疗救助措施帮助灾区人民解决了地震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灾区居民的健康。同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实施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助的责任和扩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的范围的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伟元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迅  卢华翔  黄继军  殷会良  贺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全国哀悼。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城乡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地震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选址既是重建工作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更是影响重建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是对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几点浅思,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害(包括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灾后重建规划选址的技术原则与相关政策建议,对未来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选址等提供有益经验和技术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