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5)
- 2023(6510)
- 2022(5648)
- 2021(5135)
- 2020(4375)
- 2019(9918)
- 2018(9872)
- 2017(18519)
- 2016(10451)
- 2015(11615)
- 2014(11787)
- 2013(11655)
- 2012(10792)
- 2011(9806)
- 2010(10111)
- 2009(9459)
- 2008(9457)
- 2007(8515)
- 2006(7594)
- 2005(7009)
- 学科
- 济(37906)
- 经济(37829)
- 管理(36117)
- 业(30871)
- 企(26781)
- 企业(26781)
- 制(15341)
- 方法(14801)
- 财(13880)
- 数学(12729)
- 数学方法(12512)
- 农(10906)
- 中国(10266)
- 业经(9831)
- 体(9097)
- 务(8294)
- 财务(8261)
- 财务管理(8240)
- 度(7882)
- 制度(7849)
- 企业财务(7780)
- 体制(7761)
- 银(7698)
- 银行(7679)
- 地方(7623)
- 学(7344)
- 行(7289)
- 环境(7083)
- 农业(6897)
- 融(6885)
- 机构
- 大学(147760)
- 学院(146484)
- 济(60008)
- 经济(58456)
- 管理(56583)
- 研究(52335)
- 理学(47520)
- 理学院(46945)
- 管理学(46210)
- 管理学院(45907)
- 中国(40120)
- 财(32058)
- 京(31491)
- 科学(30955)
- 所(26803)
- 农(25237)
- 中心(24192)
- 江(23945)
- 财经(23795)
- 研究所(23738)
- 业大(21702)
- 经(21490)
- 北京(19986)
- 院(19596)
- 农业(19456)
- 省(19401)
- 州(18196)
- 范(18031)
- 师范(17853)
- 经济学(17799)
- 基金
- 项目(96824)
- 科学(75604)
- 研究(70709)
- 基金(69375)
- 家(60824)
- 国家(60355)
- 科学基金(51045)
- 社会(44974)
- 社会科(42580)
- 社会科学(42564)
- 省(38489)
- 基金项目(36354)
- 自然(32614)
- 划(32524)
- 教育(32219)
- 自然科(31767)
- 自然科学(31753)
- 自然科学基金(31157)
- 资助(28203)
- 编号(27839)
- 成果(23695)
- 制(23076)
- 重点(22430)
- 部(21859)
- 课题(20735)
- 发(20476)
- 创(19862)
- 创新(18809)
- 国家社会(18482)
- 教育部(18434)
共检索到233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曼莉 孙菊 陈瑶 李建 王峥 陈埙吹 陈宁姗 姚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包括灾后的紧急救援措施、因灾后续医疗的救助措施和随后常态的医疗救助,这些医疗救助措施帮助灾区人民解决了地震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灾区居民的健康。同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实施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增加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助的责任和扩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的范围的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医疗救助 评价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鲲鹏 陈埙吹 陈曼莉 姚岚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治)服务包的开发进行实证研究,以帮助当地民政部门制定相关灾后医疗救助(治)政策,并希望对今后自然灾害后的医疗救助(治)工作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不同灾区共调查住户6416户(15788人),并在此基线数据基础上,依据相关原理及方法,制定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结果:灾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加,灾区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引起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精神健康问题严重。结论:增加慢性病的门诊救助服务包;为严重伤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制定必要的救助服务包;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等。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医疗救助 卫生服务包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伟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尽快重建家园,恢复和提升发展能力,是今后几年四川省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灾后重建工作浩繁、持久、面广,为了使灾后重建免走弯路,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的类似灾难,在承受巨大创痛的同时更需要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
灾后重建 需求评估 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彭娟
5·12大地震与以往地震相比,具有震级高、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救灾难度高等特点。当前,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在此,有必要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汪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强令全世界震惊。地震和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效地控制灾情之后,灾区正逐步进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阶段。土地整理作为灾后重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得到相当的重视。灾区农村土地整理和城镇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灾后土地整理为契机,化困难为希望,变挑战为机遇,促进灾区在新的平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
灾害重建 土地整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侯水平 王明成
要正视汶川地震灾后依法重建与制度创新的矛盾,但也不能够夸大。正确把握制度创新的合法性应该考虑:通常要求法规规则性合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适用法律原则性合法;对公权创新的合法性应该与私权创新在标准上有所不同;政策性创新的合法性不同于法规性创新,有其特有的路径。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合法性 制度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吴敏 马艳岚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汶川八级地震 灾后新建社区 社区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生
5·12四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城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作者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次生地质灾害严重,但是可以治理,治理之后,从地质灾害影响角度而言,汶川县城完全可以在原址重建。重建规划定位为地震地质公园和旅游山水城市。汶川县城的重建应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应尽早启动应急防治工程,防止城市继续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
关键词:
汶川县城 地震灾后重建 可能性 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克俊 张鸣鸣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如气候、地质等不确定性因素阻碍重建进程,个别措施不利于民众长远利益,金融贷款方面有潜在的风险,部分援建项目不适合当地的现实需求,而建设成本大幅攀升则是制约重建步伐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在当前或今后给重建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从保障、激励、监督、利益协调、工作推进等多方面深层次探索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机制建设,在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提升重建效率。
关键词:
城乡住房 重建 机制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9月2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蓓蓓 李华燊 吴瑶
收录在"中国知网"上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章显示,目前灾后重建理论有如下特点: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建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建原则;2、将灾后重建视为灾区发展的契机,表达了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3、灾后重建理论视野广阔,对灾后产业集群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对不同区域空间的重建做出了积极思考;4、灾后重建理论关注重建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客观指出了重建过程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评估了重建可能存在的风险。灾后重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重建的关注集中在重建规划和重建实施工程上,对重建评估尤其是对重建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视不够。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的注意力应该持续介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彭思奇 杨凌
借鉴区域经济政策中期与事后评价采用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倾向于满意。但是,对产业发展、就业及创业等民生工作仍有更高的期望。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杨春燕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